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 作品数:7 被引量:18 H指数:4 供职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末次间冰期以来北大西洋深层海温与青藏高原气温的千年尺度位相关系及其演变 2014年 采用代用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和青藏高原气温自末次间冰期以来在千年尺度上的位相关系及其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和小波交叉谱分析表明,自末次间冰期以来二者同位相和反位相关系交替出现,同位相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反位相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二者同位相和反位相关系的转换在间冰期比在冰期频繁,北大西洋深层海温与青藏高原气温的位相关系大体被北大西洋气温(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与青藏高原气温所验证.此外,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可能是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在千年尺度上影响青藏高原气温的一个重要因子. 肖栋 赵平 王跃 田沁花 周秀骥关键词:温盐环流 末次盛冰期热带降雨对低纬表层海温的敏感性 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CAM 3大气环流模式,研究模拟了末次盛冰期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ee Zone,简称ITCZ)/夏季风区降雨对热带表层海水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变化的敏感性,结果发现:1)在冰期边界条件下,热带SST异常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局地降雨的响应,特别当SST异常范围从区域扩大到全球热带地区,ITCZ/夏季风降雨的剧烈变化可以与其他冰期边界条件的影响相当;2)不论是以古海洋重建的热带SST还是海气耦合模拟输出的SST为边界条件,CAM 3中热带降雨基本上与局地SST呈正相关关系(SST变暖,降雨增加),并同时受SST梯度分布格局控制,这与完全海气耦合模式的冰期模拟结果一致;3)合理的SST边界条件(特别是海气耦合模式输出的SST分布)驱动下,模拟得到的热带降雨异常分布与其他独立的古海洋水循环特征指标重建更为吻合(相对于现代值,亚洲夏季风区和赤道西太平洋辐合带降雨增加,两侧副热带太平洋降雨减少)。这些结果不仅为探索末次盛冰期时期热带水循环特征变化提供了新的古海洋重建数据支撑,也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热带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所在。如该项研究揭示的热带SST-降雨正相关关系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等非季风区与现代观测一致,而现代亚洲太平洋夏季风区中负相关关系在冰期条件下并未得到再现,说明不同气候背景对夏季风区海气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 王跃 翦知湣 赵平关键词:末次盛冰期 海表温度 古气候模拟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水文气候变化 被引量:4 2021年 本研究以南海东北部MD18-3569孔(22°09.30'N,119°49.24'E;水深1320 m)上部10.09 m的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氧同位素(δ^(18)O_(c))、Mg/Ca比值计算了表层海水剩余氧同位素(δ^(18)O_(residual)),重建了过去两万年以来(19.88~0.78 ka B.P.,时间分辨率约152 a)的表层海水盐度演变历史,结合南海其他站位降水重建记录,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南海南部和北部δ^(18)O_(residual)记录的长期趋势呈反相变化关系,即南海北部δ^(18)O_(residual)在末次冰消期逐渐偏负、全新世以来逐渐偏正,指示海表盐度先减小后增大,而南海南部δ^(18)O_(residual)则呈现先偏正、后偏负的变化特征。这种南、北反相变化关系表明末次冰消期过程中,随着北半球夏季辐射量逐渐增加,热带海洋上方的大气对流活动增强,包括南海南部在内的暖池区水汽蒸发及相关δ^(18)O分馏增强,同时东亚夏季风增强、把更多蒸发水汽传输至东亚大陆,途中在南海北部产生更多δ^(18)O偏轻的季风降水,导致研究区海表盐度降低、δ^(18)O_(residual)逐渐偏负。2)在千年尺度上,全新世东亚夏季风于1.4 ka B.P.、2.7 ka B.P.、4.4 ka B.P.、6.2 ka B.P.、7.2 ka B.P.和8.9 ka B.P.共出现6次降水减少事件,平均间隔约1500年,与中国东部石笋δ^(18)O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事件一致,可能受太阳辐照度变化影响。因此,末次冰盛期以来,研究区的δ^(18)O_(residual)主要受夏季风降水影响。 陈越 王跃 党皓文 翦知湣关键词:季风降水 氧同位素分馏 南海东北部 全新世太阳活动驱动的太平洋上层热力结构的瞬变演化 被引量:4 2013年 在中等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UViC-ESCM)中,受过去7千年来瞬变太阳活动驱动,北半球冬季太平洋上层水体热力结构表现出百年尺度变化特征,西太平洋暖池(WPWP)的三维热力响应被大幅度增强.