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涛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教育
  • 6篇农村
  • 3篇农村教育
  • 3篇乡村教育
  • 3篇教育政策
  • 2篇新中国
  • 2篇新中国农村
  • 2篇清末
  • 2篇民国
  • 2篇民国时期
  • 2篇基础教育
  • 2篇基础教育政策
  • 2篇含义辨析
  • 2篇辨析
  • 1篇学校教育
  • 1篇学校教育制度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三农
  • 1篇师范
  • 1篇受教

机构

  • 11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樊涛
  • 8篇曲铁华

传媒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科学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国家教育行政...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中国教育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末免费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特点探析被引量:4
2009年
清朝末年,我国师范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在创立伊始即建立了一整套免费制度,包括在校待遇、毕业奖励、服务管理、期满深造等环节在内的具体实施方法和保障措施,具有鲜明的特点,一直为日后免费师范教育制度所延续和效仿,至今仍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曲铁华樊涛
关键词:清末高等师范
教育现代化初期农村学校的“去农化”效应及其形成机制
2014年
农村学校的“去农化”,是指农村学校受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和学校制度的双重影响,而产生的使来自于农村地区的受教育者逐渐远离农村的倾向。
樊涛曲铁华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农村社会文化条件受教育者
民国时期乡村初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探析被引量:1
2016年
民国时期的乡村初等教育政策主要着眼于广大乡村地区教育形式落后、入学比例不高、乡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低下等特征,从变革乡村社会的角度出发,广泛借鉴国外普及初等教育制度的经验,先后实施了以新式学校教育取代旧教育形式、推广义务教育制度、实行国民教育制度等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教育政策,凸显了教育政策内容内在的逻辑性,也反映了政策本身对于外部条件的应激性和适应性反映,在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对于乡村初等教育缺少师资的特殊状况,政策也相应地采取了针对性的举措。这些政策的引导和设计,为我国乡村教育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曲铁华樊涛
关键词: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初等教育教育政策
清末民初中国基层教育权力格局的重构及其意义
2013年
清末民初,民众、士绅共同构成的教育权力共同体随着国家教育权力的向下延伸而逐渐解体,国家代替民众和士绅掌握了对县以下教育的主导权和决定权。通过统一学制的建立和教育行政权的上收,教育脱离私人属性,成为国家的事业。这一变化顺应了国家权力向下发展的历史趋势,也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以及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樊涛
关键词:清末民初教育权
历史视角下“农村教育”含义辨析被引量:1
2014年
"农村"和"农村教育"都是历史概念,产生于近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下。虽然当下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词语,但它却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它的存在和使用都具有一定的前提,并且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农业、农民、农村三者的关系及其变化,导致"农村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不同层面的"农村教育"含义也指代了农村教育的不同形式。
曲铁华樊涛
关键词:农村农村教育乡村教育含义辨析
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及影响因素探析被引量:7
2011年
中国农村教育,因其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其中的农村基础教育更是扮演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要角色。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就是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所制定和实行的一系列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变迁历程。笔者通过对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宏观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和基础教育政策形成机制等因素对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曲铁华樊涛
关键词: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影响因素
民国时期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近代以前的中国,依据其自身的逻辑,长期维持着农业社会形态。农村教育依托私塾等传统学校进行,农村学校教育制度依赖于农村社会环境。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国家与个人都置身于一个不断变革的环境之中,并为了各自的持续发...
樊涛
关键词:民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
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在以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崭新时代背景的今天,中国农村教育,因其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而使得其肩负了重大的历史使命,这其中农村基础教育更是扮演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
樊涛
关键词:新中国农村教育基础教育
文献传递
20世纪美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2
2014年
20世纪,美国采取学校合并和建立学校交通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了持续的调整。其渐进的政策推行以及各项政策间的相互补充、配合,是实现农村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关键。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盲目撤点并校、过度关注寄宿制学校而忽视公共校车制度建设、配套设施偏离"就近入学"原则等问题。合理借鉴美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策略和经验,有效利用小规模学校,以寄宿制学校与校车"两条腿走路",是现阶段实现我国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合理逻辑。
樊涛曲铁华
关键词:撤点并校校车
教育现代化初期农村学校的“去农化”效应及其形成机制
2013年
清末民国时期,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但未能实现以农村学校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目的,反而在继承了以往农村学校教育"去农化"传统的同时,在农村社会环境和现代学制的共同影响下,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去农化"效应是农村教育传统、农村学校布局、现代学制下教学集中化与学校层级化要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和弱化"去农化"效应及其形成机制,有助于农村学校真正价值的回归。
樊涛曲铁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