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擘

作品数:14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4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心理
  • 2篇心理学
  • 2篇印度之行
  • 2篇殖民
  • 2篇女性主义心理...
  • 2篇主题研究
  • 2篇文学理论
  • 2篇戏剧
  • 2篇小说
  • 2篇剧作
  • 2篇后殖民
  • 2篇《印度之行》
  • 1篇大学生戏剧节
  • 1篇等待戈多
  • 1篇地域小说
  • 1篇性恶
  • 1篇意蕴
  • 1篇隐喻
  • 1篇影片

机构

  • 12篇河北大学
  • 4篇上海外国语大...
  • 3篇四川外国语大...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作者

  • 14篇苏擘
  • 7篇闫红梅
  • 1篇史玮璇

传媒

  • 3篇中国戏剧
  • 2篇河北大学学报...
  • 2篇复旦外国语言...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电影评介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
本文梳理了从心理学角度对E. M.福斯特名著《印度之行》进行阐释的五个文本,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旨在找出精神分析与分析心理学这两大心理批评理论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延伸到对整个西方主流资产阶级心理学的批判,最终将批判心...
苏擘
关键词:文学理论《印度之行》女性主义心理学
文献传递
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印度之行》的心理—政治解读
本文梳理了从心理学角度对E. M.福斯特名著《印度之行》进行阐释的五个文本,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旨在找出精神分析与分析心理学这两大心理批评理论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延伸到对整个西方主流资产阶级心理学的批判,最终将批判心...
苏擘
关键词:文学理论《印度之行》女性主义心理学
《等待戈多》:一种后理论状况的隐喻被引量:3
2012年
萨缪尔·贝克特本是一位难以定位的作家,但是对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评论,却出现惊人的一致性,尤其以"荒诞派戏剧"为甚,大有出于斯而又归于斯的阐释循环之势。这与作者初衷以及作品本来面貌相悖。若借用尼采以降,尤其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及其后的批评理论视之,此剧无论从作者本人创作意图,还是作品情节、语言和人物方面,呈现出的是深刻的概念危机,是"重估一切价值"后的残垣断壁,是摆脱传统、逻各斯、理性、规范、逻辑、文明等一切宏大叙述后的自由之境,所以可被视为概念层面上的"后理论状况"的隐喻。
苏擘闫红梅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
论《蝇王》中涂花脸/面具的象征含义被引量:7
2007年
《蝇王》这部小说情节看似简单,但却蕴含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小说深邃的内涵主要得自于威廉.戈尔丁所运用的大量象征手法。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这部小说中为诸多学者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意象——涂花脸/面具——的象征意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涂花脸/面具(Paint/Mask)不再仅仅是杰克邪恶行为的遮羞布,它逐渐成为人类本性中普遍存在的恶的象征。这一意象对于理解戈尔丁小说人性恶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史玮璇苏擘
关键词:《蝇王》人性恶
科马克·麦卡锡《路》中的食人族及其讽喻
2022年
评论家一致认为麦卡锡在《路》中塑造的食人族意指后末世的情景中违背道德伦理规约招致的人性之恶。跳出上述既定观点,本文提出《路》中的食人族携带深刻的讽喻意义。小说中,食人族是对美国种族历史和美国消费社会的讽喻,构成了麦卡锡反思美国种族政治和消费文化之本质的重要文学母题。麦卡锡的食人书写纠正了食人话语被殖民或帝国权力挪用来合理化白人社会治理“他者”的政治偏误,也将食人话语提升为批判消费社会的文化策略,这有力地表明后启示录小说这一文类包含着宽广的文化政治批判向度。
张健然苏擘
关键词:《路》讽喻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剧作《远方》生态主题研究
2009年
随着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2005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生态文明的建设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诸多领域,还涉及了政策、法律、制度、技术等诸方面的绿色转向。
闫红梅苏擘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主题研究《远方》十六届四中全会剧作视域
凯瑟地域小说中的火车与现代性想象被引量:1
2020年
在凯瑟的地域书写中,火车作为自由和进步的象征,意指解放和新生的力量,促进了城乡互动,推动了乡土现代化的进程。同时,火车作为工业主义的标识,象征资本空间的扩张,摧毁了前现代田园理想,反映出现代性的毁灭性力量。最后,作为集结解放和桎梏力量的"第三空间",火车彰显现代性的悖论:一方面,它赋予乡村人以流动性,孕育了适应现代社会的主体,建构了美国民族的进步叙事;另一方面,它是施展性别政治和压抑人的主体性的空间,解构了现代性话语张榜进步和自由的理念。在凯瑟笔下,火车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体,构成作家审视现代性利弊的视点,反映了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张健然苏擘
关键词:地域小说火车
论《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一剧中的陌生化手法
2006年
在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剧作《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中,犹太人巴诺巴斯的局外人与评论者地位、剧中人富含哲理性的辩白与卑劣行为所造成的强烈反差,以及旁白与独白中直接对观众而发的问题等手法,与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间离手法极其相似,客观上制造了陌生化即间离的效果。
闫红梅苏擘
关键词:陌生化间离效果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中交通工具的文化意蕴被引量:1
2020年
交通工具是主体流动性的象征,也是审视人类文化变迁的视点。在“边境三部曲”中,马匹作为农耕社会的主要交通工具,象征残余自然文化,而汽车与飞机作为工业社会的重要交通方式,是技术现代性的产物,分别意指主导和新兴技术文化。通过呈现交通工具的变迁,“边境三部曲”反映了美国现代性历史中传统西部文化的式微,也探索了技术化语境中新西部文化的出路。
张健然苏擘
关键词:马匹飞机
柏拉图Vs.荷马——西方文明史上哲学与文学的第一次激烈对抗与融合
哲学与文学的抗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上来看,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荷马是当时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荷马无疑是人类文学史甚至是文明史中的一座丰碑。在当时的古希腊,荷马的史诗作为民众教育和娱乐的主要手段而广为流传,...
苏擘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