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裕龙
- 作品数:71 被引量:376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变异对HepG2细胞HLA-I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 C区热点变异对宿主细胞HLA—I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HBV前C区野毒株及A83、A83/A86变异株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鉴定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生物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HLA—I分子的表达。结果 PCR和 ELISA法分析能检测到目的DNA片段和HBeAg,转染细胞表达HLA—I分子的平均荧光强度不同,野毒株为1.3,前C区变异后平均荧光强度增加,尤以A83变异表达增强显著(17.6),A83/A86为7.3。结论 前C区热点变异后宿主细胞HLA—I分子的表达为上调。
- 林裕龙骆抗先侯金林陈伟红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变异基因变异乙型肝炎
- 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抗体谱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后各种抗体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四组研究对象共220例(慢性胃炎66例、消化性溃疡56例、胃肠道肿瘤33例以及门诊体检者65例)血清Hp的五种抗体:CagA抗体、VacA...
- 冯桂湘兰萌莫炳强林裕龙
-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蛋白芯片抗体
- 文献传递
- 红细胞脆性、MCV、MCH、HbA2在诊断地中海贫血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脆性、MCV、MCH、Hb A2在诊断地中海贫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同时进行地中海贫血筛查及基因诊断的93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将其分为对照组、贫血组、α-地贫组和β-地贫组。结果地贫组与贫血组在MCV和MCH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细胞脆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的面积中,α-地贫组中所有参数的面积均未达到90%,β-地贫组中红细胞脆性和Hb A2的面积均达到90%,而MCV和MCH的面积较小;红细胞脆性、MCV、MCH、Hb A2在α-地贫组中的最佳诊断截断值分别为:50.50、71.65、23.25、2.65,在β-地贫中的最佳诊断截断值分别为48.50、71.05、23.10、3.55。结论红细胞脆性、MCV、MCH、Hb A2四个参数在诊断地中海贫血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多个参数综合考虑可为临床诊断地中海贫血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 何柯新王会敏麦静雯邱萍英徐鹏张烨梓洪剑浩林裕龙
-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红细胞脆性MCVMCHHBA2
- preS1抗原和核心抗原联检在监测HBV复制中的应用价值
- 2014年
- 目的:探讨同时检测前S1抗原(preS1抗原)和核心抗原(HBcAg)即双抗原联检在监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HBsAg 阳性且经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HBV DNA的HBV感染者血清,按HBV DNA定量结果分为4组,分别为1组<103 copies/mL、2组103~104 copies/mL、3组105~106 copies/mL、4组≥107 copies/mL,每组40例,共160例,双抗体夹心ELISA进行preS1抗原和HBeAg 检测及双抗原联检,比较三种方法检测结果与 HBV DNA 定量的对应关系,以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为阴性对照。结果:4组样本的双抗原联检、preS1抗原和HBeAg的阳性率分别为1组:22.5%(9/40)、17.5%(7/40)、2.5%(1/40);2组:72.5%(29/40)、52.5%(21/40)、17.5%(7/40);3组:92.5%(37/40)、90.0%(36/40)、75.0%(30/40);4组:100%(40/40)、100%(40/40)、97.5%(39/40);阴性对照组无一例阳性。结论:双抗原联检在HBV DNA处于中低载量的感染者比单独检测preS1抗原和HBeAg能更好地反映HBV复制,但是在高病毒载量的感染者中三者差异无显著性。
- 王瑞莲张婷林裕龙
- 关键词:前S1抗原核心抗原病毒载量
- 一步法实时RT-PCR快速检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RT-PCR在手足口病(HFMD)肠道病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实时荧光RT-PCR检测64例临床初诊为HFMD患儿标本中总肠道病毒(EV)、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用RD细胞、Vero细胞和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以免疫荧光法鉴别分离培养的EV71。结果64例标本中,EV(+)/EV71(+)为23.4%(15/64)、EV(+)/CA16(+)为48.4%(31/64)、EV(+)/EV71(-)/CA16(-)为10.9%(7/64)、EV(-)/EV71(-)/CA16(-)为17.2%(11/64)。实时荧光RT-PCR检测为EV71且病毒分离培养出现细胞病变效应的培养细胞经抗EV71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检测均为阳性,未发生细胞病变效应或非EV71的培养细胞均为阴性。结论实时荧光RT-PCR检测HFMD病原具有特异和快速等优点,与病毒分离培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 林裕龙温坤潘玉先王压娣晋晶车小燕
- 关键词:手足口病实时荧光RT-PCR肠道病毒免疫荧光检测
