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觅柱
- 作品数:28 被引量:93H指数:4
- 供职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脾相关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B、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脾相关酪氨酸激酶(SYK)、蛋白激酶B(AKT)、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90例患者的胃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印迹实验,其中癌旁正常组织30例,萎缩性胃炎组织30例,胃癌组织30例。另收集胃癌组织、萎缩性胃炎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存档蜡块各30例进行免疫组化实验。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SYK、AKT、EIF4E、CDK4表达情况。分析萎缩性胃炎组织与胃癌组织中SYK、AKT、EIF4E、CDK4的相关性。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SYK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萎缩性胃炎组织中SYK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AKT、EIF4E、CDK4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低于萎缩性胃炎组织,萎缩性胃炎组织中AKT、EIF4E、CDK4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低于胃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和萎缩性胃炎组织中SYK与AKT、EIF4E、CDK4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AKT、EIF4E、CDK4三者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SYK、AKT、EIF4E、CDK4可能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其可能的机制与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SYK、AKT、EIF4E、CDK4有希望成为胃癌诊断和防治的靶标,检测SYK、AKT、EIF4E、CDK4对胃癌诊断、早期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 李雪滢王觅柱
- 关键词:胃癌萎缩性胃炎蛋白激酶B
- 鉴定LTBP1作为胃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探索潜在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1(late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binding protein 1,LTBP1)在胃癌发生发展及免疫微环境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在TCGA数据库中分析LTBP1在泛癌中的表达,然后通过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验证。通过回归比例分析法分析LTBP1表达与临床病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图用于评估LTBP1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通过TIMER分析LTBP1的表达水平与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LTBP1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胃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LTBP1表达显著上调。其表达与病理TNM分期显著相关。LTBP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缩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LTBP1在胃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TIMER检测发现LTBP1的表达与3种免疫细胞浸润呈正相关。结论LTBP1可能是胃癌预后的一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影响癌症的肿瘤免疫微环境。
- 王小瑞王觅柱
- 关键词:胃癌肿瘤微环境
- 颈动脉斑块造影剂增强超声显影与脑卒中关系的探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探讨颈动脉斑块显影情况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 130例患者,其中脑卒中组患者80例,对照组50例,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并发斑块者行实时造影剂增强超声造影,观察斑块显影情况。结果①脑卒中颈动脉硬化患者软斑(33/68,49%)及混合斑(22/68,32%)所占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1,9%;4/21,19%);②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内显影率(42/68,6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超声造影显影情况与脑卒中发生关系密切。
- 邬彩虹郑艳芬任海波王觅柱
- 关键词:超声检查脑卒中
- 双幽门分析(附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3年
- 双幽门(double pyhnrus)由Smith等往1969年首次报道,是消化道蕈复畸形的一种。由于其临床表现小明湿.
- 张伟郭龙孟宪梅王觅柱胡淑青
- 关键词:双幽门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60例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观察
- 2021年
-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6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其侵犯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卢戈氏液碘染色明确病变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剥离病变。观察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60例64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了ESD治疗。其中2例病变术中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抬举差,术中黏连不易剥离且易出血转外科手术。另1例术后病理证实癌变且基底有癌变组织残留,行外科根治手术。ESD成功率95.0%(57/60)。病变直径为1.9~6.5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5~118 min,平均59 min。2例患者术后胃管引流有暗红色血性液体,内镜下见术后创面活动性出血,电凝成功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3.4%(2/58)。3例在ESD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术后保守治疗成功,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5.2%(3/58)。术后57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染色内镜及病理证实无病变残留和复发。5例环周剥离病变患者,术中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其中4例术后创面无明显狭窄,1例术后3个月发生食管狭窄,给予3次(间隔2周)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治疗食管粘膜病变疗效可靠。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食管狭窄是其主要远期并发症。
- 王觅柱孟宪梅党彤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胃肠道间质瘤中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及其DNA甲基化
- 2021年
