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志君

作品数:44 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1篇病毒
  • 24篇登革2型病毒
  • 24篇登革病毒
  • 12篇登革热
  • 11篇基因
  • 9篇全序列
  • 7篇登革热病毒
  • 6篇基因组
  • 5篇免疫
  • 5篇免疫原性
  • 5篇基因组全序列
  • 4篇全长CDNA
  • 4篇扩增
  • 3篇全长CDNA...
  • 3篇全序列测定
  • 3篇基因型
  • 3篇NS1蛋白
  • 3篇NS1基因
  • 3篇DNA免疫
  • 2篇毒力

机构

  • 44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44篇胡志君
  • 39篇秦鄂德
  • 38篇杨佩英
  • 37篇于曼
  • 33篇赵卫
  • 25篇范宝昌
  • 20篇陈水平
  • 14篇耿丽卿
  • 14篇王鹏程
  • 14篇苑锡同
  • 9篇杨敬
  • 6篇李晓萸
  • 6篇段鸿元
  • 5篇赵月峨
  • 4篇欧武
  • 3篇秦成峰
  • 3篇姜涛
  • 2篇邓永强
  • 1篇仝莉莉
  • 1篇陈娟

传媒

  • 13篇军事医学科学...
  • 9篇中华微生物学...
  • 6篇中国生物化学...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微生物学免疫...
  • 2篇第五届全国病...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国外医学(病...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第五次全国医...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年份

