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晶晶
-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二甲双胍治疗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 iabet icret inopathy,D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5年9月至2020年8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眼科就诊的1 891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程≥10年的324例T2DM患者的一般资料、内科疾病史、糖尿病治疗史、眼科检查和实验室血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根据是否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与非二甲双胍治疗组,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同时结合DR临床诊断标准,将DR分为无明显DR、非增生性DR及增生性DR。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年龄、性别、糖尿病发病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高血脂病程、吸烟年数、体重指数、胰岛素治疗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和血肌酐水平对结局变量的影响。结果:在DR的发病风险方面,二甲双胍治疗组与非二甲双胍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T2DM患者DR发生及不同分期的相关变量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年数、空腹血糖及肌酐均与DR发病呈正相关(均P<0.05),而年龄与DR发病呈负相关(P<0.01),糖尿病发病年龄与DR发生呈显著负相关(OR=0.95,95%CI:0.92~0.98,P=0.0003)。在二甲双胍治疗的T2DM患者中,二甲双胍的疗程(OR=1.02,95%CI:0.96~1.08,P>0.05)及平均剂量(OR=1.50,95%CI:0.79~2.84,P>0.05)与DR的发生与进展均无显著相关性;女性DR发生与进展的风险较男性低(P<0.05);合并胰岛素治疗与DR发生呈明显正相关(OR=3.11,95%CI:1.59~6.07,P<0.01);吸烟年数长、糖化血红蛋白及尿酸水平高于正常范围均与DR的发生与进展呈正相关(P<0.05)。在口服二甲双胍患者中,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组和联合使用胰岛素组的DR发病风险有显著差异(P<0.01);而未口服二甲双胍患者中,胰岛素治疗与DR发生呈正相关(OR=12.43,95%CI:3.75~41.19,P<0.0001)。结论:病程10年以上T2DM�
- 蒋晶晶王志军孙川巩迪陈宜
- 关键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
- 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眼部生物结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眼部生物结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118例病程超过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全身和实验室检查情况、眼底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相干光生物测量仪及屈光检测资料。同时以50例非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根据病变程度,将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0组无DR,1组轻中度DR,2组威胁视力DR。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控制来自同一患者双眼数据的关联性,将眼部生物结构指标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直径、角膜曲率及屈光度数等变量指标分别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除外全身因素,眼部各变量因素分析,显示118例糖尿病患者的眼轴长度为(23.22±1.46)mm,前房深度为(3.01±0.42)mm,角膜直径为(11.60±0.48)mm,角膜曲率为(44.844-1.44)D;与对照组眼轴长度(23.87±1.55)mm、前房深度(2.59±0.41)mm、角膜直径(11.59±0.41)mm及角膜曲率(44.54±1.71)D比较,其中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58,5.955;P〈0.05)。糖尿病患者3组间比较,显示眼轴长度越短、前房深度越浅,DR发生和发展的危险性越大(OR=16.869,7.248,6.577;P〈0.05),其中DR分型和黄斑水肿类型的危险性尤为突出。远视眼发生严重DR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OR=1.301,95%CI=1.044~1.621,P〈0.05)。结论病程10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眼部危险因素主要为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其具有促使DR发生及病情进展的作用。(中华腰科杂志,2012,钳:898-902)
- 蒋晶晶黎晓新元力吴夕纪立农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房角膜生物统计学
- HTRA1基因过表达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及迁移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HTRA1基因过表达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HTRA1基因在老年黄斑变性(AM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携带人HTRA1基因的慢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感染效率,lit—PCR和WesternBlot检测HTRA1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比色法检测感染细胞毒性及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结果与空载体慢病毒感染RPE细胞相比,HTRA1基因慢病毒感染的RPE细胞HTRA1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细胞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过表达HTRA1基因能抑制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THRA1基因可能通过影响RPE细胞功能参与AMD的进程。
- 蒋晶晶黎晓新吴夕于文贞黄旅珍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老年黄斑变性
- A—V型斜视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手术特点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合并斜肌功能异常A—v型斜视的手术特点。方法120例因A—v型斜视分别行双眼上斜肌或下斜肌对称性手术、不对称性手术联合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患者,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数,斜肌功能状况等。平均手术年龄12岁;平均随访时间6年。结果(1)V型斜视61例施行对称性双下斜肌减弱术,术前合并原在位垂直斜视组和不合并原在位垂直斜视组,术后原在位残余上斜视发生率分别是32.0%(8/25)和19.4%(7/36),残余上斜视3~8。A型斜视23例施行对称性双上斜肌断腱术中,术后原在位残余上斜视发生率分别是20.0%(2/10)和15.4%(2/13),术后残余上斜视角5~15。8例施行对称双上斜肌减弱术联合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残余垂直性斜视角8-15。者2例占25%。(2)V型斜视28例施行各种不对称性斜肌手术方式,术后原在位残余垂直斜视12例占42.9%,残余上斜视5~25,其中以行单侧下斜肌后徙联合对侧边缘切开术组最高,5例中有3例第二次手术施行高位眼上直肌后徙5-6mm,术后原在位残余垂直斜视角和异常头位均消失。结论施行斜肌对称性或不对称性手术治疗合并斜肌功能异常A—V型斜视,能有效地改善斜肌的功能,术后原在位残余垂直斜视总发生率27.5%,其中以下斜肌边缘切开术更为明显。
- 吴夕蒋晶晶牛兰俊
- 单发虹膜结节病
- 蒋晶晶梁建宏李彬黎晓新
- 眼部结节病一例
- 2010年
- 患者男性,22岁。因左眼间断充血2个月,发现瞳孔不圆1个多月,于2008年6月24日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全身体检:腹部CT示脾脏略大;胸部x线正侧位片、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部CT平扫、全身骨显像均未见异常;血液肿瘤常规7项(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肿瘤抗原125、肿瘤抗原19-9、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肿瘤抗原15-3、神经元烯醇化酶)检查结果均为(一),血液常规检查、白细胞分类、血沉均正常;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 蒋晶晶梁建宏李彬黎晓新
- 关键词:结节病神经元烯醇化酶全身骨显像眼部X线正侧位片肺癌相关抗原
- 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斜视的手术特点和疗效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采用改良Yokoyama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斜视,探讨显微镜下手术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5例,武汉艾格眼科医院4例,计9例9只眼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下斜视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屈光及眼轴,眼眶CT或MRI影像学检查,观察全麻手术下眼位,被动牵拉试验,眼外肌附着点的位置和肌张力的变化等。施行内直肌后徙联合上直肌颞侧半与外直肌上侧半在肌止端后12-14mm处相连结术,平均术后随访2年。结果(1)眼位和被动牵拉试验:9例眼位均固定于内下方,内直肌被动牵拉强抵抗8例,手术结束时眼位为正位或外斜〈50抵抗消失。(2)眼外肌情况:7例内直肌挛缩,肌腱断开后仍然内下斜视,外直肌肌张力松弛并向下方移位、上直肌向鼻侧移位与术前影像学改变相一致。(3)术后近期复视2例,眼位内下斜视〈5°,术后3个月后眼位均正位,运动明显改善,无一例复发。结论改良Yokoyama手术通过改变眼外肌异常的作用方向使得眼球推回至肌圆锥,治疗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斜视手术疗效肯定。
- 蒋晶晶王智琦赵敏王卫吴夕金小琴
- 关键词: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