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文

作品数:82 被引量:370H指数:9
供职机构: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徐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6篇癌痛
  • 24篇骨癌
  • 24篇骨癌痛
  • 20篇脊髓
  • 18篇疼痛
  • 15篇细胞
  • 15篇胶质
  • 15篇胶质细胞
  • 14篇鞘内
  • 12篇神经痛
  • 12篇注射
  • 12篇经痛
  • 11篇内注射
  • 11篇鞘内注射
  • 9篇带状疱疹
  • 9篇带状疱疹后
  • 9篇疱疹
  • 8篇镇痛
  • 8篇胫骨
  • 7篇星形

机构

  • 67篇徐州医学院附...
  • 23篇徐州医学院
  • 16篇江苏省麻醉学...
  • 8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秦皇岛市第一...
  • 2篇江苏省麻醉医...
  • 2篇宿迁市妇产医...
  • 2篇徐州医科大学
  • 1篇常熟市第二人...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湖南省肿瘤医...
  • 1篇连云港市第二...
  • 1篇常州市中医医...
  • 1篇南京鼓楼医院...
  • 1篇泰州市人民医...
  • 1篇徐州市第三人...

作者

  • 80篇申文
  • 16篇马正良
  • 15篇曾因明
  • 15篇袁燕
  • 14篇陈立平
  • 13篇梁栋
  • 11篇唐元章
  • 9篇柳娇
  • 9篇胡学铭
  • 9篇苏小虎
  • 8篇岳冬梅
  • 8篇张井浪
  • 8篇殷琴
  • 7篇许恒
  • 6篇陈晏
  • 6篇徐幼苗
  • 5篇孙玉娥
  • 5篇齐敦益
  • 5篇朱雯
  • 4篇刘功俭

