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如洲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低频
  • 1篇底层流
  • 1篇地波
  • 1篇地波雷达
  • 1篇灾害
  • 1篇灾害分析
  • 1篇频移
  • 1篇气旋
  • 1篇热带
  • 1篇热带气旋
  • 1篇中太平洋
  • 1篇中太平洋海山
  • 1篇钴结壳
  • 1篇西太平洋
  • 1篇相干函数
  • 1篇相关系数
  • 1篇流动特征
  • 1篇结壳
  • 1篇雷达
  • 1篇雷达观测

机构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6篇董如洲
  • 2篇章家琳
  • 2篇谭常波
  • 2篇陈琪
  • 2篇梁楚进
  • 1篇厉善华
  • 1篇魏泉苗
  • 1篇侯一筠
  • 1篇徐炳荣
  • 1篇初凤友
  • 1篇徐小弟
  • 1篇张恺
  • 1篇马维林
  • 1篇杨克红
  • 1篇林传兰
  • 1篇包更生
  • 1篇董礼先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东海海洋
  • 1篇海洋与海岸带...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8
  • 1篇2004
  • 1篇1998
  • 1篇1993
  • 1篇199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TOGA-COARE IOP期间赤道西太平洋海表壁垒层的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根据“向阳红五号”调查船于1992-1993年TOGA-COARE(TropicalOceanandGlobalAtmosphere-CoupledDeeanAtmosphereResponseExperiment)强化观测期(IOP)期间,在赤道西太平洋观测到的CTD、海面气象等资料,计算了海表barrierlayer(壁垒层)厚度。并对该海区壁垒层厚度的变化特征及机制作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观测期间壁垒层平均厚度为11.9m,较历史平均值薄,并有明显的逐日变化。局地强降水及海面风速主要通过影响海表混合层深度的变化,大尺度风场、流况主要通过影响等温层深度的变化而使壁垒层厚度发生变化。
徐炳荣林传兰董如洲厉善华
关键词:TOGA-COARE赤道西太平洋海表
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成矿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海山是富钴结壳主要的成矿载体,结壳成矿分布不仅受到海洋最低含氧带、碳酸盐补偿深度、生物生产力、物质来源、海水氧含量等大尺度宏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海山地形、沉积作用和底层海流冲刷等小尺度微观因素的控制。通过对以中太平洋R海山为主的水下结壳成矿与分布的深入研究,发现结壳富集区以海山浅水区域为主;地形地貌上的尖顶高地区、顶坡过渡带、山体鞍部、山脊、斜坡上部等区域结壳质量较好,覆盖率高;下斜坡、山谷、山顶平坦区和斜坡区平缓台地是结壳贫乏区,结壳厚度小、覆盖率也低;15°以下的小坡度地形结壳成矿较好,3°~7°最佳,15°以上的大坡度区质量有所下降,陡崖区最差。地形对结壳分布和成矿起基础性影响作用,沉积作用和底流冲刷分别起到阻滞和促进作用,海流是保持低坡度区结壳长期稳定生长的关键因素,地形控矿本质上是和底层流联合对抗沉积堆积作用的过程。
马维林杨克红包更生张恺董如洲初凤友
关键词: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成矿底层流
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近底低频流动特征被引量:6
2004年
1997年7月至1999年10月,在位于热带东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的东、西区各布放了一套深海锚系,对离底600m(mab)以内的近底层流动进行观测.对低通滤波后的流速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开辟区近底层低频流动的时间尺度为25~120天,其中周期为51天左右的波动是低频振动的主要成分;地形对离底50m以内的低频流动有明显的影响;底层强化的剪切平流对低频波动的调制作用是产生层低流动垂向频移的动力机制。
梁楚进侯一筠陈琪董如洲董礼先
关键词:频移
杭州湾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根据杭州湾口区两台地波雷达5个半月观测的资料,对其中的3 189个有效观测时次的海流数据取样率(CSR)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两台雷达波交叉观测的中心区域各测点的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高于外围区域,在中心区域海流数据取样率可达98%以上,向外围区域海流数据取样率逐渐平缓递减,到边缘区域海流数据取样率仅在20%以下;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有明显的日变化,白天海流数据取样率明显低于夜间;17时海流数据平均取样率达到最低值(约49%),然后很快上升,至02时达最高值(约74%),然后再缓慢下降至17时为止。同时在10时和20时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呈现两个相对低值点,可能与人们在这两个时段通讯繁忙所造成的干扰有一定的关系。海流流速对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也有较大影响,呈负相关,流速大时海流数据取样率比流速小时的要低,在海流数据取样率大于98%的中心区域,流速和海流数据取样率的相关系数小于-0.8,在海流数据取样率大于60%的区域,流速和海流数据取样率的相关系数小于-0.6,体现明显的相互关联。地波雷达观测的海流数据取样率和潮汐有着每日4次的良好相干,而似乎和风没有显著的关系。希望这些分析对地波雷达以后的推广使用能积累一些经验和参考意见。
董如洲魏泉苗徐小弟陈琪梁楚进
关键词:地波雷达相关系数相干函数
暴风波浪的危害与防御对策被引量:2
1993年
1 引言暴风波浪是由热带气旋①引起的,海上60%的海难事故是由它造成的。强烈的暴风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和频繁的冲击力,它给海上建筑、交通运输、海上油气开发、沿岸海洋工程及海上军事活动等带来巨大威胁。据统计,从1949~1989年的41年间,影响东海的热带气旋达240个,平均每年5.9个,其中在东海沿岸登陆104个,登陆浙江的22个,占登陆的21.2%。
房文鸾章家琳谭常波董如洲
关键词:暴风波浪防御
热带气旋在东海的活动及其灾害分析被引量:4
1992年
本文根据1949~1989年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影响东海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在东海的活动相当频繁,特别是7、8、9三个月;热带气旋逐年出现个数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季节性变化;进入东海的热带气旋大致分为七类路径,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对东海沿岸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其灾情以具体实例作了阐述。
房文鸾章家琳谭常波董如洲
关键词:热带气旋灾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