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亦平

作品数:8 被引量:8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东北部
  • 2篇中尺度
  • 2篇雷达
  • 2篇淮河流域
  • 2篇教学
  • 2篇暴雨
  • 2篇北部
  • 1篇动力结构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动量通量
  • 1篇短时强降水
  • 1篇对流涡度矢量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雷达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系...
  • 1篇上线
  • 1篇实践教学
  • 1篇实验教学
  • 1篇实验教学体系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作者

  • 8篇王亦平
  • 3篇潘益农
  • 3篇王元
  • 2篇陆维松
  • 1篇赵坤
  • 1篇任雪娟
  • 1篇潘玉洁

传媒

  • 3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方法在天气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22年
文章分析了在线实践教学的主要优点和缺点,并基于天气学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实践教学体系,着重介绍了具体的课程设计、教学工具、具体方法和经验,整合的优质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方法,如果能够正确地实施,将对实践教学质量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王亦平任雪娟陈兵
关键词:天气学实践教学
一次强对流天气及其中短时强降水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9
2014年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WRF模式模拟资料等,对2009年6月初晋豫鲁皖苏5省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及其中短时强降水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在高空东北冷涡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低层低涡扰动形成冷暖空气汇合的有利天气形势下发生的。边界层内的强烈辐合抬升是触发对流发生和释放对流不稳定能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空有明显的干侵入并叠加在低层高假相当位温的暖湿空气之上,这种较强的位势不稳定形势对本次过程中对流系统的触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流系统移动方向一侧有较强的风暴相对螺旋度,通过低层辐合上升气流的倾斜作用,使更多的水平涡度转化为垂直涡度,为本次过程的发展、维持以及其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阿不都外力.阿不力克木王元王亦平费启瓅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干侵入风暴相对螺旋度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结果检验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响水24h降水量达到800mm。文中所用的模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研制的一个三维非静力可压缩数值区域预报模式ARPS(V5.2)。采用了3层单向嵌套网格,Domain1中心取为(27.5°N,117.5°E),格距45km,格点数为75×75;Do-main2中心取为(31.5°N,119.5°E),格距15km,格点数为140×140;Domain3中心取为(33.5°N,119.5°E),格距5km,格点数为180×180;垂直方向分为35层,垂直格距为625m。所利用的资料为:2000年8月29—31日每日4个时次(00、06、12、18时)1°×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713雷达资料、GMS-5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物理过程选用简单冰相方案,Kain和Fritsch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逐时的卫星云图、713雷达图像进行数值反演,结合探空资料反演出暴雨中深对流系统的水汽三维分布情况,通过三维同化系统ADAS处理,同化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再用ARPS模式进行数值积分,从8月29日08时开始到31日08时结束,积分48h。并结合雷达资料、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等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RPS较好地模拟了在台风移动的左前方、在高空槽与副高之间出现的中尺度强暴雨区,模拟降水区及暴雨中心位置与实况较为一致。利用模拟大气中的水物质模拟了雷达回波,与实际雷达回波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过程中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4条对流带的交汇点在响水附近。并将模式模拟的T-lgp图与实际T-lgp图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不稳定性。持续的高空风垂直切变为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动能,造成对流系统斜压发展,有利于降水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地点。由于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因此可以利用模拟结果作为对该暴雨过程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王亦平陆维松潘益农王元
