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琼
- 作品数:47 被引量:150H指数:6
-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例SPA患者入院后第5~10d进行安置鼻空肠管后开始接受肠内营养,定期测定电解质、肝肾功能、观察和记录体重等。结果 20例SAP患者无1例死亡,所有患者对早期肠内营养耐受良好,无胰腺炎复发,营养状况得到了改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血常规等均恢复正常,无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的发生。再次复查CT,20例患者胰腺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胸腹腔均无渗液,无胰腺脓肿及假性囊肿的形成。结论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能减少SAP患者的并发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 王忠琼王烜邓明明刘芳钟晓琳
- 关键词:鼻空肠营养管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
- 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球溃疡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Hp)阳性十二指肠球溃疡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92例经内镜证实的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埃索美拉唑组(46例):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次,共4周,阿莫西林1000mg,呋喃唑酮100mg,两种抗生素均为每日2次,共7d。奥美拉唑(46例)组:给予奥美拉唑20mg,每天1次,共4周,阿莫西林1000mg,呋喃唑酮100mg,每天2次,共7d。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后第1天24h胃内PH,服药后第1天腹痛缓解率,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并检测Hp,观察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结果按治疗方案用药后,埃索美拉唑组第1天平均24h胃内pH高于奥美拉唑组(P<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埃索美拉唑组第1天腹痛缓解率(63.04%)高于奥美拉唑组(30.43%),P<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埃索美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Hp根除率分别为91.30%和86.96%(P>0.05),溃疡愈合率分别为100%和95.6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均少,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本组临床资料显示,在抑制胃酸分泌的速度和强度以及缓解临床症状速度方面,埃索美拉唑优于奥美拉唑,在溃疡愈合率和抗Hp活性方面效果相当。
- 唐川康李小云王忠琼毛登明邓明明李昌平
-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十二指肠球溃疡幽门螺杆菌
-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过程中运用沟通与交流技巧对配合满意度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探讨在小肠疾病患者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的检查过程中沟通与交流对配合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对病人进行术中配合满意度的评定。结果试验组病人术中配合满意率为83.3%,对照组病人术中配合满意率为44.4%,试验组病人术中配合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Х^2=6.08,P〈0.01)。结论沟通与交流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中可有效提高病人配合的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 夏世萍王忠琼田桢
- 关键词:小肠镜满意度
-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误诊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个月收治的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调查其家族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角膜色素环等。结果1例患者有明确家族史,2例患者均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患者有低钙血症;2例患者进行铜蓝蛋白检测均为阳性;1例患者发现角膜色素环。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被误诊,青少年不明原因的肝病要注意本病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对确诊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王忠琼邓明明李晓云钟晓琳陈霞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误诊
- 对抗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自发逆转的实验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一种可行的方法对抗CCL4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自然恢复趋势,以确保药物或细胞移植等方法对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可靠性。方法50%CCL4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然后随机分4组改皮下注射不同剂量CCL4(0.02-0.08ml/100g),通过纤维化程度分期、纤维化半定量统计分析、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测定来评估肝纤维化。结果CCL4腹腔注射6周,肝组织汇管区和血管周围出现较粗大的纤维间隔。在抗逆转实验的第2周和第4周,皮下注射0.06ml/100g体重CCL4组的纤维化水平与造模成功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使用皮下注射50%CCL4,0.06ml/100g体重,1次/周,能够将造模时的纤维化水平维持4周。
- 刘彦王忠琼吴永耀牟晓洋
- 关键词:肝纤维化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
- 2010年
