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健惠

作品数:28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计划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11篇汉语
  • 7篇同源词
  • 6篇受事
  • 6篇句法
  • 4篇语法
  • 4篇语义
  • 4篇文化
  • 3篇上古
  • 3篇上古汉语
  • 3篇古汉语
  • 2篇动词
  • 2篇心理
  • 2篇学记
  • 2篇影响因素
  • 2篇语法视角
  • 2篇语类
  • 2篇受事前置
  • 2篇同义
  • 2篇同源词研究
  • 2篇字形

机构

  • 16篇烟台大学
  • 9篇北京大学
  • 7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28篇袁健惠

传媒

  • 4篇烟台大学学报...
  • 2篇安徽大学学报...
  • 2篇宁夏大学学报...
  • 2篇安徽工业大学...
  • 2篇宿州学院学报
  • 2篇聊城大学学报...
  • 2篇励耘语言学刊
  • 1篇北方论丛
  • 1篇语文研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汉字文化
  • 1篇济宁师范专科...
  • 1篇河北理工学院...
  • 1篇皖西学院学报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汉语学报
  • 1篇汉语史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语·公冶长》中的歧义断句及衍字产生时代
2010年
对于《论语9公冶长》中子路言己志的句子,学界多有歧见。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在全面考察《论语》以及从周初到汉初其他12部儒家经典中"共"的具体分佈,详细描写其语法特徵的基础上,纠正了自清代以来学界存在的认为此用例有两种断句的观点。同时,把传世资料与出土文献相结合,通过确定出土材料中相关内容的年代,重新探讨了衍字"轻"的产生时代。
袁健惠
关键词:语法特征出土文献
中古佛典中的受事话题句类型及其句法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受事话题句是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一种重要句式,其在中古佛典中的分布情况跟本土传世文献差异较大。从我们所考察的东汉时期的安世高译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贤愚经》、《杂宝藏经》、《百喻经》来看,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佛典中的受事话题句在类型用例、受事、述语和主语的结构构成等方面均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光杆动词充当述语的受事话题句类型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两个时期的受事话题虽然都由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种成分构成,但这两种成分在不同时期的用例比例有差异;在体词性受事中名词性偏正结构是优势结构,谓词性受事也都以复杂结构为主;在述语的构成方面,其前附和后附两种成分均呈递升趋势;历时层面上充当主语的成分在结构上变化不大,都是以简单形式为主,但充当主语的成分有所变化。
袁健惠
关键词:佛典句法特征
认知隐喻学视野下的同源词词源结构阐释被引量:5
2009年
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同源词系统中不同事物有相同词源结构这一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深入探讨了同源词词源结构的成因,最后得出结论:同源词之间相同的词源结构是先民对不同事物作类化思维的结果。同源词的形成是先民认知思维的产物。
袁健惠
关键词:同源词隐喻
汉语史中“V于/在L”和“VL”结构的交替演变及其原因被引量:1
2017年
"V于/在L"和"VL"是汉语中两种比较常见的结构。文章认为,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结构不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共存,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一方面,有些动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同时出现在"V于/在L"和"VL"两种结构中,虽然两种结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但二者在语义上并无差别;另一方面,两种结构在汉语史上经历了一个从"V于L"结构占优势到"VL"结构占优势再到"V于/在L"结构占优势的交替发展过程。这种变化主要与汉语方位词的兴起以及汉语语法的发展等原因相关。
袁健惠
关键词:汉语史
《陶渊明诗集笺注》中的重叠式及其语法分析
2009年
《陶渊明集笺注》中所收的陶氏诗文中,重叠式的使用非常频繁。出现于陶氏诗文中的重叠式主要有五种不同的类型。一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重叠式出现的频率不同,另一方面,它们大多在近代汉语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总起来说,中古时期重叠式大量出现有来自语言外的社会原因和语言内部自身的原因两种。前者不可忽视,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者,即受到了先秦诗歌、楚汉辞赋音节节律和构词法的影响以及语用等方面的要求。
袁健惠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重叠式语法分析
《礼记·学记》中歧义断句的语法视角考证被引量:1
2009年
《礼记.学记》中的"大学之教"部分,各家在断句和注解方面都存在歧见。对于任何文献而言,其语言必定刻有其所处时代的烙印,对其作语言层面的分析不能离开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语言面貌。据此,以《礼记》、《孟子》和《春秋繁露》为语料,结合《礼记.学记》的内容和篇章结构特点对该句作出重新标注,可使各家的对错得失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评判。
袁健惠
关键词:《礼记》语法视角
东汉佛典和本土传世文献的受事话题句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以东汉时期的四部佛典和三部本土传世文献为语料,在穷尽考察文献中所出现的受事话题句类型及其句法特征的基础上,把受事话题句在佛典中的使用情况跟与之同时期的本土传世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一方面细致地描写了该句式在东汉时期的整体面貌,另一方面,通过与西汉受事话题句用例比例的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从西汉至东汉该句式在两类不同性质的文献中的历史演变轨迹。
袁健惠
关键词:句法特征
汉语中的“VL”和“V于L”结构及其演变
2016年
“VL”和“V于/在L”是汉语中两种比较常见且关系比较密切的结构.虽然这两种结构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有差异,但它们在-定的历史时期内共存.二者的关联性-方面表现在句法上,即有些动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同时出现在“VL”和“V于/在L”两种结构中;另-方面,在演变轨迹上,“V于/在L”和“VL”经历了一个交替发展的过程.本文以7组动词为例,在定量考察其在先秦至清代12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和东汉以后7部史书中的句法分布的基础上,详细描写“VL”和“V于/在L”在汉语史上的演变轨迹,揭示其演变特点,探讨其演变原因.
袁健惠
关键词:处所名词
同源词与同义词阐微被引量:2
2002年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源词和同义词。对于同源词和同义词问题前人虽有过相关的论述,但对同源词的“义同”和同义词的“义同”这一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鉴于此,本文从二者“义同”的区别入手,阐述了科学的区分方法。
袁健惠
关键词:同源词同义词义素分析法
先秦汉语前置受事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功能阐释被引量:1
2011年
受事前置句是先秦汉语中的一种重要句式。运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在细致考察该句式在先秦七部文献中的用例的基础上,从句法分布、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对前置的受事加以探讨。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前置的受事在句法上由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种成分充当;在语义上具有定指或类指的特点;在语用上与话题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话题虽然最初是一个属于语用平面的概念,但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语法化在句法结构中显现出来。
袁健惠
关键词:句法分布语义特点语用功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