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少波

作品数:83 被引量:233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1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心律
  • 18篇心肌
  • 18篇心律失常
  • 17篇抑郁
  • 16篇心房
  • 16篇房颤
  • 15篇心房颤动
  • 15篇室性
  • 12篇室性心律
  • 12篇室性心律失常
  • 11篇心脏
  • 11篇梗死
  • 10篇心肌梗死
  • 10篇血管
  • 9篇心血管
  • 7篇心肌病
  • 7篇心肌梗死后
  • 7篇心室
  • 7篇死后
  • 6篇心血管病

机构

  • 82篇武汉大学
  • 2篇武昌理工学院
  • 1篇咸宁学院
  • 1篇兰肯瑙医学研...

作者

  • 82篇石少波
  • 61篇杨波
  • 32篇梁锦军
  • 20篇曲川
  • 18篇刘韬
  • 16篇黄从新
  • 14篇黄鹤
  • 10篇刘欣
  • 9篇周三凤
  • 9篇王芳
  • 7篇谌莹莹
  • 7篇胡丹
  • 6篇阮兵
  • 6篇谌晶晶
  • 6篇袁晓冉
  • 6篇孙丽芳
  • 5篇唐艳红
  • 5篇王慧
  • 4篇赵庆彦
  • 4篇吴刚