关键词:特大暴雨数值模拟雷达回波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Ⅱ:不稳定条件及其增强和维持机制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几种不稳定对流涡度矢量(CVV)与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稳定条件的增强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中低层对流不稳定是深湿对流系统发生的先决条件,由于低层存在辐合,使得周围湿空气向暴雨区集中,对流单体在暴雨区汇聚,且发生合并增强,台风左前方向暴雨区输送对流不稳定能量等,是使得暴雨区对流不稳定重新建立和加强的重要机制。(2)深湿对流系统的中低层不仅有对流不稳定,而且还有斜压不稳定、条件对称不稳定,而中高层必须有湿斜压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深湿对流系统中高层西(北)侧为负MPV2柱,东(南)侧为正MPV2柱;(3)深湿对流系统中惯性不稳定柱与惯性稳定柱相间分布,西(南)侧为负CVV柱,东(北)侧为正CVV柱,负CVV柱对深湿对流起激发作用;(4)惯性不稳定、湿倾斜不稳定和条件不稳定产生强的倾斜式对流,而强的倾斜式上升运动加强了深对流系统北侧高层的南风分量,因深对流系统南侧低层出现补偿性下沉气流,因而低层南风加强,高低空急流中心的加强会进一步加强对流的发展,使得惯性不稳定、湿倾斜不稳定及条件不稳定增强和维持,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5)在暴雨中心以东维持一顺切变环流,同时暴雨中心的浅对流单体吸收来自南方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尺度辐合线与β中尺度涡旋对对流单体起组织和增强作用,对流系统中辐合、辐散柱相间分布,强散度柱与强涡柱互伴互耦,都有利于形成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使不稳定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使得不稳定得到增强和维持。
王亦平陆维松潘益农王元
关键词:对流涡度矢量
用双多普勒雷达分析华南一次飑线系统的中尺度结构特征被引量:41
2012年
飑线是中国春、夏季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2007年4月23—24日华南地区的一次强飑线过程,因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给广东部分县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广州和深圳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探测资料,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方法和热力-动力反演方法,研究此次飑线内部的三维风场、动力和热力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质量、动量诊断探讨其维持机制。同时,结合地面、高空常规观测及自动站资料分析系统伴随的环境和地面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系统发生于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0—3km,18m/s)和中等强度对流不稳定度的环境中,其移动速度最快达17m/s,属快速移动的飑线。飑线过境时,地面测站呈现风向突变、风速骤增、气压上升、温度与露点骤降等现象。其成熟期的雷达回波和风场结构与过去观测的热带、副热带快速移动飑线系统特征相似。由前(前方指系统移动方向)向后,降水结构依次为对流区、过渡带和层云区。其中,对流区由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对应强回波和上升运动,而单体之间为弱下沉运动。气流特征呈准二维结构,包括系统前方深厚的从前向后气流和系统后部低层的从后向前气流。这两支气流在系统前缘低层辐合形成动力高压,触发新对流单体,是系统长时间维持的主要机制。在对流区倾斜上升气流的下方,存在一凝结潜热释放增暖引起的低压区。另外,在对流系统西侧不断有新对流单体形成,并被平流至系统中,促进对流维持。进一步对对流区的质量和动量通量诊断揭示,垂直于飑线系统的水平动量的垂直输送有逆梯度输送的特性,将增加垂直飑线方向的环境垂直风切变,有利于系统维持。相对的,平行飑线方向的水平动量具有顺梯度输送特征,使该方向上风切变分量有被均滑趋势。
潘玉洁赵坤潘益农王亦平
关键词:飑线双多普勒雷达动力结构动量通量
台风外围强暴雨的发生发展及其增强和维持机制研究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本文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ARPS(V5.2),使用1°×1°NCEP再分析资料,运用.ADAS三维同化系统对雷达...
王亦平
关键词:台风外围强暴雨动力学机制
文献传递
构建立体化、开放性、创新型的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提高大气科学实验教学和管理水平,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合理地配置实验教学设备,实现实习基地的开放与共享,文章从教学实验室建设及其功能、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特色等方面,介绍了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在立体化、开放性、创新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王亦平
关键词:创新型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体系
2016年1月中国东部一次极寒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2016年1月中国东部出现了一次极寒天气,为了揭示其成因,利用地面、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6h及ECMWF细网格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动力学等方法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了高空高度及温度场、纬向风及经向风场、位涡及位温的垂直剖面图、济南站位涡垂直剖面时序图。并利用三维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和GDAS1气象资料,计算了济南站的气流后向轨迹。研究结果表明:阻高向东倾斜,有利于横槽后部冷空气的堆积;冷涡北部北风急流加强,有利于冷涡南落;寒潮影响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与高位涡沿等位温线下滑的最低高度出现的时间,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高度的冷空气在横槽后堆积、暴发,是这次极寒天气过程出现的主要成因。
王亦平其美旺珍
关键词:气象学急流位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