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小东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稻作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杂草
  • 2篇杂草稻
  • 1篇亚种
  • 1篇亚种间
  • 1篇杂交
  • 1篇栽培
  • 1篇栽培稻
  • 1篇水稻
  • 1篇特性分析
  • 1篇品种间
  • 1篇品种间杂交
  • 1篇种间
  • 1篇种间杂交
  • 1篇种子
  • 1篇种子库
  • 1篇进化
  • 1篇粳稻
  • 1篇江都市
  • 1篇谷壳
  • 1篇褐色

机构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篇谢小东
  • 3篇陈丽娟
  • 3篇张慧
  • 2篇熊海波
  • 2篇朱骞
  • 2篇李东宣
  • 2篇冯德党
  • 2篇张小玲
  • 2篇甘树仙
  • 1篇余柳青
  • 1篇李娟
  • 1篇徐群
  • 1篇文建成
  • 1篇周勇军
  • 1篇徐家星
  • 1篇许红云
  • 1篇陆永良
  • 1篇钱树琪
  • 1篇谭学林
  • 1篇谭亚玲

传媒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杂草科学

年份

  • 3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水稻亚种间、品种间杂交揭示杂草稻的起源和进化被引量:6
2012年
杂草稻是在稻田或可耕地周边生长的类似杂草并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稻属植株或群体。迄今对杂草稻的发生和进化尚有很多的争论和假说,本研究通过水稻亚种间和品种间的杂交试验以及亲本与杂交后代籼粳分化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对杂草稻起源和进化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亚种间和品种间特定亲本杂交组合(7个籼/粳,4个籼/籼)的后代中均可分离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其频率为籼/粳>籼/籼;籼粳交或籼籼交F2-F4代群体中产生类似杂草稻植株的频率随世代增加呈现递增趋势(F2最低为1.26%,F4最高为15.35%),这与双亲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即籼、粳亚种的遗传背景差距越大,其杂交组合后代中产生杂草稻的机率越高;籼/粳交组合安山稻/9311F3代分离群体中类似杂草稻的植株以籼型为主(占52.8%);韩国粳稻品种安山稻在籼粳组合中不论作母本或父本,杂交后代都易产生类似杂草稻单株,这可能与其籼粳组分遗传异质性较高有关;粳/粳组合后代中未鉴定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预示粳稻品种间杂交可能不易产生杂草稻。本研究为杂草稻的防控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熊海波许红云徐群朱骞甘树仙冯德党张小玲谢小东张慧李娟谭亚玲文建成李东宣石瑜敏魏兴华陈丽娟
关键词:杂草稻栽培稻进化杂交
粳稻杂种劣势的遗传及表型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在杂交水稻育种实践中也时常发现杂种劣势现象,为了更好地阐明杂交育种理论和揭示品种本质有必要对杂种劣势的遗传机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两个韩国粳稻品种(Aranghyangchalbyeo和Sanghaehyangheolua)及其正反交后代(F1,F2)特性的比较,解析水稻杂种劣势的表型、类别及其遗传模式。形态学分析表明,正反交F1植株的劣势表现均明显、稳定且不受环境影响,主要农艺性状的中亲劣势值均为负值,其中F1的株高、分蘖数和结实率与亲本相比显著降低(P<0.01);F1劣势表现从发芽后第5d开始,地下部的劣势表现比地上部更为明显。细胞组织结构观察表明,分蘖盛期F1劣势植株叶片发育正常,而其根部气腔发育较亲本迟缓,从而阻碍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通气情况,因此也影响了整个植株的正常生长。遗传学分析发现,该劣势组合成熟期F2群体中正常与劣势植株呈现7:9的分离,结合分蘖盛期该F2群体株高的分离模式,推断该杂种劣势的表型是由两个互补的显性基因控制。该研究结果为揭示杂种劣势的多样性及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张慧李东宣魏振飞钱树琪冯德党谢小东熊海波徐家星甘树仙朱骞张小玲谭学林陈丽娟
关键词:水稻粳稻表型
江苏省江都市黑褐色谷壳杂草稻种子库调查
2012年
江苏省江都市稻田黑褐色谷壳杂草稻种子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即0~2 cm的土层内,占黑褐色谷壳杂草稻种子数量的92.65%。在土壤种子库中,黑褐色谷壳杂草稻数量在严重危害田块是黄色谷壳稻的17.9倍,中等危害田块为1.58倍,轻度危害田块仅0.17倍。
谢小东周勇军陆永良张慧陈丽娟余柳青
关键词:杂草稻种子库谷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