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计青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视网膜
  • 3篇网膜
  • 2篇前房
  • 2篇前房积血
  • 2篇静脉阻塞
  • 2篇积血
  • 1篇地塞米松
  • 1篇休克
  • 1篇一致性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影响
  • 1篇增殖
  • 1篇增殖期
  • 1篇增殖期糖尿病...
  • 1篇乳头
  • 1篇乳头隆起器
  • 1篇乳头内陷
  • 1篇乳头内陷矫正...
  • 1篇视网膜病
  • 1篇视网膜病变

机构

  • 4篇广州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深圳市沙井人...

作者

  • 7篇计青
  • 5篇樊利敏
  • 4篇杨波
  • 3篇李乃洋
  • 2篇董明
  • 1篇杨波
  • 1篇高翔
  • 1篇钟兰英
  • 1篇程勇杰

传媒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6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皮质类固醇早期应用对挫伤性前房积血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皮质类固醇早期应用对挫伤性前房积血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眼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60例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地塞米松治疗,两组患者除使用的地塞米松剂量不同外其他治疗措施完全相同,A组患者给予10 mg/(kg.d)地塞米松治疗,B组患者则给予15 mg/(kg.d)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前房积血吸收时间、出院时视力、高眼压发生率、继发性前房出血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前房积血吸收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患者的(P<0.05),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P<0.05),两组患者在继发性高眼压、血压升高和面部痤疮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mg/(kg.d)地塞米松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临床疗效确切,疗效优于10 mg/(kg.d)地塞米松,但是,大剂量地塞米松的使用明显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此,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要权衡利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地塞米松的使用剂量。
计青杨波樊利敏
关键词:挫伤性前房积血地塞米松
交通伤致创伤性休克的救治被引量:1
2004年
总结 1 2 5例交通伤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经验 ,认为尽早救治是救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董明高翔计青
关键词:交通伤创伤性休克急救
早期前房冲洗术治疗前房积血45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早期前房冲洗术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疗效,探讨前房积血的手术时机。方法 45例眼球钝挫伤前房积血患者进行早期前房冲洗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入院时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0.4,平均(0.18±0.09),出院时最佳矫正视力为0.2~1.0,平均(0.35±0.02);出院时最佳矫正视力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手术患者无一例眼内炎、虹膜脱出损伤、晶状体损伤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前房出血增多,1例并发继发性青光眼,其余患者术后眼压均达到正常,术后3 d内前房完全清亮。所有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角膜血染。结论早期前房冲洗术对眼球钝挫伤前房积血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快速提高患者视力,控制眼压,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早日明确眼后段病变,及时进行诊治。
樊利敏杨波计青李乃洋
关键词:前房冲洗术外伤性前房积血手术时机
乳头隆起器矫治乳头内陷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利用非手术负压吸引疗法矫治乳头内陷。方法对我科自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30例乳头内陷患者采用非手术负压吸引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期间观察,均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乳头隆起器用于治疗先天性乳头凹陷临床近期效果满意,是一种美观、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的新技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董明钟兰英计青
关键词:乳头内陷矫正术乳头内陷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的25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组132例(研究组),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12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糖、血脂四项(TG、TC、HDL-C,LDL-C)、血小板计数、血纤维蛋白原、血D-二聚体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者占比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吸烟等因素后,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OR=1.31,95%CI:1.028~1.894,P=0.041;高血压病史:OR=1.24,95%CI:1.094~1.672,P=0.039;糖尿病史:OR=1.37,95%CI:1.128~1.933,P=0.046)。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增高、高血压及糖尿病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预测的指标。D-二聚体水平增高可能与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相关。
樊利敏杨波计青李乃洋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D-二聚体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种分期方法一致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种分期方法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FFA检查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共84例162眼。对每例患者每眼的眼底彩照以及FFA图像分别依据我国六期分期法以及国际分期法进行分期。统计两种方法各期的一致性。结果 162眼中,按照六期分类法,以免散瞳下眼底彩照为标准,诊断为Ⅰ期DR患者为59眼,诊断为Ⅱ期DR患眼为37眼,诊断为Ⅲ期DR患眼为66眼;以50°眼底彩照为标准,Ⅰ期DR患者为52眼,Ⅱ期DR患者为38眼,Ⅲ期DR患者为72眼。按照国际分期法,轻度NPDR为34眼,中度NPDR患者为30眼,重度NPDR者为92眼,PDR为6眼。小瞳下眼底彩照以及散瞳下2张50°眼底彩照判断DR临床分期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1)。六期分期法以及国际分期法两种分期方法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34)。以轻度NPDR为筛查阈值,Ⅰ期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是100.0%、85.9%;以中度NPDR为筛查阈值,Ⅱ期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66.6%、86.3%;以重度NPDR为筛查阈值,Ⅲ期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71.0%、91.4%。结论 FFA指导下的国际分期法更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病变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对存在弥漫出血点以及微血管瘤的Ⅰ、Ⅱ、Ⅲ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及早进行FFA检查。
樊利敏杨波计青李乃洋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1月—2014年1月该院眼科门诊就诊确诊的18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0岁),中老年组(40~65岁),老年组(〉65岁)。对每例患者进行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的测量。结果老年(〉65岁)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其高血压发病率较高(54.7%),与青年(〈40岁)组(10.2%)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50%)以及中老年组高血脂发病率较高,与青年组(26.5%)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高血糖发病率相当,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及老年患者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发病率较高,控制高血压、高血脂有助于预防中老年及老年患者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
樊利敏杨波计青程勇杰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年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