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俊君

作品数:39 被引量:27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颈椎
  • 14篇骨折
  • 8篇手术
  • 7篇腰椎
  • 7篇椎骨
  • 6篇韧带
  • 6篇椎体
  • 6篇脱位
  • 6篇外科
  • 6篇外科治疗
  • 6篇下颈椎
  • 5篇严重下颈椎骨...
  • 5篇延期
  • 5篇纵韧带
  • 5篇外科治疗策略
  • 5篇下颈椎骨折
  • 5篇下颈椎骨折脱...
  • 5篇颈椎骨
  • 5篇颈椎骨折
  • 5篇颈椎骨折脱位

机构

  • 25篇第二军医大学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上海市中医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9篇汤俊君
  • 24篇袁文
  • 22篇王新伟
  • 13篇张颖
  • 12篇唐勇
  • 10篇吴克俭
  • 8篇张建
  • 7篇陈华江
  • 7篇刘亭茹
  • 6篇顾韬
  • 6篇刘洋
  • 5篇周许辉
  • 5篇韩竹
  • 5篇张建
  • 4篇林秋水
  • 4篇董军
  • 3篇陈德玉
  • 3篇张永刚
  • 2篇吴晓东
  • 2篇朱颖波

传媒

  • 7篇脊柱外科杂志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肩肘外科...
  • 1篇第一次全军脊...
  • 1篇第十一届全军...
  • 1篇第7届长征脊...
  • 1篇第八届全国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横突间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基础研究
研究背景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目前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腰椎滑脱症、腰椎不稳症等原因引起的下腰痛效果较为满意的一种腰椎融合手术方式,其主要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PLIF)以及经关节突入路椎体...
汤俊君
关键词:横突间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生物力学解剖学动物实验
文献传递
一种腓骨干高位截骨手术牵开器组件及其手术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腓骨干高位截骨手术牵开器组件,包括牵开装置和固定装置,牵开装置包括中间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两端成型为工作端和手柄端,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工作端成型有基片,基片的底部往相对的...
汤俊君张建陆海波王光林
文献传递
肱骨近端骨折被引量:19
2014年
不同类型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迥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切开复位钢板和髓内针内固定以及人工关节置换。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存在困难,锁钉钢板的出现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改观,但最终功能与患者基础状况、骨折类型、治疗选择、医生技术、以及术后康复均有关联。
吴克俭王晓宁张建汤俊君朱颖波付中国
关键词:肱骨头脱位大结节骨折骨折畸形愈合肩关节置换术干骺端盂肱关节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延期外科治疗策略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探讨延期外科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2006年行延期外科治疗的84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均为伤后5d以上,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复位内固定与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内固定。通过Frankel评分、视觉量化疼痛评分(VAS)对术后神经功能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5年(1~6年)。结果术后54例患者获得完全复位,30例复位达到80%以上,随访期间全部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融合。合并脊髓损伤74例,其中63例不全脊髓损伤患者(85%),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一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Frankel评分术后较术前平均提高0.5分,末次随访VAS评分0—7分,平均2.5分。随访期间无严重内固定并发症如钢板、螺钉断裂发生,仅2例患者在术后1年后观察到前路钢板远端翘起,因无相关症状,予继续观察中。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延期外科治疗相对安全,正确的手术策略对于有效复位、解除神经压迫、避免进一步神经损害有着重要意义。
刘洋袁文王新伟周许辉陈华江张颖汤俊君唐勇
关键词:脊髓损伤颈椎骨折外科手术
一种腓骨干高位截骨手术牵开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腓骨干高位截骨手术牵开器组件,包括牵开装置和固定装置,牵开装置包括中间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两端成型为工作端和手柄端,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工作端成型有基片,基片的底部往相...
汤俊君张建陆海波王光林
文献传递
罂粟碱促进跟骨骨折手术切口愈合的疗效评价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评价跟骨骨折术后使用罂粟碱对手术切口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 2010年至2013年收治的52例跟骨骨折患者按术后是否使用罂粟碱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9例33足,对照组23例25足。所有患者均行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常规引流片引流48 h,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分型、受伤到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干燥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不健康皮缘长度、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足部功能评分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分型、受伤到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足部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切口干燥时间平均(6.2±1.9)天,平均愈合时间(17.8±3.1)天,切口健康等级优良率64.0%。治疗组切口干燥时间平均(5.1±1.2)天,平均愈合时间(15.7±2.6)天,切口健康等级优良率8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55、0.0063、0.0328)。结论跟骨骨折术后应用罂粟碱可促进切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汤俊君张建吴克俭刘亭茹张永刚
关键词:罂粟碱跟骨伤口愈合骨折
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临床评价初步探讨被引量:36
2007年
目的报告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评价方法及其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本治疗组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47例,其中男19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为34~72岁,平均50.5岁。入选条件:①明确诊断为脊髓型或神经根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②均有交感神经症状。③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其中8例术前影像学显示有椎节不稳,其余患者未见明显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颈椎不稳。交感神经症状包括: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心慌,记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或早搏等心电图异常,胃肠道症状,面部潮红,出汗等。交感神经症状评价采用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定。患者主观满意度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0~48个月随访,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患者主观满意度19例为优,16例为良,8例为可,4例为差,有效率为87.5%。结论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交感神经症状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王新伟顾韬袁文陈德玉韩竹汤俊君唐勇陈雄生贾连顺赵定麟
关键词:颈椎颈椎病交感神经系统纵韧带眩晕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延期外科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延期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至2006年行延期外科治疗的84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均为伤后5天以上, 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复位内固定与前后...
刘洋袁文王新伟周许辉陈华江张颖汤俊君唐勇
关键词:颈椎骨折脊髓损伤外科治疗
文献传递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外科治疗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采用腰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69例,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价、影像学指标及自我满意率。结果平均随访32个月,Frankel评分平均提高1.2级;Cobb角由术前平均35°恢复至6°;椎体塌陷由术前的62%恢复至13%;19例术后CT扫描平均椎管内占位由61%恢复至32%;术后优良率(自我满意率)为72%。结论手术治疗可使患者尽早恢复日常生活,有效恢复脊柱序列及椎管容积、矫正后凸畸形,有利于胸、腰椎功能恢复。
高令军汤俊君张颖董军王新伟袁文
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骨折外科手术
S_1神经根体感诱发电位的方法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正常成年人S1神经根体感诱发电位(S1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1SEP)的皮层电位P20峰潜伏期的参考值范围;明确S1SEP的P20峰潜伏期与年龄、身高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方法对28例正常成年人分别行双侧的S1SEP测定,记录受试者的年龄、身高及双侧S1SEP的P20峰潜伏期值。计算受试者的P20峰潜伏期的双侧95%可信区间,用配对t检验分析受试者双侧%峰潜伏期是否存在差异,得出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单侧95%测定值范围。分别将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8例受试者的S1SEP检测均能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受试者P20峰潜伏期的95%可信区间为14.39~23.75ms,受试者双侧的P20峰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95%可信区问为0~1.24ms。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骶后孔利用针电极刺激S1神经根可以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双侧皮层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层潜伏期与身高和年龄均无显著正相关。S1SEP有望用于诊断S1神经根病及其他影响SEP近端传导通路的脊髓病变,由于S1SEP的传导通路较短,对局灶性脱髓鞘的神经病的检测,S1SEP的“稀释效应”更小。同时S1SEP还有望用于伴有周围神经病或截肢患者的脊柱后路手术的术中监护。
吴晓东袁文赵辉汤俊君朱愈陈文钧
关键词:骶骨脊神经根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