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文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电刺激
  • 5篇帕金森
  • 5篇帕金森病
  • 5篇脑深部
  • 5篇脑深部电刺激
  • 4篇丘脑
  • 4篇丘脑底
  • 4篇丘脑底核
  • 2篇电刺激术
  • 2篇深部脑刺激
  • 2篇深部脑刺激法
  • 2篇神经内镜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手术
  • 2篇中枢神经
  • 2篇中枢神经系统
  • 2篇疗效
  • 2篇脑出血
  • 2篇脑刺激

机构

  • 12篇武汉大学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菏泽医学专科...

作者

  • 12篇熊文平
  • 5篇付锴
  • 5篇陈劲草
  • 5篇张捷
  • 4篇张继波
  • 2篇武栋成
  • 2篇赵时雨
  • 2篇曹长军
  • 1篇李洁莉
  • 1篇李志强
  • 1篇王海峰
  • 1篇肖劲松
  • 1篇江普查
  • 1篇袁先厚
  • 1篇杞少华
  • 1篇刘星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机器学习的阿尔兹海默症初期行为辨识方法被引量:3
2021年
本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阿尔兹海默症初期行为辨识方法,及时发现患者大脑的早期病变,把握最佳治疗机会。从ADNI公共数据库获取阿尔兹海默症、轻度认知障碍以及正常对照组的结构性磁共振成像(sMRI)图像,将其通过Freesurfer软件执行图像平滑、分割、时间层校正等操作,转换为sMRI数据,使用内核局部Fisher判别分析算法提取sMRI数据特征,利用基于核支持向量机的数据分类算法,分类所提取sMRI数据特征,经十折交叉验证评估后,实现阿尔兹海默症初期行为的准确辨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以及曲线下面积四个指标均保持最高,具有较优异的阿尔兹海默症初期行为辨识效果。该方法不仅能有效辨识患者与健康人,还能正确区分阿尔兹海默症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辨识效果显著。
杨邦坤汪乐生聂颖熊文平
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症
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5例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病人7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持续用药1个月,治疗组给予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变化、1年内复发率,并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周、2周、4周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两组治愈病人中,治疗组6个月、12个月时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且12个月复发时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术侧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口角疱疹,对照组主要为眩晕、恶心呕吐、嗜睡。结论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明显,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赵时雨刘星李国栋熊文平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复发率
建立供神经内镜培训的脑出血尸头模型及培训方法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供神经内镜培训的脑出血尸头模型建立方法及模拟培训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冰冻尸头标本,耳上小骨窗开颅后将人工配制“血液”样液体注入经脑皮层造瘘后的空腔内,建立脑出血模型。然后进行经额神经内镜下手术清除脑出血培训,记录学员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时间及对模型实用性的评价。结果完成9例双侧脑出血尸头模型,共18名学员(7名有内镜手术经验),按每2人一组(助手和术者),先后并互换角色,完成两侧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的手术操作。平均血肿清除时间(21.32±1.85)min。有内镜经验学员用时[(20.23±0.52)min]较无经验学员用时[(22.02±0.55)min]明显缩短(P<0.05),先当助手学员用时[(19.91±0.30)min]较先当术者学员用时[(22.73±0.47)min]明显缩短(P<0.001)。18名学员均表示能从此次培训中获益并推荐此模型作为神经内镜培训模型,其中17名(94.45%)学员认为镜下模型“血肿”与真实血肿极其相似。结论建立脑出血尸头模型,可全真模拟神经内镜下脑出血手术,能有效提高学员神经内镜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技巧。
熊忠伟颜希希辛灿熊文平曹长军吴晓辉陈劲草
关键词:脑出血手术神经内镜
神经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比较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比较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效果与机制的差异。方法:用成年Wist-ar大鼠建立脊髓半横切模型,随机分为神经干细胞(NSCs)组(n=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注射组(n=10)、PBS注射组(n=10)及只打开椎板的假手术组(n=10)。移植后行BBB运动功能学评分,半切位置的免疫组化及核磁成像比较。结果:BBB评分NSCs注射组明显高于BMSCs注射组,NSCs注射组和BMSCs注射组均明显高于PBS注射组,脊髓切片中可观察到被标记的NSCs及BMSCs,核磁成像显示移植后半切形成的脊髓空洞有所减小。结论:静脉注射NSCs、BMSCs均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但注射NSCs效果更明显。静脉注射干细胞后,细胞可迁移至脊髓损伤的位置,核磁成像显示脊髓空洞有所减小,提示干细胞可能通过补充或替代损失的神经细胞,修复已缺失的神经组织和功能性神经单位,重建神经环路。
熊文平江普查武栋成袁先厚
关键词:NSCSBMSCS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毁损术后帕金森病的疗效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3月毁损术后复发或出现新症状而行DBS治疗的33例帕金森病的临床资料。DBS后6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运动功能(UPDRSⅢ)评分和生活能力(UPDRSⅡ)评分、H-Y分期、简明精神量表评分(MMSE)以及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评估疗效以及用药情况;记录刺激频率、脉宽、电压、阻抗,并计算刺激能量。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8.25年,未出现言语障碍、眼球活动障碍、偏瘫、颅内出血或梗死、癫痫发作、颅内感染病例,无硬件故障;5例因电池耗竭行脉冲发生器置换术。DBS后6个月,UPDRSⅢ评分、UPDRSⅡ评分、H-Y分期、LED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MMSE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和非毁损侧相比,毁损侧肢体震颤评分改善率明显增高(P<0.05),但僵硬评分改善率、运动迟缓评分改善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和非毁损侧相比,毁损侧刺激电压和刺激能量明显降低(P<0.05),但刺激频率、脉宽和阻抗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D病人神经核团毁损术后复发或出现新症状,DBS是安全、有效的,毁损侧DBS后电刺激所需能量及电压更低。
杨鑫邵钰阳聂盼付锴熊文平张修民柳雯张继波陈劲草张捷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丘脑毁损术苍白球毁损术丘脑底核疗效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注射与局部靶点注射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效果的比较被引量:4
