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志彬

作品数:11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食管
  • 3篇细胞
  • 3篇肠癌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食管胃
  • 2篇食管胃接合处
  • 2篇切除
  • 2篇胃癌
  • 2篇腺癌
  • 2篇结肠
  • 2篇近端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癌细胞
  • 1篇代谢
  • 1篇低位直肠
  • 1篇低位直肠癌
  • 1篇凋亡

机构

  • 11篇长治医学院附...
  • 5篇长治医学院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作者

  • 11篇毕志彬
  • 4篇郭伟
  • 3篇胡文庆
  • 2篇李莉娜
  • 2篇马丽莉
  • 1篇赵华
  • 1篇崔鹏
  • 1篇李文媛
  • 1篇李水仙
  • 1篇赵睿
  • 1篇魏伟
  • 1篇赵曙
  • 1篇牛育慧
  • 1篇连长红
  • 1篇王金胜
  • 1篇王惠英
  • 1篇张慧鹏
  • 1篇田佳
  • 1篇王宇

传媒

  • 2篇长治医学院学...
  • 2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麻提取物对人结肠癌细胞LS174T体内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
2011年
目的:研究大麻提取物在体内外对人结肠癌细胞LS174T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加以不同浓度(500,250,125,62.5,31.25μg/mL)的大麻提取物培养72 h,用MTT法检测大麻提取物对结肠癌细胞抗增殖的作用;用DNA末端原位标记染(TUNEL)法检测大麻提取物对结肠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建立结肠癌小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组、低剂量组(25 mg/kg)、中剂量组(50 mg/kg)、高剂量组(100 mg/kg),每组5只小鼠,2周后处死动物测定肿瘤的重量和体积。结果:不同浓度的大麻提取物处理细胞72 h后,结肠癌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93.12±2.66)%(、74.56±4.62)%(、62.37±3.77)%(、36.84±6.24)%(、19.16±4.24)%,各组间抑制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TUNEL法可检测到典型的结肠癌细胞凋亡形态;在结肠癌小鼠模型上给药组肿瘤生长被抑制,其肿瘤体积、重量均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麻提取物在体内外具有抑制结肠癌细胞LS174T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毕志彬胡文庆赵曙赵睿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抗增殖凋亡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动力恢复及血清降钙素原 前白蛋白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肠梗阻类型,其主要是因腹部炎症导致的肠粘连,其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便障碍等[1]。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发病后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其可缓解部分患者的肠粘连症状,但大多数患者的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且无法松解粘连组织.
冯亚飞郭伟毕志彬申慧敏
关键词:肠粘连血清降钙素原排便障碍松解粘连前白蛋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胃肠动力恢复
PD-L1和PD-L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表达增强并与浸润和转移有关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研究协同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PD-L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作组织芯片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2例ESCC及30例癌旁组织中PD-L1、PD-L2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PD-L1、PD-L2在ES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58/92)、67%(62/92),癌旁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9/30)、37%(11/30),PD-L1、PD-L2在ESCC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D-L1的表达与ESCC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D-L2的表达与ESCC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PD-L1、PD-L2在ESCC中表达升高,且与ESCC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马丽莉李水仙毕志彬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阿帕替尼对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 分析晚期胃癌患者采取阿帕替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45例,按照双盲法分组.对照组23例采取常规化疗,而观察组22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0.1%,20/22)高于对照组(60.8%,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蛋白尿7例,而对照组仅2例;两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晚期胃癌患者,在化疗基础上结合阿帕替尼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抑制肿瘤生长,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毕志彬胡文庆张康康张慧鹏牛瑞龙郭伟魏伟崔鹏
关键词:晚期胃癌
改良双通道吻合术应用于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可行性及初步疗效分析