  • 2篇2004
  • 2篇2003
  • 12篇2002
  • 18篇2001
  • 9篇2000
  • 1篇1999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扩增我国登革2型病毒全长cDNA分子的技术方法融合PCR方法被引量:14
2001年
目的 :建立扩增登革 2型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的融合PCR法 ,为深入探讨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方法 :根据我国登革 2型病毒D2 4 3株序列设计引物 ,首先采用长链RT PCR技术扩增病毒基因组 5′及 3′半分子 ,然后以半分子采用融合PCR法将两个半分子构建成全长cDNA分子。为进一步证实所构建全长cDNA分子的特异性 ,再以融合PCR产物为模板扩增 5′非编码区序列 ,与pGEM T载体连接 ,在 377A型自动测序仪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通过对逆转录反应及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建立了制备大片段cDNA及构建全长cDNA分子的融合PCR方法。扩增的我国登革 2型病毒的 5′及 3′半分子的长度均为 5kb左右 ,采用融合PCR方法制备的全长cDNA长约 11kb ,与预期大小一致 ,非编码区测序结果表明扩增产物为D2 4 3所特有。结论
范宝昌赵卫胡志君于曼陈水平杨佩英秦鄂德
关键词:登革热病毒全长CDNA融合PCR
登革2型病毒乳鼠神经毒力相关位点的研究
2002年
pDVWS501为含有登革2型病毒全长cDNA的质粒,可利用感染性转录体技术恢复为有活力的病毒MON501.将MON501注射乳鼠脑内可引发脑炎症状,其E蛋白的62,203位分别为Glu,Asn.采用OL-PCR方法把pDVWS501 E62位氨基酸突变为Lys,得到质粒TB62;E203位氨基酸突变为Asp,得到质粒TB203.将pDVWS501,TB62和TB203酶切后体外转录得到全长登革2型病毒转录体,应用电穿孔技术转染BHK-21细胞,7天后收毒.RT-PCR证实有登革2型病毒存在,接种C6/36细胞,3~5 d可使其产生典型病变.测定突变区域的序列,结果表明得到了恢复病毒MON501和E62,E203位点突变的重组病毒HFT62,HFT203.3株病毒均在其基因组5’端加“G”,3’端则与登革2型病毒野生株相同.分别将3株病毒稀释至105~102TCID50,经脑内途径注射1日龄乳鼠,发现与MON501相比,HFT62,HFT203在同一稀释度发病乳鼠的个数减少,发病时间延长且差异显著,表明E62,E203可能是登革2型病毒乳鼠神经毒力相关位点.
赵卫范宝昌胡志君陈水平王鹏程苑锡同李晓萸于曼秦鄂德杨佩英
关键词:乳鼠神经毒力登革2型病毒点突变登革热
我国两株登革2型病毒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被引量:9
2002年
本研究对我国两株登革2型病毒D2-43株、D2-04株的基因组进 行 了全序列测定,在此基础上对这两株引起不同临床症状及鼠神经毒力的登革病毒的基因组序 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2-43株与D2-04株基因组全长约为10 723nt,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6%, 不存在特别的高变区。这两株序列中共有83个核苷酸的变化导致了氨基酸的变化,其中21个 差异氨基酸可引起所在位点电荷或极性的变化,位于登革病毒粒子表面的E糖蛋白第126位氨 基酸由Glu (D2-04株)→Lys(D2-43株)的变化对其抗原性有影响,可能引起了病毒对鼠神 经 毒力的改变。对结构糖蛋白E基因的聚类分析表明D2-43株与新几内亚株、台湾87株及菲律 宾 83株亲缘关系较近,D2-04株与牙买加株及巴西90年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表明我国存 在不同起源的登革2型病毒感染。
胡志君杨敬赵卫杨佩英范宝昌秦鄂德于曼
关键词:登革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登革病毒衣壳蛋白与葡萄球菌核酸酶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实现登革病毒衣壳蛋白C与葡萄球菌核酸酶SN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通过BamHⅠ连接在一起的CSN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 pLEX ,转化大肠杆菌GI72 4并以色氨酸诱导表达 ,用SDS PAGE和免疫印迹法鉴定表达的融合蛋白 ,采用TDA显色法检测融合蛋白中SN的活性。结果与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LEX CSN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 2 70 0 0 ,可被抗登革病毒C蛋白抗体识别 ,并具有SN的生物活性。为探讨登革病毒衣壳蛋白靶向性抗病毒作用奠定了基础。
秦成峰胡志君陈水平范宝昌于曼姜涛邓永强段鸿元秦鄂德
关键词:登革病毒衣壳蛋白葡萄球菌核酸酶融合蛋白
登革2型病毒43株NS1蛋白的高效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本文将我国登革2型病毒43病毒株的非结构蛋白NS1基因片段在E.Coli中进行了高效表达,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了研究.
胡志君赵卫杨敬杨佩英秦鄂德陈娟范宝昌耿丽卿于曼
关键词:登革病毒登革出血热非结构蛋白免疫原性
文献传递
登革2型病毒PrM基因的重组甲病毒RNA介导的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01年
将扩增的登革 2型病毒株PrM基因导入pSFV载体的SP6启动子下游 ,筛选出含该基因正、反向插入的重组质粒DNA。用SpeI酶分别将重组的和辅助的质粒DNA线性化 ,并将其体外转录成 5′末端含帽子结构的RNA。再将这两种RNA共转染BHK细胞。然后将转染的宿主细胞用登革 2型病毒株攻击 ,并分别观察含正、反义PrM基因的重组甲病毒RNA介导的抗病毒效果。通过碱基序列测定 ,筛选出含PrM基因正、反向插入的pSFV PrM重组质粒。并获得了经重组RNA与辅助RNA共转染细胞而产生的重组病毒颗粒。含有反义PrM基因的重组病毒RNA ,在宿主细胞中具有抗登革 2型病毒复制的作用 ,而且强于含正义PrM基因的重组病毒RNA。
于曼秦鄂德赵卫胡志君苑锡同
关键词:登革2型病毒抗病毒作用
我国3株登革2型病毒E基因序列测定及毒力基因位点分析被引量:17
2001年
目的 测定我国 3株临床症状、乳鼠神经毒力不同的登革 2型病毒流行株E基因序列并找到可能与毒力相关的基因位点。方法 运用RT -PCR法测定我国 3株登革病毒的E基因序列。结果 DEN2 - 0 4、43、44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均在 95 %以上 ,DEN2 - 0 4与DEN2 - 43、44共有 4个氨基酸差异引起极性或电荷的变化。结论 E6 4、E2 0
赵卫胡志君杨敬杨佩英秦鄂德于曼段鸿元欧武
关键词:登革病毒毒力基因
新分离登革2型病毒福建株5′和3′端序列测定及二级结构分析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测定新分离登革 2型病毒福建 (FJ 10 )株 5′和 3′端非编码区序列 ,分析二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 :从FJ 10株感染的乳小鼠脑中提取总RNA ,利用RACE法分别扩增 5′和 3′端cDNA片段 ,并克隆至pGEM TEasy载体中 ,然后分别测定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 ,并用RNA绘图软件预测 5′和 3′端非编码区的二级结构。结果和结论 :FJ 10株 5′和 3′端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 96和 4 54个核苷酸 ,并形成复杂的茎环结构 ,可能与病毒的复制和毒力有关。
耿丽卿秦鄂德于曼赵卫胡志君苑锡同李晓萸杨佩英
关键词:登革2型病毒碱基序列PCR
新分离的无乳鼠神经毒力的登革2型病毒福建株基因组结构特征的研究
2002年
目的 测定对乳鼠不致病登革 2型病毒福建株 (DEN2 FJ11)全基因组序列 ,探讨其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关系。方法 采用RT PCR和 5′、3′端RACE方法测定病毒基因组的全序列 ,并运用DNASTAR软件的Clustal法将该毒株的序列与其它 6株登革 2型病毒进行比较 ,分析其进化关系。结果 DEN2 FJ11株基因组全长 10 72 3个核苷酸 ,含有 1个单一的读码框架 ,编码 3391个氨基酸。 5′、3′端非编码区 (NCR)长度分别为 96和 45 4个核苷酸。DEN2 FJ11与同时分离的对乳鼠致病的FJ10株之间共有 32个核苷酸不同及 13个氨基酸的变化 ,其中 8个氨基酸是其极性或电荷的改变。 3′端非编码区 134位的单个核苷酸变化导致其二级结构改变。DEN2 FJ11与FJ10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 99.7%和 99.6 %,这 2株病毒与印度尼西亚株亲缘关系最近 ,同为Ⅳ基因型。结论 DEN2 FJ11株基因组与FJ10株及其它登革 2型病毒株类似。位于病毒编码区的 8个氨基酸差异及 3′端非编码区 134位的核苷酸可能与病毒的乳鼠神经毒力有关。
于曼赵月峨胡志君苑锡同耿丽卿赵卫范宝昌王鹏程陈水平段鸿元杨佩英秦鄂德
关键词:全基因组登革热
长链RT-PCR扩增我国登革2型病毒5′半分子被引量:1
2000年
范宝昌赵卫胡志君杨佩英秦鄂德于曼耿丽卿苑锡同
关键词:登革热病毒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