2013年
脊髓损伤(SCI)是一类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年发生率高达(10.4~83.0)/100万,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有助于脊髓损伤组织结构修复和运动功能的改善。研究结果显示,将BMSCs移植到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动物肢体运动功能显著提高;
杞少华王海峰熊文平武栋成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尾静脉注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肢体运动功能靶点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远程程控与门诊程控的比较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患者远程程控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总结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完成DBS术后程控的74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远程组27例,门诊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程控效果、不良反应、程控费用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大多数远程组患者(18/27)来自于距PD中心较远的武汉市以外的地区,而门诊组患者(27/47)则多来自于武汉市(P=0.046)。远程组患者单次程控的费用为300元,而门诊组患者为480(386,870)元(P<0.001)。远程组患者单次程控耗时中位数为30.0(25.0,30.0)min,而门诊组单次程控耗时中位数为210.0(150.0,390.0)min(P<0.001)。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97.3%(72/74)的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79.7%(59/74)的患者愿意接受DBS术后长期程控,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2%(23/27)的远程组患者对远程程控满意。4例远程组患者调程控时出现不良反应,均在1周内缓解。结论:PD⁃DBS术后的远程程控安全、有效,降低了DBS术后患者程控的成本,并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聂盼杨鑫邵钰阳张修民柳雯付锴熊文平舒兵陈劲草张捷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程控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程控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TN-DBS治疗95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个月开机,95例患者的刺激参数为:单极刺激为主(98.3%,175/178),触点多选择在STN外上(90.9%,171/188),且多为单触点刺激(94.4%,168/178)。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统一PD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计算评分改善率,计算公式为:(术前分数-术后分数)/术前分数×100%;记录程控参数并计算能量,计算公式为:电压2×频率×脉宽/阻抗×1 s;观察患者在程控过程中是否出现刺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95例患者的电极均植入预设靶点。术后1个月,开机后在药物"关"期状态下UPDRS-Ⅲ评分为(12.7±6.7)分,较术前的(43.4±15.7)分改善(P<0.05),且改善率为(70.7±12.1)%。随访期间,UPDRS-Ⅲ评分改善率逐渐降低(F=2.421,P=0.048);电压逐渐增加(F=24.633,P<0.001),脉宽稍有增加(F=3.118,P=0.015),而频率则无明显变化(F=1.332,P=0.257)。能量逐渐增加(P<0.05),触点选择未定带的逐渐增加(P<0.05),双极刺激方式略有增加(P<0.05),且双触点比例逐渐增加(P<0.05)。开机期间,共35例患者出现刺激相关不良反应,其中异动症14例、步态或平衡障碍4例、焦虑、抑郁状态1例、构音障碍2例、吞咽困难或饮水呛咳2例、幻觉8例、智能减退1例、兴奋2例,睁眼困难1例。结论随着STN-DBS治疗PD的时间推移,刺激电压和能量逐渐增加,双触点的刺激模式逐渐增多,但仍以单极刺激为主,STN背外侧仍是最佳刺激靶点。
陈礼道张修民聂盼柳雯张继波付锴熊文平赵时雨肖劲松张捷
关键词:帕金森病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法
未定带尾部与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对比分析未定带尾部(cZI)与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刺激参数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方法纳入26例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采用DBS治疗的震颤型PD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以cZI为刺激靶点者(cZI-DBS组)10例(19侧),以STN为刺激靶点者(STN-DBS)16例(30侧)。比较两组术后开机与未开机时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及其子项目评分(包括震颤、僵硬、步态障碍及运动迟缓评分)的改善率、开机后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较术前的减少率、刺激参数及与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等的差异。结果术后1、3、9、12个月,与未开机时比较,开机后两组患者的UPDRS-Ⅲ、震颤、僵硬、步态障碍、运动迟缓评分的平均或中位改善率均≥50%。两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僵硬、运动迟缓、步态障碍评分的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ZI-DBS组术后1、36、12个月,震颤评分的改善率分别为(92.15±6.36)%、(90.20±6.37)%、(85.38±9.72)%、(89.62±7.18)%,STN-DBS组分别为(63.22±17.17)%、(63.38±12.55)%、(61.91±13.17)%、(68.29±16.23)%,两组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LEDD减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cZI-DBS组的刺激频率、脉宽、电极阻抗、刺激能量均低于STN-DBS组(均P<0.05)。cZI-DBS组与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为3/10,与STN-DBS组的11/16比较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cZI与STN均为DBS治疗震颤型PD的有效靶点,但cZI-DBS较STN-DBS对震颤症状的控制效果更好。
张修民杨鑫柳雯聂盼邵钰阳张继波付锴熊文平舒兵张捷
关键词:帕金森病震颤丘脑底核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20年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探讨多学科团队(MDT)模式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ACNS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术前初步诊断为右顶叶胶质瘤,在神经导航及荧光引导下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检查及MDT讨论明确诊断为PACNS。明确诊断后,给予免疫调节及对症支持治疗,出院后随访6个月,病人症状逐渐恢复正常。结论PACNS临床诊断困难,易与胶质瘤相混淆,通过MDT讨论,结合颅内血管造影及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黄文宏刘暌熊文平李志强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自身免疫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