- 目的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织及瘤旁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1(DNMT1)、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和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的表达,并研究整体DNA甲基化。方法选取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内镜下切除的GIST组织30例及瘤旁组织30例,应用免疫组化和qRT-PCR方法检测GIST组织和瘤旁组织中DNMT1、DNMT3a和DNMT3b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亚硫酸氢盐限制性酶切分析技术(COBRA)分析重复序列LINE-1的甲基化水平。结果GIST中DNMT1 mRNA的表达与瘤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中的DNMT3a mRNA表达高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IST中的DNMT3b mRNA表达高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NMT1蛋白在GIST及瘤旁组织中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DNMT3a蛋白在GIST中的阳性率高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DNMT3b蛋白在GIST中的阳性率高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GIST中LINE-1序列的甲基化水平低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IST中LINE-1序列的非甲基化水平高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DNMT1、DNMT3a和DNMT3b的异常表达与GIST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具体机制可能与降低整体甲基化水平有关。
- 郝利娜王觅柱陈玉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DNA甲基转移酶甲基化
- 溃疡性结肠炎组织IL-8TNF-α和TGF-β_1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织中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分组:UC组(90例);正常对照组(30例)。②IL-8、TNF-α和TGF-β1表达水平的检测: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三者在UC组、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UC组血清中IL-8、TNF-α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并与临床上病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血清中TGF-β1的含量UC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UC组IL-8、TNF-α和TGF-β1的含量明显升高,提示IL-8、TNF-α和TGF-β1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王觅柱党彤孟宪梅
- 关键词:IL-8TNF-ΑTGF-Β1溃疡性结肠炎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发现的45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患者,应用IT刀、Hook刀行ESD治疗。将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纳入观察范围。结果45例结直肠病变接受ESD,其中,2例病变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托举差,术中剥离困难且容易出血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3例癌变且基底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ESD成功率88.9%(40/45)。病变直径为1.5~6.3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1~125 min,平均67 min。3例术后有便血,其中1例保守治疗失败,内镜下成功电凝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7%(3/43)。4例在ESD治疗中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未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9.3%(4/43)。术后40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复发率低。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
- 王觅柱孟宪梅党彤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直肠腺瘤侧向发育型肿瘤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分析:附30例报告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IT刀、HOOK刀通过ESD治疗经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30例。具体过程为:(1)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液抬高病变处黏膜层;(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充分剥离病变周围结缔组织,完整剥离病变。结果:病变直径为0.8~4.5 cm,平均(2.6±1.3)cm。术后病理证实,2例经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其余28例病变全部完整剥离,完整剥离病变的成功率为93.3%(28/3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为29~110 min,平均(48±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约为45 mL,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成功止血;1例(术前停用阿司匹林5 d)术中创面出现少量渗血,术后给予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ESD出血发生率为3.33%(1/30)。3例在ESD治疗中发现有约1.0cm的穿孔,均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穿孔,未中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10.0%(3/30)。术后16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1.2)个月。16例的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采用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复发率低。
- 王觅柱党彤孟宪梅徐美东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上消化道病变黏膜下肿瘤
- 两种内镜下取出枣核方法的医学经济学和安全性评价
- 2022年
- 目的 评估内镜下应用透明帽结合取石网篮取出枣核及内镜下应用透明帽结合异物钳取出枣核这两种方法的医学经济学特点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疑似将枣核误吞入食管的患者纳入研究,共53例患者符合纳入研究的标准,将以上53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9例,B组24例。A组患者于内镜下应用透明帽结合取石网篮取出枣核,B组患者于内镜下应用透明帽结合异物钳取出枣核。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枣核位置、并发症情况、手术时长、是否成功取出和医院的平均成本等临床资料。结果 内镜下取出枣核的成功率为98.1%(52/53),剩余1.9%(1/53)需进行手术治疗。A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17),手术时长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647)。A组成功取出率高于B组(P=0.001)。医疗成本(包括全部成本、检查、治疗、影像检查和药物成本)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部病例中)。结论 取石网蓝适用于内镜下枣核异物的取出,其取出成功率更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手术时间没有明显延长,医疗成本没有增加。
- 陈玉北王觅柱
- 关键词:内镜治疗取石网篮异物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