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龙坤

作品数:15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细胞
  • 10篇干细胞
  • 7篇间充质干细胞
  • 7篇骨髓间充质
  • 7篇充质干细胞
  • 6篇骨髓间充质干...
  • 5篇成骨
  • 3篇间充质
  • 3篇骨髓
  • 3篇骨细胞
  • 2篇凋亡
  • 2篇增生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鼠骨
  • 2篇头颈
  • 2篇破骨
  • 2篇破骨细胞
  • 2篇细胞鉴定
  • 2篇小鼠
  • 2篇小鼠骨髓

机构

  • 12篇沧州市中心医...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沈阳军区总医...
  • 2篇佳木斯大学附...
  • 2篇沧州医学高等...
  • 1篇辽宁医学院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15篇范龙坤
  • 7篇马超
  • 5篇陈勇
  • 4篇闫威
  • 4篇华泽权
  • 4篇金岩
  • 3篇时炳正
  • 3篇郭燕军
  • 2篇杜晓岩
  • 2篇李强
  • 2篇廖立
  • 2篇刘国林
  • 2篇徐志媛
  • 2篇梁世桢
  • 2篇刘霞
  • 1篇朱国雄
  • 1篇吴高义
  • 1篇王国轩
  • 1篇杜建宇
  • 1篇毕焕京

