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中萌

作品数:16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骨折
  • 4篇关节
  • 4篇干细胞
  • 3篇脂肪间充质干...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粘贴
  • 2篇脂肪
  • 2篇柔性显示屏
  • 2篇伤口
  • 2篇生物材料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受伤
  • 2篇踝关节
  • 2篇显示屏
  • 2篇临床疗效
  • 2篇免疫调节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
  • 5篇厦门大学
  • 1篇珠海市人民医...

作者

  • 16篇杨中萌
  • 8篇唐宇星
  • 8篇赵庆
  • 5篇王效民
  • 5篇叶永恒
  • 4篇胡仁安
  • 3篇赵文秀
  • 3篇张琼
  • 3篇尹震宇
  • 2篇卜巨源
  • 2篇殷莉波
  • 2篇华春燕
  • 2篇张颂阳
  • 2篇叶志坚
  • 2篇初洋
  • 1篇陈少明

传媒

  • 2篇中国伤残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器官移植
  • 1篇中国医疗美容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伤口模拟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伤口模拟装置,包括一个显示装置和假人模型,假人模型设置有若干个部位标识点,每一部位标识点设置有一感应芯片,显示装置设置有粘合膜以及柔性显示屏。使用时,将显示装置通过粘合膜粘贴在假人模型的一部位标识点处,显...
华春燕卜巨源杨中萌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鉴定被引量:6
2010年
背景: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的条件下被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骨骼肌细胞、肝脏细胞等中胚层细胞,同时也可以向其他胚层分化,证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多分化潜能干细胞。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方法。方法:整形外科吸脂术获得腹部皮下脂肪,0.075%Ⅰ型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获得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细胞增殖曲线,进行流式细胞、细胞周期、免疫荧光等检测,并验证其是否具有多功能分化潜能。结果与结论:获得形态较均一的长梭形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良好,有明显的指数生长期,体外能长期培养存活,并保持不分化状态;流式检测细胞高表达CD105、CD90,低表达CD34、CD45;多数细胞周期检测G0/G1期占80%以上。能向成脂、成骨诱导分化。结果表明,实验分离获得的细胞是具有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为深入研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打下基础。
殷莉波赵文秀尹震宇杨中萌张琼王效民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
音猬因子修饰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股骨缺损被引量:3
2017年
背景:音猬因子作为一种Hedgehog信号蛋白,具有促使骨组织发育、生长及重构等生理功能。目的:观察音猬因子修饰的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骨髓间质干细胞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均建立股骨缺损模型,造模成功后14 d,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音猬因子修饰的纳米晶胶原基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支架组于骨缺损处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细胞支架组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修复后3,6,9,12周,进行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骨密度及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1)X射线检查:实验组修复后不同时间点的Lane-Sandhu X射线评分、骨密度值均高于其余3组(P<0.05);(2)苏木精-伊红染色:修复后12周,支架组有少量骨组织形成,无骨髓形成;细胞支架组有少量骨组织形成,无骨髓形成,可见残留支架;实验组植入物完全吸收,成熟骨组织和髓腔形成,腔内有骨髓形成;(3)扫描电镜观察:修复后12周,支架组有不规则排列的骨纤维和大量骨陷下窝;细胞支架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但骨纤维仍然不规则;实验组有大量排列规则的骨小梁,可见哈佛系统;(4)结果表明:音猬因子修饰的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唐宇星赵庆杨中萌叶永恒胡仁安
关键词:股骨生物材料纳米晶胶原基骨骨缺损模型音猬因子
体内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研究其在体内外向类肝样细胞转化的能力.方法 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皮下脂肪,贴壁分选去除造血细胞的方法获得较纯的干细胞.通过对形态观察、表面分子鉴定、透射电镜内部结构扫描以及成脂、成骨定向诱导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用EGF、FGF、OSM、HGF、TSA细胞因子体外诱导hADSCs向肝样细胞分化.尾静脉输注hADSCs至急性肝损伤裸鼠,观察hADSCs在裸鼠肝脏内定植、向肝样细胞分化情况,以及hADSCs对裸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分离获得的细胞呈长梭形贴壁生长,低表达CD34、CD45,高表达CD73、CD90、CD105,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诱导细胞表现出肝样细胞形态,表达AFP、alb,并且和肝细胞一样具有吸脂性.体内诱导:移植细胞在裸鼠体内生存、分布,并且细胞表达人alb,细胞体积较裸鼠肝脏细胞大,形态不均一,与人肝脏细胞形态有差异.同时研究发现hADSCs可改善急性肝损伤裸鼠肝功能,降低转氨酶.结论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内外向肝样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具有肝细胞样生物学性状.hADSCs对裸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殷莉波赵文秀尹震宇杨中萌张琼王效民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不同品系大鼠之间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比较不同品系大鼠之间肝移植排斥反应特点。方法依据大鼠不同品系分成对照组SD→SD(A组),实验组Wistar→SD(B组)、Lewis→BN(C组)以及DA→Lewis(D组)4个组,采用Kamada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比较各组受体大鼠术后10 d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和白蛋白(Alb)]、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和IL-10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组织病理学分级和术后平均生存时间。