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俊
- 作品数:58 被引量:114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腺样囊性癌伴肺转移治疗方案考量
- ACC患者同期伴肺转移的研究报道较少,ACC患者同期伴肺转移的平均生存时间少于3年。ACC患者同期伴肺转移的治疗方案在国际上尚未达成共识。归纳如下:1.远处转移的无症状病人并不是进一步治疗的指征;2.放化疗对ACC伴复发...
- 杨宏宇王宇帆苏文李博文杨辉俊沈时岳王锋林博洪霞
- 文献传递
- 正颌手术患者不同体位下静态露齿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究正颌手术患者不同体位下静态露齿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正颌术前或术后患者148例,分别于直立位与仰卧位时拍摄照片,测量静态露齿值,比较不同体位的差值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患者根据性别、口内是否有正畸托槽、测量时间(术前、术后)、术中上颌骨移动方向(前徙、后退)进行分类,比较静态露齿差值的差异。将露齿差值与年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其相关性。结果 2种体位下静态露齿的差值为0.99 mm±0.95 mm,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性别的静态露齿差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有正畸托槽、术前术后测量时间、不同上颌骨移动方向的静态露齿差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露齿差值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087,P=0.291)。结论 仰卧位相较于直立位,静态露齿会增加约0.99 mm;男性不同体位下静态露齿差值大于女性,是否有正畸托槽、是否接受过上颌骨手术、上颌骨移动方向、年龄对不同体位下静态露齿的差值无影响。
- 张添文杨辉俊王锋林博杨宏宇
- 关键词:体位影响因素
- 长链非编码RNA HULC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
- 研究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ULC对口腔鳞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使用qRT-PCR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HULC在口腔癌及癌旁和口腔鳞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使用siRNA转染SCC15和SCC25细胞,通...
- 苏文王宇帆杨辉俊沈时岳王锋杨宏宇
- 关键词:信号通路
- 文献传递
- 经颏孔前下颌骨劈开径路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颏孔前下颌骨劈开径路切除咽旁巨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8例咽旁间隙巨大肿瘤,采用下颌骨颏孔前截骨劈开径路,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良性肿瘤,其中腮腺来源6例,神经来源2例,患者术后无面瘫、舌麻木,霍纳综合征等并发症,未发生术后感染。全组病例随访8个月~5年,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下颌骨颏孔前截骨劈开径路对于咽旁间隙巨大肿瘤视野良好,暴露充分,肿瘤可直视下完整切除,手术安全、可靠。
- 杨辉俊杨宏宇沈时岳王锋孟玉生
-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
- 钛网支架修复眶底缺损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或睑结膜切口入路,应用钛网支架重建眶底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CT扫描和三维成像诊断,对18例眶底缺损患者进行微型钛网内固定术重建眶底缺损,其中10例为眶底伴邻近颅面骨折,采用头皮发际内冠状切口;8例为陈旧性眶底骨折,采用睑结膜切口。结果18例患者的眼球内陷和部分合并颧骨骨折的状况得到纠正,切口均愈合良好,切口位置较隐秘或未遗留瘢痕,颜面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3~24个月,钛网支架无1例松动或移位或者其他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入路以及睑结膜入路都能为术者提供足够视野与操作空间,应用微型钛网内固定术可重建眶底缺损,防止复视,术后美观效果佳。
- 苏铭扬邬腊梅杨宏宇杨辉俊马平平王锋沈时岳张珊珊
- 关键词:眶底骨折钛网支架头皮冠状切口
- bFGF基因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的实验研究
- 近年来,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的发展为临床治疗骨缺损带来了希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将细胞因子基因转染细胞植入骨缺损,一方面利用移植细胞高效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骨损伤修复;另一方面移植细胞可增殖、分化,合成细...
- 杨辉俊
- 关键词:基因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基质细胞骨缺损
- 文献传递
- 成人腭裂的临床特点及改良修复手术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成人腭裂的临床特点及一种适合成人腭裂特点的改良腭裂修复术。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0例不完全腭裂成人患者,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23.2岁。腭裂间隙最宽处距离均值为25.95mm,腭垂根部后中点距咽后壁距离均值为18.3mm。采用改良腭裂修复术,并对其术后的效果进行随访和评估。结果成人腭裂患者,软组织外貌的特点为上唇上部后缩,唇缘处及下唇正常;硬组织特征为上颌骨发育不足、后缩,下颌骨发育及位置相对正常,面中1/3凹陷形成类似于安氏Ⅲ类错,袷的外貌特征。腭裂间隙呈宽大的“U”字形,距咽后壁距离长。20例患者均达到一期愈合,无腭瘘、感染的发生,术后测得腭垂根部后中点距咽后壁距离6~10mm,平均7.95mm,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针对成人腭裂患者特有的临床特点,此改良腭裂修复术既减少了术区的损伤,又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软腭的形态和功能。
- 沈时岳张珊珊杨宏宇杨辉俊王锋
- 关键词:不完全性腭裂成人
- 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及恶变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追踪调查。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病例肿块多呈多灶性(6/12),剜除术复发率最高,复发间期最短(P<0.05)。12例中有4例发生恶变,占33.3%,末次手术分别采用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切术、扩大切除术,对4例有恶变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术后平均追踪24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导致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的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施行者为非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医生。
- 储眉周健杨宏宇黄晓斌陈钢李树春杨辉俊罗娟孙顺涛
-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
- 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的回顾性探究
- 2013年
- 目的回顾性探究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60例髁状突骨折患者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非手术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手术组患者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出院时咬合关系基本正常,能进软食。非手术组开口度为(31.5±3.4)mm,手术组的(33.7±3.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的开口偏斜、咀嚼良好、正常咬合关系、面型偏斜和颞下颌关节症状指标稍微优于非手术组,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复查X线片,见骨折线消失,骨痂呈均匀影,骨小梁接近正常。手术组患者复位的髁突位置较好无移位,髁突表面无骨吸收现象,无钛板钛钉松脱现象。而非手术组患者多数不能实现解剖复位,部分髁突位置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对于髁状突骨折采用哪种方法主要根据骨折的部位、移位程度、复位的难易程度、患者年龄、全身情况以及患者的意愿等方面来决定,应以较少的损伤,最安全、简便的方法恢复颞颌关节的解剖与功能是外科医师遵循的原则。
- 沈时岳杨辉俊杨宏宇
- 关键词:髁状突骨折回顾性分析
- bFGF基因转染对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转染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细胞因子在骨缺损基因治疗的可行性,为进一步体内实验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脂质体将bFGF-pcDNA3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导入体外培养的BMSCs中,对稳定表达bFGF的BMSCs从形态、增殖特性(MTT法)和细胞周期、碱性磷酸酶活性等生物学特性方面进行观察。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转染bFGF-pcDNA3后,细胞生长曲线上移,倍增时间缩短,与未转染细胞相比,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转染bFGF-pcDNA3后,细胞生长加快;细胞周期中增殖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大;而细胞形态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明显改变。结论:表达bFGF的BMSCs能促进自身的增殖,并不抑制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 杨辉俊杨宏宇张继斌沈强蔡卫彬
- 关键词:基因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基质细胞骨缺损BF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