传媒

  • 2篇口腔医学研究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牙体牙髓牙周...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去势大鼠骨量丢失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分化功能在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对骨量丢失的作用。方法:选用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建立骨质疏松症(OP)的动物模型;选用同一批次、周龄相同、体重相近的健康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附近脂肪组织部分切除术,建立假手术(sham)组,假手术大鼠组(sham group)。采用离心法、贴壁法和有限稀释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BMSCs,体外培养传至3~4代后用于实验:流式细胞术进行BMSCs表型鉴定;克隆形成实验检测BMSCs增殖状况;MTT法测定BMSCs生长曲线;成脂诱导后脂滴油红O染色法检测比较2组大鼠BMSCs成脂能力;成骨诱导后钙化结节茜素红染色法检测比较2组大鼠BMSCs成骨能力;RT-PCR法检测大鼠BMSCs成骨相关蛋白Runx2、骨钙素(OCN)和骨桥蛋白(OPN)mRNA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大鼠BMSCs相比,OVX组大鼠BMSCs克隆形成能力减弱,增殖能力降低,成脂向分化增强,成骨向分化减弱(P<0.05)。结论: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减弱,成脂分化增强;这导致去势大鼠快速的骨量丢失,在去势大鼠OP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梁世桢王国轩范龙坤吴高义金岩朱国雄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卵巢切除术骨生成
人重组蛋白DKK1对口腔鳞癌干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作用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DKK1通过靶基因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口腔鳞癌干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作用。方法培养并鉴定口腔鳞癌干细胞,并将细胞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未转染siRNA;阴性对照组(B组),转染Stealth^(TM) RNAi的阴性对照;DKK1 RNAi组(C组),转染DKK1 Stealth^(TM) Select RNAi。利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3组的转染效率及口腔鳞癌干细胞中Wnt3a、Pitx2、Oct4 mRNA的表达情况。运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DKK1对口腔鳞癌干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及CD133表达量分别为88.0%及92.8%,提示所培养细胞为口腔鳞癌干细胞。瞬时转染后,应用RT-PCR检测提示,C组Wnt3a、Pitx2及Oct4 mRNA表达量较A组分别下降59.8%、70.7%和66.0%(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A、B、C组24 h的划痕愈合率分别为(54.32%±3.21%)、(49.46%±3.75%)和(14.13%±1.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A、B、C组中穿透细胞膜的细胞数目分别为(115.6±14.3)个、(131.2±19.5)个和(37.3±6.8)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K1可以通过抑制Wnt3a,从而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抑制口腔鳞癌的转移及侵袭。
范龙坤马超
关键词:DKK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迁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抑制增生性瘢痕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来源外泌体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derived fibroblasts,HSF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验证BMSCs来源外泌体抑制HSFs合成胶原的信号通路。方法分离并培养SD大鼠BMSCs、BMSC来源外泌体及SD大鼠HSFs,设置空白对照组(PBS组),实验组(BMSCs来源外泌体组),阴性对照组(去外泌体间充质干细胞浓缩上清液组)。流式细胞周期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外泌体对HSFs增殖及迁移的影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3组细胞中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3组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的蛋白水平及smad2/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BMSCs来源外泌体抑制了HSF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与PBS组比较,BMSCs来源外泌体组TIMP-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降低,而基质金属蛋白酶1 mRNA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BS组比较,BMSCs来源外泌体组转化生长因子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的蛋白水平及smad2/3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来源外泌体抑制了HSFs的增殖及迁移,通过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抑制胶原合成,从而有利于抑制瘢痕增生。
范龙坤刘春晖赵钰佳马超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外泌体瘢痕
基于“肾主骨”理论分析左归丸对大鼠破骨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基于"肾主骨"理论分析左归丸对大鼠破骨细胞(OC)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15只雌性健康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卵巢切除(OVX)加左归丸组、OVX组及对照组各5只,给予相关处理后,制备相应血清。取1日龄Wistar乳鼠制备大鼠OC及成骨细胞(OB)体外分离和培养,并分别分为6组和3组与上述血清共同培养,检测比较前6组OC所引起骨吸收陷窝数目和面积,以及后3组OB骨保护素(OPG)及破骨细胞核因子k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蛋白表达。结果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各组骨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随之增大。培养第7天时,各组骨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培养第7天时,OC+OVX血清组骨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均高于OC+OVX含药血清组及OC+正常血清组,OC+OVX含药血清组骨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均高于OC+正常血清组; OC+OB+OVX血清组骨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均高于OC+OB+OVX含药血清组及OC+OB+正常血清组; OC+OB+OVX血清组骨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均高于OC+OVX血清组,OC+OB+OVX含药血清组骨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均低于OC+OVX含药血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各组OB OPG及RANKL蛋白表达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OB+OVX血清组OB OPG蛋白表达明显低于OB+正常血清组,OB RANKL蛋白表达明显高于OB+正常血清组; OB+OVX含药血清组OB OPG蛋白表达高于OB+OVX血清组,OB RANKL蛋白表达低于OB+OVX血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左归丸含药血清可直接抑制OC,还可通过OB间接抑制OC,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OB OPG、RANKL蛋白表达相关,提示基于"肾主骨"理论的左归丸可治疗骨质疏松症。
李强刘霞陈勇闫威范龙坤马超刘国林郭燕军王沐
关键词:左归丸破骨细胞
微小RNA调控骨髓干细胞、成骨破骨细胞在骨代谢中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最近研究发现微小RNA在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目的:总结探讨微小RNA在间充质干细胞中的作用,全面了解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机制,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08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微小RNA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而影响骨代谢等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icroRNA,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etabolism",中文检索词为"微小RNA,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代谢"。根据纳入标准保留30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微小RNA通过对多种转录因子、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影响着间充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过程。运用高通量技术筛选出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相关的特异性微小RNA,研究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异常所致的骨代谢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等发病机制的阐明具有重要作用。微小RN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将为骨代谢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范龙坤陈勇华泽权
