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权

作品数:36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历史地理
  • 7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政治
  • 6篇佛教
  • 5篇汉代
  • 4篇清初
  • 4篇火德
  • 4篇汉朝
  • 3篇遗民
  • 3篇章句
  • 3篇诗歌
  • 3篇岭南
  • 2篇丹霞
  • 2篇丹霞山
  • 2篇学术
  • 2篇正统
  • 2篇舍利
  • 2篇秦汉
  • 2篇秦汉政治
  • 2篇清代
  • 2篇屈大均
  • 2篇禅让

机构

  • 36篇中山大学
  • 1篇湖南商学院

作者

  • 36篇杨权
  • 1篇刘娟
  • 1篇刘娟
  • 1篇陈丕武
  • 1篇韦盛年
  • 1篇李君明

传媒

  • 6篇学术研究
  • 5篇图书馆论坛
  • 5篇深圳大学学报...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现代哲学
  • 3篇岭南文史
  • 2篇玉林师范学院...
  • 2篇文化遗产
  • 1篇中国书法
  • 1篇中国史研究动...
  • 1篇史学月刊
  • 1篇韶关学院学报
  • 1篇城市国学讲坛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3
  • 3篇200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师法”“家法”辨被引量:3
2017年
关于师法、家法以及二者的关系,学术界歧说纷纭。有人认为家法是师法衍生出来的,有人认为是否立于太学是师法、家法的分别所在,有人认为师法是本门诸师的经说、家法是亲炙老师的经说。这些看法均不正确。文献资料证明:西汉只有师法之说而没有家法之说;东汉则师法、家法两词混用,家法实际上就是师法。东汉之所以出现师法与家法混用的情形,是因为经学阐释体系分化强化了"家"的概念,而历史年代久远淡化了"师"的概念。有人认为师法(家法)是章句,有人认为师法(家法)是说义或解说,其实章句与说义都只是师法(家法)的表达形式,而不是师法(家法)本身。师法(家法)是某一经学学派的先师按照自己的学术观点阐释某部经典形成而为其后学所严格维护的理论体系。
杨青华杨权
关键词:汉代经学家法师法
《澹归日记》的文本问题——《澹归日记》研究之一
2020年
《澹归日记》是清初著名遗民僧澹归今释的遗墨,现藏澳门普济禅院。它既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一份罕见的档案文献,对研究清初岭南的政治史、文化史与禅教史具有独特价值。《日记》竖写于一种印有黑色边框及行线的信笺上,共有28页55面,约1.2万字。通过记事,可考证出《日记》撰于清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日记》的记事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出《日记》存在着严重的错漏页问题,说明现存文本显示的记事月日(六月廿九日—十一月卅日)是靠不住的。通过逻辑分析,可确定日记文本各页的先后次序,并考证出每篇日记的写作月日,从而避免记事时空关系的错乱。《日记》流到澳门普济禅院与遗民的政治活动无关。僧迹删成鹫是唯一同时与别传寺和普济禅院发生过关系的僧人,《日记》从别传寺流到普济禅院或与他有关。不过,《日记》题跋与钤印却又说明至少到嘉道时期,《日记》还不属于普济禅院。因此《日记》是在何时、因何缘由、由谁带到澳门的,因文献失载,至今仍是一个谜。
杨权
关键词:清代日记文本
广州华林寺藏舍利的真实来历
2018年
广州华林寺藏有佛门圣物舍利,在清初陈子升(南海陈子壮弟)的《盂兰盆日西来庵舍利》一诗就有反映。其诗云:“金作浮图藏舍利,师僧请出众人观。生天直用时时切,消业回思世世难。惊眼威神灯外转,彻心悲涕水中寒。病身礼罢空行院,为指芭蕉在药栏。”不过,此诗过去并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华林寺所藏含利,是在现代才偶然被发现的。
杨权
关键词:舍利来历圣物
岭南诗派研究与诗歌文献整理被引量:3
2015年
岭南诗派研究与诗歌文献整理,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课题。岭南诗派导源于唐宋,崛起于元末明初,曾在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引领风骚,成为可与中原、江左颉颃的地域性诗人群体。自明清以迄近现代,评家对岭南诗派的品论不绝如缕,但当代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独立对象来进行研究,因此对该诗派的发展轨迹、活动状况、诗学渊源、诗风特点、创作成就与历史影响作系统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杨权
