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涛

作品数:76 被引量:732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水利工程
  • 2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4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流域
  • 8篇水资源
  • 7篇水库
  • 7篇径流
  • 7篇降水
  • 6篇水文
  • 6篇污染
  • 5篇东江流域
  • 5篇气象
  • 5篇干旱
  • 4篇灾害
  • 4篇同位素
  • 4篇西北江三角洲
  • 4篇可持续发展
  • 4篇沉积物
  • 3篇氮素
  • 3篇水质
  • 3篇土壤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机构

  • 74篇中山大学
  • 3篇宿州学院
  • 3篇南京水利科学...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广东省环境污...
  • 3篇广东省水文局
  • 2篇广东省水文局...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省生态环...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省水利水...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广东环境保护...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75篇江涛
  • 27篇陈晓宏
  • 25篇黎坤
  • 12篇张强
  • 11篇陈建耀
  • 10篇张强
  • 8篇林凯荣
  • 6篇刘祖发
  • 6篇唐常源
  • 5篇涂新军
  • 4篇高磊
  • 4篇陈俊合
  • 3篇钟鸣
  • 3篇李鑫
  • 3篇顾西辉
  • 3篇朱爱萍
  • 3篇李锐
  • 2篇刘丙军
  • 2篇王高旭
  • 2篇柯栋

