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昕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1篇电刺激
  • 1篇心血管反应
  • 1篇血管反应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镇痛
  • 1篇瑞芬太尼
  • 1篇神经外科
  • 1篇手术中
  • 1篇手术中应用
  • 1篇鼠脑
  • 1篇术后
  • 1篇术后镇痛
  • 1篇偶联蛋白
  • 1篇皮电
  • 1篇缺血
  • 1篇缺血后

机构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4篇王昕
  • 3篇戚思华
  • 2篇邹玉梅
  • 2篇张立敏
  • 2篇张冰
  • 1篇周立业
  • 1篇高大鹏
  • 1篇李文志
  • 1篇朱莉
  • 1篇李军

传媒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医药信息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氯胺酮对大鼠脑缺血后解偶联蛋白2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s 2,UCP2)表达的影响及在脑保护作用中的机制。方法45只体质量在250~300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加放血降压再回输法建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电图出现低幅持续性7 Hz、30~40μV的θ节律为脑缺血模型成功标志。对照组(C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未放血降压及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缺血损伤组(I组):放血法使平均动脉压降到(40±5)mmHg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1.0mg/kg);氯胺酮干预组(K组):放血降压、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与I组相同,侧脑室内注射氯胺酮(1.0mg/kg)。于再灌注6h后断头取脑组织,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海马UCP2 mRNA表达(n=7);免疫组织化学(IH)法检测海马UCP2蛋白表达(n=8)。RT-PCR、IH结果应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C组UCP2 mRNA(0.91±0.02)表达比较,I组脑I/R后6h UCP2 mRNA(1.06±0.02)和K组脑I/R后6h UCP2 mRNA(1.18±0.06)表达升高(P〈0.05),K组脑I/R后6h UCP2 mRNA表达高于I组(P〈0.05);C组UCU2蛋白少量表达(17.91±5.49),I组脑I/R后6h UCP2蛋白(31.56±4.01)和K组脑I/R后6h UCP2蛋白(44.61±4.96)表达升高(P〈0.05),K组脑I/R后6h UCP2蛋白表达高于I组(P〈0.05)。结论氯胺酮促进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UCP 2mRNA和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戚思华高大鹏张冰李文志王昕
关键词:氯胺酮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解偶联蛋白2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对比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瑞芬太尼是新一代人工合成的超短效能的阿片μ受体激动药,本研究对比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应用中的循环稳定性与患者术终意识恢复程度。方法:30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分为R组,瑞芬太尼浓度10μg/mL,剂量2μg/kg;F组,芬太尼浓度25μg/mL,剂量3~4μg/kg,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完成5min后,各组持续泵入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在上头架、切皮、开颅、关颅、缝皮时,静脉追加瑞芬太尼或芬太尼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F组在缝皮结束时停药;R组在拿掉头钉、拿走头架后停药。分别于入室(基础值)、诱导最低值、插管、上头架、切皮、开颅、关颅、卸头架、拔管时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患者停药后拔管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结果:与基础值比较,两组患者SBP、DBP和HR在麻醉诱导时均降低。插管和拔管后,F组循环变化较大,R组循环无明显变化。术中各阶段R组的SBP、DBP和HR低于F组。R组术终苏醒更迅速,拔管早、意识恢复快。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可迅速调整麻醉深度,达到有效镇痛并抑制麻醉操作和手术刺激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又能使患者迅速清醒。
张立敏戚思华王昕邹玉梅
关键词:芬太尼瑞芬太尼心血管反应
氟比洛酚酯与吗啡复合用于胃癌术后镇痛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氟比洛酚酯超前镇痛与术中硬膜外吗啡复合应用对胃癌根治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酚酯组(F组)和脂肪乳对照组(C组),每组20例。F组于手术前15min静注氟比洛酚酯100mg;C组于手术前15min静注脂肪乳注射液10mL,两组均于手术结束前1h硬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2mg。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2、4、6、8和24h的疼痛程度及术后24h总体镇痛评价。记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术后VAS各时点F组均低于C组(P<0.05);术后24h镇痛治疗总评分F组均低于C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酚酯与吗啡复合用于胃癌手术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患者感觉更舒适,不良反应少,可以作为多模式镇痛的一种良好方法。
张立敏戚思华王昕邹玉梅
关键词:超前镇痛吗啡硬膜外
经皮联合电刺激大陵穴和公孙穴对妇科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经皮联合电刺激大陵穴与公孙穴对妇科手术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式妇科手术的患者9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C三组(n=30)。A组为对照组,仅给予虚假穴位刺激;B组患者于术前给予经皮联合电刺激大陵穴和公孙穴治疗30min;C组患者术后即刻给予经皮联合电刺激大陵穴和公孙穴治疗30min。各组患者均给予硬膜外注射2.0mg吗啡作为术后镇痛治疗。观察和比较术后24h内不同时间点各组患者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情况及排气时间。结果:B组和C组术后PONV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排气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C组与A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术前给予经皮电刺激大陵穴和公孙穴能有效减少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式妇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缩短其患者的排气时间。
周立业张冰朱莉李军戚恩华王昕
关键词:经皮电刺激恶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