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亮
- 作品数:5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青藏高原筑路取土迹地恢复植物群落与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6
- 2015年
- 恢复筑路取土迹地植物群落是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恢复的重要组分,而生态化学计量是揭示退化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和植物间养分互作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青藏公路筑路取土迹地自然恢复群落和天然群落内植物和土壤C、N、P的含量及其比值,研究了恢复群落和天然群落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经历18a自然恢复后,不同地点筑路取土迹地均已逐步实现植物群落的定居,但其恢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恢复群落植物叶片N含量高于天然群落,导致其叶片C∶N较低,表明恢复群落植物的N利用效率较低,N含量较高的模式主要原因可能是豆科植物比例较高和土壤有效N的供应较充足所致。恢复样地在0—10 cm和10—20 cm的土层内的有机碳(SOC)都显著低于天然样地,恢复样地土壤全氮(STN)仍一定程度上低于天然样地但含量较接近,恢复样地在10—20 cm土层中土壤全磷(STP)含量较高,这说明恢复群落尽管在土壤恢复方面并未达到天然群落的水平,但已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肥力正发生着正向的演替。叶片N含量与土壤STN相关性不显著,叶片P含量与土壤STP含量显著地正相关,表明植物叶片P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环境中全磷的影响。综合N∶P判定阈值和叶片土壤养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区草地植被主要受到P元素的限制,且工程迹地草地恢复群落比天然群落容易受到P元素的限制。
- 雒明伟毛亮李倩倩赵旭肖玉贾婷婷郭正刚
- 关键词:化学计量高寒草地恢复群落
-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工程迹地面积对其恢复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恢复工程迹地是青藏高原受损草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和计算不同工程迹地面积经历相同恢复时期后植物群落的组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生物量和恢复力,研究了工程迹地面积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植物群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迹地上恢复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随着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发生明显变化,当工程迹地面积为156m2,草原指示性植物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零星出现,面积缩小至55 m2,紫花针茅已演变为主要伴生种;恢复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α多样性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均随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逐渐增加,高度、α多样性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在工程迹地面积为156 m2时,接近于未受干扰群落,盖度在工程迹地面积为55 m2时接近未干扰群落。β多样性指数随着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减小,植被恢复能力随着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增加,工程迹地面积越小,其恢复度越好。从恢复植物群落各项指标分析,筑路工程迹地历经19a能够自然恢复的适宜面积为156 m2,最高临界值为254m2。
- 毛亮周杰郭正刚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生物量高寒草原
- 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植物生态位的影响被引量:41
- 2014年
-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有效洞穴密度扩增会引起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组分的变化。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植物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增加,样方内植物种数逐渐增多,但主要是毒杂草,有效洞穴密度超过15个/625m2时豆科植物出现。优势种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的重要值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5个/625m2。有效洞穴密度低于或等于21个/625m2时,优势种高山嵩草生态位宽度位居第一,但有效洞穴密度达31个/625m2时,其生态位宽度降至并列第三,低于小米草(Euphrasia pectinata)和钝裂银莲花(Anemone obtusiloba),等同于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和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有效洞穴密度分别为10个/625m2,15个/625m2,21个/625m2,31个/625m2时,与高山嵩草生态位重叠度最大的物种分别为莓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agarioides)、圆叶筋骨草(Ajuga ovalifolia)、乳浆大戟、条叶垂头菊(Cremanthodium lineare)。有效洞穴密度为10个/625m2时,高山嵩草是群落内种群间竞争最激烈的一方,但有效洞穴密度超过或等于15个/625m2时,高山嵩草则退出了种群间竞争最激烈的双方。说明高原鼠兔有效密度增加严重影响了高寒草甸群落组分、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
- 贾婷婷毛亮郭正刚
- 关键词:高原鼠兔生态位宽度高寒草甸群落
-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工程迹地面积对其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工程迹地面积严重影响着青藏高原受损天然草原的恢复程度。本研究测定了历经18年恢复期的不同面积的工程迹地(55、156、254、583m^2)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工程迹地附近的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天然草原作为对照,揭示工程迹地面积对土壤持水力、养分潜力和养分供给能力恢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天然草原土壤差异不显著(P>0.05),但当其增至583m^2时,土壤含水量却显著低于天然草原(P<0.05);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天然草原,1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却显著低于天然草原,但它们均显著高于工程迹地面积为583m^2时的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工程迹地为55m^2时,其土壤全氮含量和天然草原差异不显著(P>0.05),但当迹地面积大于156m^2时,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天然草原(P<0.05),且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降低幅度逐渐增加;0-10cm土层全磷含量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先增加后降低(P<0.05),在156和254m^2时较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却先降低后增加,在156和254m^2时较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以254m^2时最大,当工程迹地面积大于254m^2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低于天然草原,当其小于254m^2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天然草原。土壤含水量、养分潜质和养分含量对工程迹地面积响应的结果表明,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土壤持水量、养分潜力和养分供给力基本得到恢复。
- 刘彤毛亮庞晓攀金少红张静郭正刚
-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含量高寒草原
-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路基取土迹地自然恢复的面积效应
- 铁路、公路、高压线等人类线性工程穿越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时,总会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突然性的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工程迹地,这些工程迹地的恢复不仅事关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而且事关工程安全。操场跑道型筑路路基取土迹地是...
- 毛亮
- 关键词:土壤水分和养分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