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奎
- 作品数:23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攀枝花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 论苏童小说的生命叙事被引量:1
- 2010年
- 苏童在打破固有叙事模式,力求全新的叙述话语和方式的"先锋"性的同时,努力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关涉人类生存的契合点。苏童不遗余力地挖掘普遍人群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境遇,写出了人类的生活里潜藏的荒谬、无奈、美的幻灭、命运的强势压迫等一系列质素,使他的作品真正触及人类生活的暗影。孤独、荒诞以及叙事伦理意义上的苦难书写构成了他一贯的生命叙事的主要特征。
- 王发奎刘玉平
- 关键词:苏童小说生命叙事孤独荒诞叙事伦理
- 现代性的复仇母题及其革命能指——以《李有才板话》为考察中心
- 2017年
- 文学母题不断重复和较为稳定的原型模式背后,潜藏的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流脉。以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为切入,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具有国家民族意义的复仇行为在现代中国开始发生变化,散发出了革命的讯息。复仇的主人公从个体英雄转向所有的贫苦大众,复仇方式由个人复仇向集体复仇、阶级复仇转变。复仇母题具有了启蒙和政治引导的革命"能指"。
- 王发奎
- 关键词:复仇母题《李有才板话》
- 大学国学教育刍议被引量:3
- 2014年
- 通过梳理"国学"概念的产生和演变,明晰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区别,确认大学国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讨论大学国学教育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并从小学、经、史、子、集五部分入手,对国学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辨析。
- 王发奎
- 关键词:大学国学教育
- “攀枝花诗群”的命名、特质与转向
- 2019年
- "攀枝花诗群"作为一种地域诗歌现象,其命名和由来承载了地域风情、历史风尘和时代风貌,百里钢城、移民身份和攀西风物的熏染铸就了它"钢铁"激越、"乡愁"情怀、风物传奇等内涵特质,成为攀枝花这座移民城市的精神之光。而在转型背景下,新一代攀枝花诗人群体的创作心理转变,促使"攀枝花诗群"创作呈现出"大我"与"小我"的和谐共生、地理身份淡化、性别书写突显的转向。
- 王发奎
- “唯上”心理和“官本位”的现代显影——赵树理小说清官原型解读
- 2014年
- 作为一种在社会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原型形象,在赵树理的小说文本中,清官原型嬗递为共产党干部,成为解决斗争和矛盾,解救底层民众苦难的正义化身。这种清官原型的现代显影,却可以见出中国人身上特有的产生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唯上"文化心理和"官本位"思想的集体性存在。
- 王发奎
-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官本位
- 论雷平阳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承续
- 2020年
- 雷平阳在乡土守望与精神还乡、底层关照和悲悯意识、叙事介入现实三个方面承续了古典诗歌的美学传统,架设了人类精神传承的桥梁,开拓了一条诗人面对世界的新路径。他的诗歌呈现出了对乡土伦理的眷恋,执着的底层关照和悲悯情怀,以及一种独特的事件抒情和故事诗意。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看到了雷平阳的典型意义,也看到了古典诗歌传统对当下诗歌的引领和建构的意义。
- 王发奎
- 关键词:古典诗歌传统悲悯意识诗歌叙事
- 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之培育被引量:1
- 2014年
- 国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包涵了爱国主义情怀、自强厚德精神和团结统一追求等民族精神质素,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资源和途径。开展国学教育,塑造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应当处理好历史性与时代内涵的关系和知行关系,筑牢大学生的精神长城。
- 王发奎
- 关键词:国学教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 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应策理路——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视角被引量:1
- 2021年
- 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自我职业认知的偏差密切相关。工匠精神培育对于缓解这一现象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以此缓解农村生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
- 王发奎张丽
- 关键词:农村
- 《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原型及其文化意义
- 2017年
-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是具有母题意义的现代婚恋故事,其才子佳人的叙述模式具有故事原型的程式性和情节结构上的稳定性、联结性。虽由古代才子佳人模式里爱情、婚姻、仕途三位一体,转变为解放区文艺环境里革命、恋爱、自由三位一体的模式。但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感天动地的大团圆为结局,契合的正是以"乐感文化"为内核的民族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 王发奎
- 关键词:《小二黑结婚》
-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攀枝花市迤沙拉村为例被引量:2
- 2022年
-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传统村落文化在实现乡村文脉本源性传承、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培育文明新风和构建绿色生态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针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的文化特质和当前传承保护中的问题及困境,提出发展建设中加强村落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价值重塑,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和创新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宣介方式,留存传统村落文脉精神,发展村落文化产业经济,以及创新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宣介方式等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策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王发奎张丽李仲先
- 关键词:村落文化价值重塑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