传媒

  • 9篇中国心脏起搏...
  • 7篇中华心律失常...
  • 7篇临床内科杂志
  • 6篇武汉大学学报...
  • 5篇疑难病杂志
  • 5篇中国心血管病...
  • 4篇广西医学
  • 4篇医学研究杂志
  • 3篇职业与健康
  • 3篇心血管康复医...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临床误诊误治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华心力衰竭...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6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8篇2019
  • 7篇2018
  • 4篇2017
  • 12篇2016
  • 8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肺栓塞中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过程中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636例院内存活的APE患者,中位年龄65岁,其中男占49.8%(317/636)。根据心律分为窦性心律组582例,阵发性房颤组23例,持续性房颤组31例。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院内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随访180 d,观察患者的生存情况。使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评估房颤对APE患者生存率的影响,采用Cox生存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在年龄、氧分压、氧饱和度、N末端脑钠肽前体、超敏肌钙蛋白I、深静脉血栓形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PE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为冠心病(OR=4.22,95%CI 2.15~8.31,P<0.001)和慢性心衰(OR=4.24,95%CI 2.33~7.72,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80 d内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总生存率都显著低于窦性心律组(65.2%,54.8%对88.5%,P<0.001)。Cox生存分析显示房颤(OR=2.11,95%CI 1.21~3.70,P=0.009)是影响APE患者6个月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PE患者中房颤的发生可能与冠心病和慢性心衰等相关,新发房颤可能是APE严重程度的一种征兆,且APE后并发房颤是影响患者6个月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弟世闻石少波叶天新王玲琳刘欣曲川杨波
关键词:心房颤动急性肺栓塞生存率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通过分析心力衰竭患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探讨CysC和β2-MG是否是通过炎症反应参与心力衰竭的疾病进程。方法连续纳入388例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其CysC、β2-MG和hs—CRP水平随心功能的变化趋势,分析hs—CRP与两者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心功能下降,患者血清CysC、β2-MG和hs—CRP水平均逐渐升高,三者与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51和0.31(P均〈0.01);CysC、β2-MG和hs—CRP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17和0.21(:P〈0.01)。结论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肾功能损害和炎症反应加剧;CysC和β2-MG可能部分通过炎症反应参与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
吴世臣周秋元刘双喜石少波
关键词: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慢性心力衰竭
心理应激和心房颤动被引量:5
2019年
焦虑、愤怒、压力、抑郁等心理应激相关情绪是心房颤动(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影响房颤消融手术效果,然而常被临床所忽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深入阐明心理应激和房颤间的关系,对房颤的防治工作和认识“心理-心脏”(双心)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心理应激与房颤发生率、影响房颤的机制等方面作一阐述。
王玲琳石少波杨波
关键词:心房颤动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间于我院住院的DCM患者79例(DCM组)及DCM合并AF患者35例(DCM-AF)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比较其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DCM患者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DCM-AF组与DCM组在年龄[(61.14±6.91)岁比(53.94±6.06)岁]、NYHA分级[(3.14±0.69)比(2.44±0.51)]、病程[4.5(2.0,7.0)年比1.5(1.0,2.0)年]、肺动脉高压[23(65.71%)比33(41.77%)]、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3297.50(599.25,8219.75)pg/ml比2015.50(617.50,2812.50)pg/ml]、尿酸[(492.86±107.59)μmol/L比(414.19±79.31)μmol/L]、总胆固醇[(3.92±0.95)mmol/L比(3.61±0.79)mmol/L]、甘油三酯[(1.54±0.89)mmol/L比(1.19±0.63)mmol/L]、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49.53±5.94)mm比(44.67±4.72)]、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51.73±4.89)mm比(56.07±6.76)mm]、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29±7.46)%比(32.06±6.7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NYHA分级、病程、尿酸、左心房内径是DCM患者发生AF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大、NYHA分级差、病程长、尿酸高、左心房内径大是DCM患者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键石少波吴刚杨波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LOGISTIC回归
2013—2017年湖北省冠心病介入死亡病例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湖北省2013-2017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死亡病例特点及其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安全性提供资料。方法应用湖北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数据,统计并分析2013-2017年湖北省冠心病介入治疗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危险因素。结果2013-2017年,湖北省冠心病介入量持续上升,死亡率维持在0.069%~0. 172%。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女性比例较高、平均年龄较大、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较高、既往高血压史较少、心力衰竭史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P=5. 401/0. 025、353. 165/<0. 001、135. 826/<0. 001、14. 132/<0.001、31.766/<0.001);介入诊疗情况中,死亡组血管病变为三支病变、左主干(LM)病变,病变血管完全闭塞,血栓病变、完全闭塞型病变及长病变>20 mm,术前TIMI血流0级,术后TIMI血流0级,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比例均较存活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P=17. 264/<0.001、88. 015/<0. 001、117. 435/<0. 001、54.370/<0.001、55.198/<0.001、28.101/<0.001、131.613/<0.001、11.429/0. 005、1 407.080/<0.001)。另外,死亡率在年PCI量不同医院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01)。Logistic分析显示STEMI(OR=7.988,95%CI 2.617~24. 386,P <0.01)、三支病变+LM病变(OR=9.786,95%CI 1.726~55. 482,P <0.05)、行急诊PCI(OR=2. 719,95%CI 1.116~6.628,P<0.05)、术后TIMI血流1级(OR=17.267,95%CI 2.885~103.340,P<0.01)、术后TIMI血流2级(OR=12. 935,95%CI 1. 150~145.441,P <0.05)及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OR=16. 972,95%CI 1.730~166. 481,P <0.05)为患者院内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2013-2017年湖北地区冠心病介入手术院内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STEMI、多支病变、行急诊PCI、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术后TIMI血流1级和2级是介入死亡的危险因素。
王玲琳石少波刘韬刘欣杨宏杰梁锦军沈波黄鹤杨波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诊疗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临床分析
平海芹石少波周三凤王慧邱爽
氯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系统评价氯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2013年12月)、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1982年-2013年12月)及PUPMED(1995年-2013年12月)中关于氯沙坦、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及不良反应差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Jadad质量评分,对同质性结果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相关文献,其中13篇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氯沙坦与卡托普利降压有效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5,95%CI 0.89~1.47,P=0.28);14项不良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氯沙坦与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R=0.33,95%CI 0.24~0.45,P〈0.01)。结论氯沙坦在降压疗效上与卡托普利无明显差异,但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
王慧杨波石少波周三凤曹腾王芳
关键词:卡托普利氯沙坦META分析
抑制天门冬氨酸受体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2015年
目的 探讨抑制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能否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梗面积,为急性心梗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5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和心梗+MK801组(NMDAR特异性抑制剂,治疗组),给药1周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梗模型;记录心梗后30 min内的室性心律失常,再植入心电图记录器,记录24 h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用病理学方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表达、凋亡小体和心梗面积;用Western blot检测左心室NMDAR的表达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组左心室NMDAR表达量升高(1.12±0.09)vs.(0.54 ±0.06),P<0.01.与心梗组比较,治疗组心梗后30 min和24 h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x43分布均匀、表达量较高(1.68±0.27)%v s(0.74±0.15)%,P<0.01;凋亡小体较少(13.49±3.25)%vs.(32.53±7.21)%,P<0.01;心梗面积显著下降(36.58±2.57)%vs(43.72 ±3.11)%,P<0.01;而左心室NMDAR表达量下降(1.12±0.09)vs.(0.81±0.07),P<0.01.结论 抑制NMDAR通过上调Cx43表达和抑制凋亡过程,进而减少大鼠急性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梗面积.
温霞石少波刘韬王丹丹李然王晞唐艳红杨波黄从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凋亡
左室summit区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二例
2022年
2例同胞兄妹年龄分别为56、54岁,均因心悸伴晕厥住院,心电图、Holter提示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形态提示起源于左室summit区域。两例患者均在不同时间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之后仍有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行射频消融术后室性心动过速未再发作。
王学文杨靖张庆华刘育石少波张淑娟董力宾刘华芬黄鹤赵庆彦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
厄贝沙坦单用及其与氢氯噻嗪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单用及其与氢氯噻嗪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枪索关于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研究.在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应用RevMan 4.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0)进行检索.结果 初检出73篇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10篇文献进行分析.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与单用厄贝沙坦相比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有效性高于厄贝沙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不良反应更少.结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作为一种新型的固定剂量降压制剂,降压效果优良,安全性好.
刘凯夏豪胡丽丽石少波
关键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