- 目的:探索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制瘤素M(OSM)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肝细胞的能力及效果。方法:采用红细胞裂解+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取第4代MSCs,按如下分组诱导其向肝细胞分化:①MSCs组(空白对照):不加细胞因子;②H+a组:20μg/LHGF+20μg/LaFGF;③H+O组:20μg/LHGF+20μg/LOSM;④a+O组:20μg/LaFGF+20μg/LOSM;⑤H+a+O组:20μg/LHGF+20μg/LaFGF+20μg/LOSM;⑥H+a+O(分)组:20μg/LHGF(1~9d)+20μg/LaFGF(9~18d)+20μg/LOSM(9~21d)。于不同时间点采用RT-PCR检测甲胎蛋白(AFP)和细胞角蛋白18(CK18)的表达,溴甲酚绿法检测其中白蛋白(ALB)的含量,谷氨酸脱氢酶法检测其中尿素(Urea)含量。结果: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在7~14d可见AFP mRNA的表达,21d仅a+O组表达阳性。除对照组及a+O组外,其余各组均出现CK18 mRNA、ALB及Urea,在同一时间点,H+a+O组表达量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HGF联合aFGF/OSM能够成功诱导MSCs分化为肝细胞;aFGF与OSM不能诱导MSCs向较为成熟的肝细胞的分化,但与HGF联合使用能明显提高分化率。
- 钟晓琳王忠琼万居易李昌平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
-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1例报告
- 2006年
- 王忠琼陈霞
- 关键词:CAROLIS病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先天性胆道疾病胆管囊肿多发性少见病
- 性别差异对汉族人群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临床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对汉族人群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重叠综合征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分析91例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血清标本以及肝组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Ⅰ型抗体(LKM-1)。结果 91例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中男22例,女69例。两性别间肝硬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患者初诊年龄及肝硬化发生年龄则显著低于男性患者(P=0.047,P=0.042),女性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例(36%)高于男性患者(14%)(P=0.046)。女性患者AST、ALP、γ球蛋白以及IgG较男性患者显著升高(P<0.05),两性别间ALT、TBIL、GGT、Alb水平以及血清ANA、SMA、AMA、LKM-1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评分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19),而两性别间纤维化程度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强的免疫反应,存在更为严重的肝脏炎症,从而更早出现肝硬化。
- 杨春陈文王忠琼钟晓琳
-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性别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观察
- 2014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重症胰腺炎(SAP)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移植组各40只。模型组和移植组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方法制作SAP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翻动肠壁即关腹。造模成功后移植组经门静脉植入MSCs;模型组及假手术组采用同样方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24、48、72 h每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对胰腺和肾脏损伤进行大体形态和光镜下观察,测定血清淀粉酶(AMY)、BUN、Cr、TNF-α和IL-6水平。结果模型组胰腺和肾脏组织损伤明显,各时间点血清AMY、BUN、Cr、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移植组胰腺和肾脏组织损伤有所减轻;各时间点血清中AMY、BUN、Cr、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经门静脉移植MSCs治疗SAP效果确切,可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 王忠琼刘翼夏国栋杨春钟晓琳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 骨髓源性肝样细胞门静脉移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被引量:2
- 2009年
- 背景:研究已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体外均可转化为肝细胞样细胞,并具有肝细胞的合成和分泌功能。目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肝样细胞移植到同种大鼠已纤维化的肝脏,观察其分布、分化情况及对肝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3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100g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只用于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200~250g清洁级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肝样细胞移植组30只,模型对照组30只,正常对照组15只。肝样细胞移植组及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门静脉输注不含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肝样细胞移植组输入DAPI标记的肝样细胞,移植后第1,2,3,4周处死大鼠,留取肝脏和血清标本。主要观察指标:肝组织Masson三重染色分期评估纤维化程度。肝脏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肝样移植细胞定居情况。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肝样移植细胞逐渐从血管进入肝脏实质,最终散布于肝细胞间,移植3周后,荧光衰减明显。移植后第2周,肝组织中的假小叶逐渐吸收或消散,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胶原染色变浅,分布于纤维间隔和汇管区,肝细胞呈气球样变性。移植后第4周肝细胞排列接近正常,偶见点状坏死,无纤维间隔,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诱导的肝样细胞植入纤维化的肝组织后,细胞可停留于汇管区和肝细胞索,植入细胞最早可见于移植后第7天,血生化检查结果提示植入诱导的肝样细胞能够部分替代肝细胞的功能。
- 刘彦谭道玉李昌平王忠琼王建祥张影
- 关键词:肝细胞样细胞门静脉肝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