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镜
  • 3篇解剖学
  • 2篇手术
  • 1篇胸腔
  • 1篇胸腔镜
  • 1篇胸腰段
  • 1篇血管
  • 1篇血管解剖
  • 1篇腰大肌
  • 1篇腰段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切除
  • 1篇腰椎间盘切除...
  • 1篇入路
  • 1篇生殖股神经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椎间盘
  • 1篇椎间盘镜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乐从医院

作者

  • 7篇董玉科
  • 6篇丁自海
  • 5篇周兵
  • 5篇刘金伟
  • 3篇詹俊峰
  • 3篇田喜光
  • 2篇詹俊锋
  • 2篇汪坤菊
  • 1篇彭浩
  • 1篇杨林林
  • 1篇王明炎
  • 1篇吴涛
  • 1篇宋辰刚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解剖与临床

年份

  • 6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脊柱胸腰段侧面的应用解剖学观测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为胸腔镜辅助下脊柱胸腰段前路椎间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22具(44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在脊柱胸腰段侧面,上下位节段血管、交感干与内脏大神经或腰丛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隙恰好位于该"安全区"内。在T10/11、T11/12椎间隙,"安全区"的面积双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分别为17.54mm×17.53mm、20.50mm×14.56mm,右侧分别为17.54mm×27.85mm、20.50mm×21.47mm;在T12/L1、L1/2、L2/3椎间隙,同节段"安全区"的面积双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侧面积向下逐渐增大,依次为24.56mm×19.95mm、27.37mm×25.31mm、28.28mm×27.51mm。结论:在脊柱胸腰段侧面,椎间隙位于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内,该区可为胸腔镜下前路椎间融合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并以椎间盘为参考标志,可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
周兵刘金伟詹俊锋董玉科吴涛田喜光丁自海
关键词:胸腔镜胸腰段
内镜下经鼻颅颈交界腹侧区手术的应用解剖
颅颈交界区是一个复杂的解剖结构,Gladstone和Erickson-Powell于1815年首先对此区域进行了描述,它包括斜坡的下1/3,枕骨、寰椎、枢椎和枕骨大孔,以及这个区域的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由于该区域位于颅底...
董玉科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解剖学观察
文献传递
髂总静脉汇合点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髂总静脉汇合点(CCIV)及其周围结构与腰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为腹腔镜前路腰椎间盘入路的选择提供血管解剖依据。方法:对36具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进行血管解剖观察与测量,并分析各测量值在性别、年龄间的差异。结果:CCIV的平均高度为(2.02±1.42)cm,其夹角为(77.08±20.98)°,其高度越大,夹角越小。左髂静脉较恒定的位于髂间三角左侧内面;左髂总静脉(LCIV)比右髂总静脉更斜行地汇入下腔静脉。各测量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IV变异较大,LCIV较恒定的位于髂间三角左侧内面。腹腔镜腰椎间盘手术时应注意两者的特点,并应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术前评估,可以降低手术风险。
刘金伟丁自海周兵詹俊峰董玉科汪坤菊杨林林彭浩王明炎
关键词:血管解剖
生殖股神经腰大肌内段的应用解剖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腰椎左侧神经血管的解剖学参数,为腰椎腹腔镜左侧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防腐固定腰椎标本和2具新鲜标本进行观测。观察左侧生殖股神经的穿出方式、位置,并测量其相关数据;显露腰大肌内走行的生殖股神经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生殖股神经全部从腰大肌内穿出,以共干穿出者占68.75%(11/16),以两个单支穿出者占31.25%(5/16),其位置平均位于腰3上段。穿出点到腰大肌外侧缘、髂前上棘平面的距离分别为(18.20±6.24)mm、(109.24±20.53)mm;生殖股神经在腰2~3椎间盘水平有17侧经过,其到腰大肌前缘的距离为(19.25±6.69)mm、外侧缘的距离为(14.07±6.21)mm;在腰3~4椎间盘水平有3侧经过,其到腰大肌前缘的距离为(7.95±3.88)mm、外侧缘的距离为(17.80±9.18)mm。结论:为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内镜下腰椎侧方经腰大肌至椎间盘入路的选择依次为腰4~5、腰2~3、腰3~4。
刘金伟丁自海汪坤菊詹俊峰董玉科周兵
关键词:生殖股神经腰大肌侧方入路
内镜下经鼻中下斜坡腹侧手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为内镜下经鼻中下斜坡腹侧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完整成人头颅标本,解剖观察经鼻至中下斜坡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确立手术标志,并测量与经鼻入路相关的解剖数据。新鲜完整头颅部标本5例,模拟手术。结果内镜经鼻颅颈交界手术的手术标志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黏膜、头长肌和颈长肌、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经鼻入路完全暴露中下斜坡,最短距离为(89.60±2.52)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为距中线(9.37±0.59)mm和(10.75±0.63)mm。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中下斜坡腹侧结构。
田喜光董玉科丁自海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
椎间盘镜后路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为下腰椎椎间盘镜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具L3~S1成人尸体标本,观测黄韧带、椎板、神经根、椎间盘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①L3~L5下关节突外缘到棘突根部距离分别(11.44±1.67)、(14.67±1.76)和(19.90±1.70)mm;②L3~L5黄韧带椎板附着处到椎板下缘距离分别(14.14±2.40)、(11.80±2.41)和(4.85±2.07)mm;③L3~L5椎板下缘与相应椎间盘上缘垂直距离分别(11.56±2.07)、(9.25±2.82)和(0.51±3.12)mm;④L4~S1椎板上缘到相应神经根出硬膜的垂直距离分别(5.27±1.66)、(-6.76±4.36)和(-12.35±4.94)mm;⑤L4~S1神经根出硬膜到上位椎间盘下缘的垂直距离分别(8.14±2.72)、(0.86±4.98)和(-8.61±3.39)mm;⑥L3~L5神经根出硬膜到下位椎间盘上缘垂直距离分别(11.14±2.80)、(13.30±3.81)和(18.42±4.51)mm。结论:掌握下腰椎不同节段解剖特点,有利于椎间盘镜下手术工作通道的放置和操作的顺利进行。
詹俊锋刘金伟周兵霍荻董玉科丁自海
关键词:下腰椎椎间盘椎间盘镜
内镜下经鼻颅颈交界区腹侧手术的应用解剖
2009年
目的:为内镜下经鼻颅颈交界区腹侧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完整成人头颈标本,解剖观察经鼻至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确立手术标志,并测量与经鼻入路相关的解剖数据。新鲜完整头颈部标本5例,模拟手术。结果:内镜经鼻颅颈交界手术的手术标志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粘膜、头长肌和颈长肌、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寰椎前结节。经鼻入路完全暴露颅颈交界区,最短距离为(89.75±2.80)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为距中线(9.37±0.59)mm和(10.75±0.63)mm;寰枢椎处,椎动脉在枢椎下缘距正中线距离最短,为(15.70±2.12)mm;左侧寰枢椎处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大于右侧(P<0.05)。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腹侧结构。
董玉科田喜光宋辰刚刘金伟周兵詹俊峰丁自海
关键词:内镜颅颈交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