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国胜

作品数:9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教学
  • 5篇语文
  • 3篇文教
  • 2篇语文学
  • 2篇语文学习
  • 2篇作文
  • 2篇文本
  • 2篇文学
  • 2篇写作
  • 2篇老师
  • 2篇教师
  • 2篇《说屏》
  • 2篇《语文》
  • 1篇导写
  • 1篇信念
  • 1篇学生作文
  • 1篇叶圣陶
  • 1篇语文教师
  • 1篇语文教学
  • 1篇语文教育

机构

  • 5篇江苏锡山高级...
  • 3篇江苏省锡山高...
  • 1篇无锡市第一中...
  • 1篇安徽省芜湖市...

作者

  • 9篇潘国胜
  • 1篇梁国祥
  • 1篇唐江澎
  • 1篇张克中

传媒

  • 3篇语文教学通讯...
  • 2篇语文学习
  • 1篇教学仪器与实...
  • 1篇中学语文教学
  • 1篇教学月刊(中...
  • 1篇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说“屏”》“说”了什么被引量:2
2012年
在通常所见的课堂教学中,《说“屏”》(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这篇充满创作主体感情的小品文,多被当成一般说明文并运用传统的说明文文体阅读知识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机械肢解。更有甚者,将该文穿凿附会成一篇“事理”说明文进行冰冷的理性分析(见《阅读教学是种“文体意识”教学——我上〈说“屏”〉这一课》,载《语文学习))2008年第5期)。
潘国胜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体意识说明文《语文》
被误导的误读——就《藤野先生》若干教学片段与董水龙老师商榷
2009年
教师的前期阅读,决定着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对文本理解偏误,而又试图用自己的所谓“独特”体验去感染学生,不但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难以真实、有效地展开,甚至还会起反作用。笔者从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6期)上的《去字里行间感受鲁迅执著寻找的希望——(藤野先生)教学实录》一文中剪切了几个教学片段,让我们看看他带领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又是怎样引导学生“感受”的。
潘国胜
关键词:《藤野先生》教学片段老师误读文本理解
回归朴素:关于写作教学的立场
2010年
唐江澎:中学作文教学是眼下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其现状让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人常常内心不安。为此我们作过力所能及的努力,但收效甚微。那么,真正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作文教学观?我们必须作出怎样的努力才能真正回归作文教学的正途?我们认为,写作无非是写作者思想的书面表达,好的表达依赖于写作者思想的成熟和表达技巧的完美运用。
唐江澎梁国祥张克中潘国胜
关键词:写作教学中学作文教学朴素语文教育书面表达
也说《我的信念》之“信念”是什么
2012年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一文所述之“信念”是什么?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虽已作梳理解答,但笔者总觉其分析有肢解之嫌。有幸读到董水龙老师《〈我的信念〉中的“信念”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10B刊)一文(以下简称“董文”),感觉其说非但未能拨云见日,反而更加不合情理。现试作辨正如下,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潘国胜
关键词:《我的信念》《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居里夫人语文教学
以读导写,强化思路意识被引量:1
2009年
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总感觉他们的思路意识甚是薄弱,不但段落之间时常顾此失彼,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就是句与句间,也往往是语流不畅,甚至前言不搭后语,上气不接下气。构段和谋篇,都存在很大缺陷。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学生缺乏阅读教学的滋养应是主要因素。
潘国胜
关键词:导写学生作文逻辑力量阅读教学评改谋篇
《背影》,岂能如此“智慧”解读
2008年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潘国胜
关键词:《背影》教学实录语文学习老师
沪科版物理课改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学生50米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
2002年
蒋从喜潘国胜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
也谈“走进文本”与“关注写作”
2007年
读了《语文学习》2007年第10期金志浩先生的《“走进文本”必须“关注写作”》,颇有同感,“学生读了大量文章,却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其实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潘国胜
关键词:写作文本语文教师语文学习
《说“屏”》一处值得商榷的修改
2009年
文章选入教材.从语言的规范性和阅读对象等方面考虑,编者不免要做些加工修改。叶圣陶先生有言,“加工之事,良非易为”,教科书编者必须“谙熟作者之思路。深味作者之意旨”,否则,极有可能“致使全篇失其调协一,甚至引发歧义,给阅读带来障碍。
潘国胜
关键词:叶圣陶教科书编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