传媒

  • 10篇徐州医学院学...
  • 9篇中华麻醉学杂...
  • 7篇中国疼痛医学...
  • 5篇中国药理学通...
  • 5篇中国现代医药...
  • 4篇江苏医药
  • 4篇实用疼痛学杂...
  • 3篇国际麻醉学与...
  • 3篇中华行为医学...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首次全国中西...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江苏临床医学...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肿瘤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四川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9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皮内臭氧注射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近期临床观察被引量:27
2011年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60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四组,A组(n=15):单纯药物治疗;B组(n=15):药物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C组(n=15):药物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D组(n=15):同时给予药物治疗、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及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时期疼痛程度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C、D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且D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C组(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辅以常规药物,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梁栋申文张励才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24例体会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6-7月24例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患者,以利多卡因、甲钴铵、得宝松行椎旁神经阻滞2次,配合日本产SUPER LIZER HA-550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照射治疗10d,根据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及口服止痛药物的改善情况对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4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6%,其中显效率75%,有3例患者在椎旁神经阻滞时发生了一过性头晕,1例出现了红外偏振光的局部烫伤。结论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实施简易,不良反应少,疗效满意。
丰浩荣申文许鹏程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脊髓胶质细胞在小鼠骨癌痛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脊髓胶质细胞在小鼠骨癌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C3H/He小鼠40只,周龄8~10周,体重18~22g,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组)、PBS组(P组)和米诺环素组(M组)。S组跟骨骨髓腔内注射PBS10μl;余3组跟骨骨髓腔内注射含2×10^5个骨纤维肉瘤细胞的PBS10μl制备骨癌痛模型,于造模前即刻开始PBS组鞘内注射PBS5μl,M组鞘内注射米诺环素(用PBS溶解为0.2mmol/L)5μl,1次/d,连续11d。于造模前1d、造模后即刻、3、5、7、9、11d时测定机械痛阈;于造模后3、7、9、11d机械痛阚测定结束后测定冷痛阈。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脊髓组织,测定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CD11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B组和P组造模后3~11d时、M组造模后3、5d时机械痛阈升高,B组、P组和M组造模后7~11d时冷痛阈升高,脊髓CD11b和GFAP表达上调(P〈0.05)。与B组比较,M组造模后3~11d时机械痛阈降低,造模后7~11d时冷痛阂降低,脊髓CD11b和GFAP表达下调(P〈0.05)。结论脊髓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参与了小鼠骨癌痛的形成。
申文唐元章刘苏孙玉娥张井浪苏小虎马正良
关键词:骨肿瘤星形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脊髓
脊髓背角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评价脊髓背角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组)、骨癌痛+ CXCR4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组(BA组)、骨癌痛+吗啡组(BM组)和骨癌痛+吗啡+ AMD3100组(BMA组).B组右侧胫骨骨髓腔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5μ1(4×105个/ml);于注射乳腺癌细胞后第6天,BA组腹腔注射AMD3100 2 mg/kg,2次/d,连续9d,BM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2次/d,连续9 d;BMA组腹腔注射AMD3100(同BA组),皮下注射吗啡(同BM组).于乳腺癌细胞注射前(T0)、注射后4、6、8、10、12和14 d(T1-6)时测定机械痛阈,随后处死大鼠取L3-5脊髓背角,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fos的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B组和BA组T2-6时、BM组T4-6时机械痛阈降低,T6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上调(P<0.01);与B组比较,BM组T3-5时和BMA组T3-6时机械痛阈升高(P<0.01);与BM组比较,BMA组T5,6时机械痛阈升高,T6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下调(P<0.01).结论 脊髓背角趋化因子CXCR4受体参与了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c-fos活化有关.
申文胡学铭刘彦楠陈立平孔双明张婷
关键词:吗啡药物耐受性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偏头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患病率985.2/10万,也可以使劳动力下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使劳动能力下降疾病进行排名,偏头痛位居第19位。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头痛或双侧头痛,或同一次发作时由一侧转向另一侧,常发生在额颞部、搏动性疼痛,疼痛以中重度为主,并有伴随症状为特点。
祝建斌崔远光范金玲申文
关键词:特异性药物额颞部消炎镇痛药
安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对肺内分流及肺顺应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研究安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对肺动态顺应性和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14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病人分别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 30min ,复合安氟醚和异丙酚用药后 30min、6 0min测定肺内分流率及肺顺应性。结果 使用安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后各时刻肺内分流率及肺动态顺应性无显著变化。
马正良顾卫东申文齐敦益曾因明
关键词:安氟醚异丙酚肺内分流复合麻醉
脊髓IKK2/NF-κB信号通路在大鼠骨癌痛维持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评价脊髓IκB激酶2(IKK2)/NF-κB信号通路在大鼠骨癌痛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成年雌性未交配SD大鼠28只,体重160 ~ 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7):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P组)、骨癌痛+生理盐水组(BN组)和骨癌痛+BMS345541组(BB组).BP组、BN组和BB组右侧胫骨骨髓腔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5 μl(4× 105个/ml),S组注射5μl生理盐水;于术后第10、11和12天,BB组鞘内注射IKK2选择性抑制剂BMS345541 (50 μg/10μl,1次/d),BN组注射生理盐水(10 μl,1次/d);于乳腺癌细胞注射前(T0)、注射后7d、第10天注药前1h及注药后1、2、4、12、24h及第12天注药后4 h(T1-8)时测定机械痛阈.于T8时机械痛阈测定后取L4-6脊髓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NF-κB(p-NF-κB)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BP组、BN组和BB组T1-8时MWT降低,脊髓p-NF-κB表达上调(P<0.05);与BP组比较,BB组T4-6时MWT升高,脊髓p-NF-κB表达下调(P<0.01).结论 脊髓IKK2/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维持.
孔双明申文胡学铭张婷
关键词:NF-ΚB骨肿瘤疼痛脊髓
左旋布比卡因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比较0.075%左旋布比卡因和0.075%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足月妊娠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镇痛药配方为:A组0.075%左旋布比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 B组0.075%甲磺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在宫口开至2~3 cm时开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两组镇痛效果。结果两组运动阻滞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的分娩镇痛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的舒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分娩镇痛。
曾华北申文
关键词:分娩镇痛左旋布比卡因甲磺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
阿霉素经皮外周神经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2002年
申文刘金东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阿霉素
醋酸泼尼松龙鞘内注入对脊髓P物质的影响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泼尼松龙鞘内注入镇痛的脊髓机制。方法 慢性鞘内置管的SD大鼠随机分为泼尼松龙组和对照组 ,每组 6只。泼尼松龙组大鼠鞘内注入泼尼松龙 2mg kg(2 0 μl) ,对照组注入等容积生理盐水 ,1h后进行福尔马林试验 ,动物继续存活 2h后取脊髓腰段 (腰膨大 )多聚甲醛固定的冰冻切片。P物质免疫组化显示用ABC法。结果 两组大鼠右侧脊髓背角浅层P物质光密度值较左侧明显增加 ,泼尼松龙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P物质含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 .0 5 ) ,P物质免疫反应产物无明显变化。
申文马正良曾因明
关键词:脊髓P物质免疫组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