太阳活动最大值期,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比Ni?o3区域大30%左右,而次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在副热带北太平洋比赤道西太平洋大40%;太平洋纬向表层海温梯度(西-东)和经向次表层海温梯度(北-南)同时增强,且在百年尺度周期上线性响应于太阳活动驱动.表层海温梯度的208a周期最为显著,而次表层海温梯度在大于208a的周期上更为显著.此外,表层海温梯度在百年尺度周期上的相位滞后(响应时间)要比次表水海温略小,表层海温梯度中出现的148和102a周期并未见于次表层海温梯度.上述模拟结果初步指示WPWP古海洋记录中的全新世百年尺度波动可能来源于太阳活动变化. 王跃 翦知湣 赵平 党皓文 肖栋关键词:太阳活动 西太平洋暖池 末次盛冰期太平洋赤道辐合带对暖池外热带海表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美国NCAR-CAM3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末次盛冰期(LGM)两个不同的热带海表温度重建方案中,北半球冬季热带中、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及大气环流对暖池外(赤道东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热带SST异常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SST异常首先引起大气环流的改变。赤道东太平洋对流层下沉增强,而作为经向补偿,副热带东太平洋上升运动增强,其中南半球尤为明显,同时南半球热带中、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增强,加剧了该区纬向逆时针环流,说明冰期热带海气耦合过程受气候背景场(如SST)影响很大;2)大气环流格局改变引起热带中西太平洋的大气加热、对流活动、表层风场及降雨的巨大变化。140°E以西的婆罗洲和菲律宾区域,总的大气加热减少是由于对流与辐射加热减少所致,对应于该区风场辐散和降雨减少;而140°E以东的南半球热带中、西太平洋,大气吸收热量增加,对流与辐射加热均增强,总降雨量也随之增加,反映该区赤道辐合带南移并增强。该项研究为探索热带太平洋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古海洋学变化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此外,不同重建SST对赤道辐合带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利用重建SST进行数值模拟或者利用耦合模式研究LGM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时,应该十分重视全球热带SST分布特征。 王跃 翦知湣 赵平关键词:末次盛冰期 热带辐合带 热带太平洋 古气候模拟 第四纪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氧同位素的岁差周期 被引量:4 2020年 表层海水氧同位素记录是重建低纬水循环演化历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受到区域降水-蒸发平衡、洋盆间水汽再分配、陆地淡水输入、洋流混合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气候意义的解读十分复杂。文章收集和计算了过去45万年以来热带西太平洋-南海数个站位剩余海水氧同位素的波动历史。发现这些记录存在显著的岁差周期,并且在岁差周期上呈现出同相变化,即在北半球夏季辐射量的高值期,表层海水同位素出现正偏移现象。结合同位素数值模拟结果,推测岁差低值促发了两个机制:一是热带辐合带平均位置北移,导致从热带大西洋往太平洋的水汽输送量下降,二是太平洋向亚洲大陆输出的水汽增多,陆地液态水储库增大。这两个机制共同导致热带西太平洋淡水减少,使得表层同位素出现偏重现象。并且这两个机制的效应超过了大洋内部降水变化的影响,导致表层海水同位素出现大空间尺度上的一致性变化。 黄恩清 赵蔓 王跃 田军关键词:季风 水汽输送 更新世 末次冰消期西太平洋暖池上层海温千百年尺度变化 被引量:2 2019年 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主要的海洋热源,暖池区表层海温的变化与低纬度大气环流紧密联系,而温跃层变化能够调控暖池区上层海水热含量和结构.为探索末次冰消期(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期)暖池区的上层海水温度变化,利用暖池核心区MD01-2386孔岩芯,分析混合层和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壳体的δ18O和Mg/Ca指标,重建末次冰消期十年际分辨率的表层和温跃层温度记录.结果表明:(1)末次冰消期早期,表层和温跃层海水在20~21 ka展现小幅度的初始升温,与岁差参数的起始降低同步;(2)与海因里希冷事件1和新仙女木事件近乎同一时段,表层和温跃层海温都表现出升温停滞的平台;(3)冰消期过程中温跃层海温的变化幅度始终大于表层海温.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的δ18O以及Mg/Ca温度变化与婆罗洲石笋δ18O的变化趋势高度吻合,反映了末次冰消期暖池核心区的温跃层动力、表层海温和大气对流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对比赤道外暖池区的降水指标记录,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大气对流中心的位置迁移或强度变化是解释末次冰消期千年尺度变化期间暖池区降水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百年尺度上暖池上层水体指标记录都体现了明显的220~260 a的周期,与太阳活动的Suess周期近似,可能反映了暖池区上层水体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 殷雅倩 党皓文 王跃 乔培军 翦知湣关键词:末次冰消期 西太平洋暖池 温跃层 快速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