关键词:微小RNA骨代谢间充质干细胞
胎盘生长因子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及对新骨形成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究并分析胎盘生长因子(PLGF)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及对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胶原/羟基磷灰石组)、C组(含PLGF的胶原/羟基磷灰石组),每组5只。构建颅骨缺损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A组大鼠颅骨缺损处不做任何处理,B组大鼠颅骨缺损区植入8 mm×1.5 mm的胶原/羟基磷灰石支架,C组大鼠颅骨缺损处植入8 mm×1.5 mm含有PLGF的胶原/羟基磷灰石支架。造模后8周处死各组大鼠,取颅骨损伤部位行Micro CT扫描、生物力学测试和病理组织学染色,对比各组大鼠骨体积(BV)、骨矿物质密度(BMD)、骨体积/组织体积(BV/TV)等骨组织形态计量指标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颅骨损伤标本中成骨相关基因Ⅰ型胶原(COLⅠ)、骨桥蛋白(OP)、骨钙素(OC)、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Micro CT扫描结果显示,B组大鼠颅骨缺损程度优于A组,C组大鼠颅骨缺损程度明显小于A、B组,缺损基本愈合,可观察到大量新骨形成。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发现,B组病理损伤程度轻于A组,C组大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显著轻于A、B两组。B组BV、BMD、BV/TV等骨组织形态计量指标均优于A组(P<0.05),C组骨组织形态计量指标均优于A、B两组(P<0.05)。B组新生骨组织最大负载力值高于A组(P<0.05),C组新生骨组织最大负载力值较A、B两组明显偏高(P<0.05)。B组COLI、OP、OC、Runx2等成骨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优于A组(P<0.05),C组大鼠成骨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A、B两组(P<0.05)。结论:PLGF可有效促进颅骨缺损大鼠骨修复愈合过程,诱导新骨形成,有望成为极具潜力的临床新型颅骨缺损修复材料。
滕伟范龙坤庞超韩海莉
关键词:胎盘生长因子颅骨缺损骨形成
4℃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性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4℃条件下保存时间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安全有效短期保存BMSCs提供参考。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短期储存液,直接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于4℃保存,分别在0、4、12、24、48h观察细胞形态、活细胞比例、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4℃条件下保存0、4、12h和24h镜下见细胞形态良好、活细胞比例仍接近80%,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与0h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保存至48h镜下见死细胞和细胞碎片增多、活细胞比例仅接近20%,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与0h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4℃条件下24h内保存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简洁有效可行的短期保存方法。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丧失细胞活性和生物学特性。
时炳正徐志媛杜晓岩范龙坤陈勇廖立金岩赵世俊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同一个体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生长特点和诱导分化能力。方法:取7~10 d SD大鼠的脂肪和骨髓,体外分离、纯化脂肪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从细胞形态、生长动力学、表面标志、分化潜能等方面进行鉴定和比较。结果: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大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0.05),两种细胞所表达的表面蛋白标志物基本相似,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蛋白标志CD106呈阴性,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106呈阳性。在成软骨分化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弱表达Ⅱ型胶原,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第5、10、15、20代ADSCs及BMSCs经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且有"矿化"结节形成,碱性磷酸酶活性以第5代最强,随着细胞代次的递增,碱性磷酸酶活性呈递减趋势。结论:ADSCs较BMSCs更易于分离培养及体外扩增,诱导条件下成骨、成脂、成软骨能力较强,适合作为再生医学的种子细胞。
范龙坤梁世桢华泽权金岩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鉴定成骨诱导
miR-26a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调控作用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利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分化模型,探讨miR-26a在成骨分化中的表达趋势及调控作用。方法提取雌性C57/BL6J小鼠双侧下肢股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miR-26a在BMSCs及其诱导分化细胞中的表达。使用miR-26a的促进物miR-RiboTMmicroRNA-26a mimics通过siPORTTMNeoFXTMagent转染试剂瞬时转染BMSCs并加入成骨诱导剂培养,同时设立转染microRNA-26a mimics NC的对照组。培养7 d、14 d后,进行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钙盐结节(茜素红染色)等项目的检测。另外制造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OVX组)与假手术动物模型(sham组),RT-PCR检测OVX组中miR-26a的表达。结果 miR-26a的表达在BMSCs向成骨分化过程中上升约25倍,成骨基因的表达也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转染miR-26a mimics后的BMSCs在培养7d后逐渐由梭形变为多角形,与阴性对照组类似;ALP染色显示阴性对照组培养7 d后为阳性,而实验组在培养7 d时呈强阳性;茜素红染色显示实验组培养14d后出现数量较多的钙盐沉积结节,而阴性对照组则较少。miR-26a mimics组成骨基因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RT-PCR检测结果显示OVX组中miR-26a的表达低于sham组4倍。结论 miR-26a mimics的转染可以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潜能,在骨质疏松的环境中miR-26a表达下降,间接证实了miR-26a对小鼠BMSCs成骨潜能的促进作用。
范龙坤华泽权金岩时炳正
关键词:成骨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DNA酶Ⅰ抑制细胞聚集降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发生急性肺栓塞的风险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索DNA酶Ⅰ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降低急性肺栓塞的发生。方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57小鼠分PBS注射组、10U/mL DNaseⅠ-PBS注射组、正常BMSCs注射组、DNaseⅠ处理后BMSCs注射组。PBS注射组与正常BMSCs注射组尾静脉注射PBS或临界致死剂量的BMSCs,脏器组织学检测,PBS注射组对照,观察急性死亡率;比较正常BMSCs与DNaseⅠ处理后BMSCs体外增殖、分化能力和悬液中细胞聚集状态;DNaseⅠ处理后BMSCs注射组注射DNaseⅠ处理后3×106个BMSCs 5ml/kg观察急性死亡率。结果:PBS注射组相比正常BMSCs注射组急性死亡率为60%、心肺异常、肺血管内异染物质,急性肺栓塞;DNaseⅠ预处理不影响BMSCs体外增殖分化能力;DNaseⅠ处理BMSCs较正常BMSCs聚集成团细胞比例显著下降。DNaseⅠ处理后BMSCs注射组的急性死亡率为23.3%,与正常BMSCs注射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DNaseⅠ预处理不影响BM-SCs的生物学特性并能抑制单细胞聚集降低静脉注射BMSCs所导致的急性肺栓塞。
时炳正徐志媛杜晓岩杜建宇范龙坤毕焕京廖立金岩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鉴定DNASE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