传媒

  • 11篇中山大学学报...
  • 9篇湖泊科学
  • 6篇生态环境学报
  • 5篇热带地理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水文
  • 2篇地理学报
  • 2篇水利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人民珠江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水力发电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重庆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1998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滃江长湖水库沉积物营养元素沉积历史重构及源解析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探究城市化进程、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河流水环境演变趋势的影响,于2015年9月在广东省滃江长湖水库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品(CH1),测试沉积物剩余210Pb(210Pbex)活性、TOC、TN、TP含量、δ^(13)C及粒径大小.结果表明,CH1的沉积历史约58a,沉积物TOC、TN和T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7%(范围:0.65%~1.66%)、0.12%(0.08%~0.20%)、438.00mg/kg(294.74~675.44mg/kg);沉积物TOC、TN、TP含量在3个时段的分布特征:1957年之前,均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在1957~1991年先减小后增加,在1991~2015年总体呈现出升高的趋势;1994年的暴雨洪水改变了沉积物的粒径特征进而减小了TOC、TN、TP的含量;结合C/N和δ^(13)C特征辨析了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主要为陆源和水相的混合源,大坝的修建是导致沉积物(24cm^20cm)有机质偏向陆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曾红平高磊陈建耀张恺江涛江涛
关键词:沉积柱年代学源解析
水文条件变化对重金属运移过程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针对西、北江河网区复杂的水环境系统,建立了河网区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和重金属模型,选取相应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通过设定上游来水条件与下游潮汐作用并代入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的方式,研究了在不同水文条件下河网区重金属的运移过程。研究结论为,不同潮汐作用导致西江和北江的水流相互流通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污染物的传播途径;遭遇大潮时河网区各断面同期的镉浓度值要大大高于遭遇中潮和小潮时;上游来水量增加会增大(遭遇大潮时)或缩小(遭遇中潮或小潮时)西江和北江在思贤滘处的水位差,进而会加剧对西江(遭遇大潮时)或北江(遭遇中潮或小潮时)的水污染。
窦明陈晓宏江涛李桂秋
明渠均匀流污染带的最大信息熵理论被引量:10
1996年
引入最大信息熵原理对明渠均匀流中的污染带问题进行研究,给出了在恒定点源和横向均匀线源情况下稳态污染带浓度场和带长的解析解.传统的不受岸壁干扰时的浓度场公式是本文公式的特殊情形.
黄克中江涛
关键词:明渠均匀流污染带熵理论
模型驱动数据空间分辨率对模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设定两种独立的调参方案,检验将高/低分辨率下的调参值应用到低/高分辨率中驱动模型模拟的可行性;同时分析驱动数据分辨率的差异对模型模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此外,设置9种集水面积阈值,分析驱动数据分辨率与集水面积阈值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调参方案下模拟的水文与生态数据相关性强、差异小,说明调参方案受驱动数据分辨率的影响不明显;分辨率对土地覆被和土壤类型面积影响小,而对高程和坡度影响大;驱动数据分辨率降低,模拟径流的均值减小、峰值增大、生态变量值增大;驱动数据分辨与集水面积阈值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集水面积阈值增大,模拟径流的均值、峰值均减小,生态变量值也减小,但阈值变化对峰现时间无影响。
顾慧唐国平江涛
关键词:分辨率
中国不同植被覆盖类型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被引量:31
2020年
基于1982-2012年植被生长季(4-10月)GIMMS NDVI 3g数据集、中国气象数据网同时期气温与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V 2.0)和MODIS土地覆盖产品,运用GIS和相关统计方法,对中国长时间较为稳定的8种典型植被覆盖类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开放灌丛、多树的草原、草原、作物以及作物和自然植被的镶嵌体)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西南部分地区和西北小部分裸地或低植被覆盖地区外,其他地区多年生长季平均NDVI与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西藏南部和华南大部分地区植被NDVI与降水呈负相关,强降水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一定阻碍作用,其他地区多年生长季平均NDVI与平均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从植被覆盖类型上看,除常绿阔叶林和多树的草原外,其他植被覆盖类型与气温、降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落叶阔叶林、开放灌丛和草原与气温和降水均呈较高的正相关,且对气温的响应比对降水强烈;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不同植被覆盖类型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不同,相同植被覆盖类型NDVI在不同地区的相关性也不同,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常绿阔叶林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而分布在华南、台湾地区的常绿阔叶林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暖湿西南季风可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植被NDVI对气温、降水的响应存在时滞效应,对降水的时滞效应更为显著,不同植被覆盖类型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滞后期不同,在生长季末期,落叶阔叶林NDVI对气温的响应滞后期约为1个月,西南开放灌丛和华北草原带NDVI对降水的响应滞后期为1-2个月。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卢乔倩江涛柳丹丽刘智勇
关键词:NDVI气温降水时滞效应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垂直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垂直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S1:获取构建垂直领域知识图谱需要的数据并进行预处理;S2:构建知识抽取任务模型;S3:利用强化学习对所述知识抽取任务模型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知...
李岱峰李栩婷林凯欣古风云李鑫廖健斌江涛
考虑水文变异的黄河干流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被引量:32
2011年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水文变异,变异前后样本总体分布显著不同,即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状况,打破生态平衡。本文使用滑动秩和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分析水文变异,并对水文变异成因做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变异前各月平均流量序列用线性矩法推求GEV分布参数,求出概率密度最大流量,并将其视为相应月河道内生态流量。本文用该法计算黄河干流7站各月河道内生态流量,即得河道内生态需水情况。分析表明,考虑水文变异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方法是可行的;水文变异后,黄河流域干流各水文站满足生态需水的频率大大降低,汛期降低幅度比非汛期大;黄河生态系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李剑锋张强陈晓宏江涛
关键词:黄河
大气中CO_2增加引起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及其对珠江三角洲可能的影响被引量:6
1993年
本文是根据国内外大量实测数据,说明全世界大气层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出现“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近地面大气层气温变化的情况;从而引起海面水温变化,使海洋上冰块瓦解和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按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的结果,近百年全球近地面大气层气温变化总的趋势是上升,北半球比较明显。海平面也有上升的趋势。按近40年中海平面可能上升0.4~1m的预测值,估计了海平面可能对珠江水位、沿海风暴潮潮位及咸潮入侵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对珠江三角洲、特别广洲可能产生的危害。作者认为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当前还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宜加强科学研究和实测。
唐永銮陈国能曹军建江涛
关键词:CO2珠江三角洲海平面温室效应
华南湿润区坡地氮素流失规律比较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通过两个径流场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华南湿润地区针叶林坡面氮素随降雨径流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氮素流失量均与坡面径流量和降雨强度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没有施肥的情况下,氮流失形态以氨氮、硝氮为主,总氮产出浓度随降雨径流的增大,逐步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在施放尿素的情况下,氮素随径流的流失形态以氨氮、硝氮和溶解态的尿素为主,总氮的产出浓度呈先升高而后随降雨径流的增大逐渐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的特性。
黎坤江涛陈建耀刘春玲
关键词:坡地氮素
惠州白盆珠水库沉积物营养元素时空变化特征及源解析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探究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水库水环境演变过程的影响,采集广东惠州白盆珠水库表层沉积物和沉积柱样品,测定表层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将水库划分为入库区、中部区和近坝区,分析表层沉积物的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放射性核素(210Pb)和稳定初始放射性通量(CIC)模式为长度为27 cm的沉积柱建立年代序列,测定沉积柱TN、TP、TOC含量,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和粒径垂向分布特征,分析营养元素时间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TN、TP和TOC含量分别在水库3个区域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物质污染程度低;沉积柱沉积历史约53年,平均沉积速率为0.5 cm·a-1;沉积柱TN、TP和TOC含量垂向分布特征可分为3个阶段:1983年之前含量均保持相对稳定,1984-2004年受人类活动影响而逐渐增加,2005-2018年呈先减小后逐渐增加趋势;沉积柱的总有机碳与总氮比值(C/N)和δ13C指示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为陆源和内源的混合来源,由于白盆珠水库具有供水功能,以及流域内水土流失控制措施,陆源有机质占比与珠江三角洲其他水库相比较低,约占50%。
何宜颖陈建耀高磊单云龙叶志平吴愈江涛黎坤黎曼姿姜仕军
关键词:白盆珠水库沉积物营养盐源解析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