- 1043例汉族双相情感障碍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代谢表型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汉族双相情感障碍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代谢表型的分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以DNA微阵列技术检测1 04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代谢表型(快代谢型,中等代谢型,慢代谢型),用基因计数法计算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分析基因多态性发生频率与性别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检测对象中,CYP2C19*1/*1、*1/*2、*1/*3、*2/*2、*2/*3、*3/*3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40.6%、40.5%、5.2%、9.9%、3.4%、0.5%;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中等代谢型、慢代谢型3种代谢表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0.5%、45.8%、13.7%;不同性别之间CYP2C19基因型及代谢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双相情感障碍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以*1/*1及*1/*2为主,681位点的变异率高于636位点,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代谢表型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
- 徐鹏胡国艳邱萍英何柯新洪剑浩林裕龙
-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CYP2C19基因多态性代谢表型
- 靶向流感病毒H7N9基因片段的人编码micro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15年
- 目的 生物信息学预测靶向流感病毒H7N9基因片段的人编码microRNA (miRNA).方法 基于流感病毒H7N9基因片段(HA、NA、PB2、PA和PB1-F2)的保守区,利用miRNA预测软件(FindTar3),筛选出靶点落在保守区的miRNA,通过在线数据库(microRNA.org)分析其在肺组织细胞A549中的表达丰度,综合评估表达丰度及靶点自由能,预测调控流感病毒H7N9基因片段的最佳人编码miRNA.结果 靶点分析得到种子区域匹配基因落在H7N9各基因片段保守区域的miRNA,分别是HA 51条、NA 37条、PB2 29条、PA 19条和PB1-F2 26条;经miRNA在肺组织细胞A549中的表达丰度分析,得到相对高表达、自由能小的miRNA,即调控流感病毒H7N9基因片段的最佳人编码miRNA,分别是hsa-miR-16调控HA和PB2片段、hsa-miR-21调控NA片段、hsa-miR-9调控PA片段和hsa-miR-193b调控PB1-F2片段.结论 合理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特定的组织细胞中预测靶向病毒基因片段的miRNA,可以为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靶miRNA.
- 张少波顾大勇谢伟东张雅鸥林裕龙
- 关键词:基因计算生物学
- 卵巢癌抗原-125的测定对卵巢癌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卵巢癌抗原-125(CA125)的测定对卵巢癌的诊断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12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CA125(卵巢癌19例、子宫肌瘤34例、卵巢良性畸胎瘤29例及其它妇科疾病42例)。结果 卵巢癌阳性率94.7%(18/19),子宫肌瘤、卵巢良性畸胎瘤及其它妇科疾病的阳性率分别为17.6%(6/34)、24%(7/29)和14.35%(6/42)。19例卵巢癌患者经化疗或手术治疗后有14例血清CA125含量显著下降,其余良性妇科疾病经治疗后虽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 结论 血清CA125测定对卵巢癌的诊断及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冯桂湘林裕龙彭永正莫炳强孔玮
- 关键词:卵巢癌ELISA
- HBV基因型在不同乙型肝炎疾病组中的分布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各种基因型在不同乙型肝炎疾病组中的分布。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56例HBV感染的肝癌,58例肝硬化,6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以及60例HBV无...
- 林裕龙兰萌龙国进彭永正冯桂湘
- 关键词:基因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文献传递
- microRNA作为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2015年
- 传染性疾病往往具有较大的传染性,易于大面积流行,且难以控制,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快速准确的筛查成为预防及控制其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Micro RNA(mi RNA)是一类长度仅有约22nt的非编码单链微小RNA,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真核细胞中,主要通过与靶m RNA分子的3'端非编码区域(3'-untranslated region,3'UTR)完全或不完全互补配对,调控该m RNA分子的表达或转录后翻译;在细胞生长、发育、凋亡,肿瘤形成,病毒感染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病毒感染时,mi RNA调控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病毒感染的进程与结局;感兴趣的是,mi RNA其自身的表达对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mi RNA有望成为筛查病毒传染性疾病的临床标志物,目前已成为一热点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从循环体液中mi RNA的稳定性,mi RNA在病毒感染中的特异性表达,以及mi RNA检测技术方面做简要综述,并对mi RNA作为传染病一种新型检测标志物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张少波谢伟东顾大勇林裕龙许乃寒张雅鸥
- 关键词:MICRORNA传染性疾病病毒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