论章句与章句之学被引量:14
2002年
该文探讨了章句的特征及其与传、说、故等注疏体裁的差别,章句与章句之学产生的时间,以及章句之学兴盛和衰落的原因。作者认为,章句作为一种注疏体裁,出现于春秋末期;而章句之学作为一门学术,则产生于西汉宣帝时期。章句之学在两汉时期兴盛一时,与实行文化专制与学术禁锢的皇帝的鼓励、支持有关,也与经学各派维持与扩充自身势力的需要有关。章句与师法、家法有密切关系,但并不等于师法、家法本身;章句也不是今文经学派所专有。章句之学后来渐至繁琐,遭到诟病,并最终走向衰落,原因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封闭的学术体系,而且在于它的注解方式对于阐发义理存在先天性缺陷。
杨权
关键词:汉代经学章句
纪念别传寺开山35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2013年
2012年11月17日,由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和丹霞山别传寺联合主办的"纪念别传寺开山3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丹霞山别传寺召开,这也是双方第四次联合主办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与会学者们围绕近年岭南佛门文献资料发掘整理情况、澹归及其《鮂行堂集》的评价问题、澹归交游情况、别传寺的建设、经义阐释以及海云派僧人艺文创作情况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杨权刘娟
关键词:丹霞山
张其淦与《东莞诗录》被引量:1
2014年
东莞籍名流张其淦于晚清至民国间编纂了广东最大亦最重要的县域诗歌总集《东莞诗录》65卷。此书是在前贤的基础上完成的。明陈琏、祁顺曾编《宝安诗录》初、续辑,蔡均曾编《东莞诗集》,但均不传。清邓淳与罗嘉蓉所编《宝安诗正》,罗嘉蓉与苏泽东所编《宝安诗正》续集,苏泽东所编《宝安诗正》再续集,为《东莞诗录》所直接取材。由于广采资料,且纠正了邓淳狭隘"诗教"观之偏失,《东莞诗录》后出转胜,取材更宏博,内容更丰富,安排亦更周详。不过该书也存在裁汰过严及替古人改诗之缺陷。附《东莞诗录》而行的张其淦《吟芷居诗话》,诗学书目鲜少著录,实为有价值之文学批评著述。它以莞诗为品骘对象,评论笃实,对诗家及其作品往往有到位的点评。由于受作者的遗民心态影响,《吟芷居诗话》对遗民诗人极力表彰,对"贰臣"诗人则大加贬斥,既因人而存诗,亦因诗而存人。
杨权
关键词:诗歌总集
陈永正先生及其主编的《全粤诗》被引量:1
2019年
在中山大学,人们常可看到一位长相清癯、发白如雪,穿着一件唐装上衣的古稀长者徜徉在校园中。他神态萧疏,眼光闲远,走起路步履快疾而坚定,举止冲和而不失威仪,身上隐约透露着几分民国文人的气息。而接触过他的人,则往往会想起《论语·子张》所记子夏之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位让人景仰也让人敬畏的先生,便是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教授——陈永正。
杨权
关键词:主编白如雪古文献眼光
“土火相乘”政治剧的重演
2006年
“尧后火德”说本是为了证明汉家天子具有君临天下的资格而炮制出来的,但在西汉和东汉的末年,此命题分别为有觊觎帝位企图的野心家所利用。本文主要考察了西汉末年的王莽和东汉末年的曹丕利用尧后火德说来制造舆论借口,以“受禅”方式篡夺汉祚、完成由“火”到“土”的德运更替的过程。
杨权
关键词:禅让汉朝
诗派标准与“岭南诗派”被引量:12
2012年
从元末明初开始,岭南诗人群已作为一股有影响的力量而崛起于诗坛,该地区的诗歌创作出现了日见繁盛的局面,这表现为参与创作的诗人众多,作品数量庞大,而且在每一重要时期,骚坛差不多都有其公认的领袖。岭南诗人向来"法汉宗唐","诗风雄直",作品地方色彩鲜明,有着大体一致的审美旨趣。岭南诗人群体在元末明初崛起之后,便引起了岭内外诗评界的关注,在明中叶以降数百年中,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而受到评家的重视与认可。历史事实证明岭南诗派符合诗派的基本标准,但岭南诗派组合松散,没有系统、成型的诗学理论或纲领主张,前后也不存在继承关系,因此算不上是"自觉的"诗歌诗派,只是"非自觉"或"半自觉"的诗歌诗派。
杨权陈丕武
关键词:诗歌派别岭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