2024年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仍是治疗胃癌的重要方法。对于早期包括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在内的胃上部癌可选择行近端胃切除术(PG),多项研究已经证实PG治疗早期胃上部癌的肿瘤学安全性和功能益处,其总生存率与全胃切除术相当,并且在维持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有所改善。但由于在预防反流的可靠性、吻合口狭窄以及技术难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PG术后至今还没有一种理想的吻合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优化PG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方法是有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报告改良双通道吻合术(DTR)应用于PG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可行性及初步疗效分析,以评估这种新的吻合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两家医院2019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和胃上部肿瘤行腹腔镜PG患者(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35例、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11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1例采用改良DTR (观察组),25例行传统间置空肠DTR (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安全性与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58.0 h vs.72.0 h,P=0.035)以及术后恢复进食时间(6.0 d vs.8.0 d,P<0.001)明显减少,但消化道重建时间增加(65.29 min vs.58.95 min,P=0.005)。两组术后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切口感染、肠梗阻、术后并发症Clavein-Dindo分级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4.8%(1/21),对照组为8.0%(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6,P=0.658),洛杉矶分级均为A级。术后6个月时对照组白蛋白水平低于观察组(37.1 g/L
毕志彬李莹莹韩明吴健李文斌连长红
关键词:食管胃接合处胃切除术
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
2024年
早期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均为当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营养支持方案之一, 为更好地探寻针对老年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患者的最佳营养干预方案。本研究分析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对老年CRC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王惠英郭伟毕志彬牛育慧周晓娟田佳田利敏张胡岚
关键词:结肠直肠癌术后早期
腹腔镜TME联合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无肛门外括约肌受侵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TME+ISR手术,观察术后临床疗效。结果:1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成功施行TME+ISR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36个月,其中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病人手术后8个月至1年肛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TME联合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
毕志彬赵华
关键词:超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
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在胃癌转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胃癌属于常发恶性肿瘤,致死率高,临床治疗以手术为最佳方式,但当疾病发展到中晚期或病灶转移后,则不能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1]。有资料报道称,依靠开展全身规范化化疗,可使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提升[2]。化疗是依靠静脉将抗癌药物输送至机体各部位,进而使癌灶收缩,并使远处转移癌细胞生长得到抑制。但如何对抗癌药物种类进行合理配置,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是医学研究中的重点分析内容[3]。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为临床上胃癌化疗的常用药物,但传统紫杉醇由于水溶性较差,加之具备较高的毒性,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使得其临床应用受限,白蛋白紫杉醇逐渐成为其替代品[4]。本次研究就回顾性分析28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在胃癌转化治疗中的疗效。报告如下。
毕志彬
关键词:药物毒副反应癌细胞生长癌灶氟尿嘧啶
TNFAIP8与胃癌耐药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TNFAIP8与胃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选取47例进行新辅助化疗患者手术前后的标本,免疫组化检测TNFAIP8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株SGC-7901及其顺铂耐药细胞株SGC7901/DDP中TNFAIP8蛋白表达差异,利用RNA干扰技术降低顺铂耐药细胞株中TNFAIP8的蛋白表达后,MTT检测其对顺铂的敏感性有无变化。结果:TNFAIP8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差异不大,在新辅助化疗无效组中的表达较有效组高(P<0.05);SGC7901/DDP细胞中TNFAIP8蛋白的表达高于SGC7901细胞,siRNA-TNFAIP8质粒转染SGC7901/DDP细胞后蛋白表达显著下降,MTT结果显示降低TNFAIP8蛋白表达,细胞对顺铂的IC50较SGC7901/DDP显著下降(P<0.05),敏感性提高。结论:TNFAIP8参与了胃癌的化疗耐药性。
李莉娜毕志彬王金胜
关键词:胃癌耐药
MTA1、MMP-9和VEGF-C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0例胃腺癌中MTA1、MMP-9和VEGF-C的表达,另取3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胃腺癌组织中MTA1、MMP-9和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71.7%和64.2%,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33.3%、36.7%、30.0%(P均<0.05),且MTA1、MMP-9和VEGF-C蛋白的表达在胃癌侵及浆膜组、淋巴结转移组和临床Ⅲ~Ⅳ期分别较未侵及浆膜组、淋巴结无转移组和Ⅰ~Ⅱ期显著增高(P均<0.05),MTA1蛋白表达分别与MMP-9(rs=0.352,P=0.002)和VEGF-C蛋白(rs=0.306,P=0.01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TA1、MMP-9和VEGF-C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提示其三种指标可能在胃腺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TA1可能通过调控MMP-9、VEGF-C的表达而促进肿瘤的浸润、侵袭和淋巴转移.
毕志彬胡文庆马丽莉李莉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