结果与A、B组比较,C组和D组的血清ALT和TB明显升高,Alb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组比较,D组的TB明显升高,Alb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A组比较,B、C、D组大鼠血清IL-2和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C组和D组的IL-2/IL-10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大鼠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D组的IL-2/IL-10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组比较,D组大鼠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D组的IL-2/IL-10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A组大鼠肝组织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排斥活动性指数(RAI)评分(1.8±0.7)分;B组RAI评分(3.1±1.3)分,属轻度或不明确性排斥反应;C组RAI评分(6.9±0.8)分,属中~重度排斥反应;D组RAI评分(8.8±0.5)分,属重度排斥反应。各组间RAI评分比较以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B组、C组、D组受体大鼠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19.3±1.9)d、(116.9±8.3)d、(53.4±6.1)d、(12.1±2.4)d,A组与B组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4种组合中,大鼠DA→Lewis模型排斥反应最剧烈,Lewis→BN次之,而Wistar→SD最轻,接近于免疫耐受。
叶志坚杨中萌王效民
关键词:肝移植排斥反应白细胞介素
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老年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老年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30例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6.66%(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屈伸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在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中选择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对患者损伤较小,可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患者疼痛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张颂阳杨中萌叶永恒陈少明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镜微创切开复位
骨化三醇与阿伦磷酸钠联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评价骨化三醇与阿伦磷酸钠联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0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2例;研究组患者均给予骨化三醇与阿伦磷酸钠联用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单一阿伦磷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疼痛的评分值、腰椎及股骨颈密度(BMD)和血磷、血钙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为71.15%(P<0.05);治疗后疼痛的VRS评份值为(0.874±0.188)分低于对照组为(1.612±0.475)分;治疗后腰椎密度为(0.903±0.101)g/cm^2、股骨颈密度为(0.810±0.109)g/cm^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828±0.119)g/cm^2和(0.751±0.111)g/cm^2(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磷、血钙水平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化三醇与阿伦磷酸钠联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阿伦磷酸钠治疗,且临床各项指标改善较好。
赵庆唐宇星杨中萌
关键词:骨化三醇阿伦磷酸钠绝经骨质疏松症
聚乳酸共聚物复合脂肪干细胞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后生物力学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背景:聚乳酸共聚物骨支架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且易被塑造为三维立体支架,能促进骨组织和血管的生成、生长。目的:观察骨质疏松骨折后,聚乳酸共聚物复合脂肪干细胞对骨折愈合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切除双侧卵巢3个月后,制作双侧胫骨骨折模型;细胞治疗组切除双侧卵巢3个月后,制作双侧胫骨骨折模型,于骨折周围植入脂肪干细胞;联合治疗组切除双侧卵巢3个月后,制作双侧胫骨骨折模型,于骨折周围植入聚乳酸共聚物-脂肪干细胞复合体。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骨密度、骨痂厚度、生物力学参数及骨小梁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1)骨密度:模型组骨密度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细胞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骨密度高于模型组(P<0.05),但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骨密度高于细胞治疗组(P<0.05);(2)骨痂厚度:细胞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骨痂厚度高于模型组、空白对照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高于细胞治疗组(P<0.05);(3)生物力学测试: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破坏载荷、极限应力、剪切强度、弹性模量降低(P<0.05),剪切应变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细胞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破坏载荷、极限应力、剪切强度、弹性模量升高(P<0.05),剪切应变降低(P<0.05),且以联合治疗组改变更显著(P<0.05);(4)骨小梁微结构:模型组骨小梁排列紊乱,间距增大,甚至出现断裂和陷窝;细胞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骨小梁数目增多且增粗增厚,间距减小,陷窝减少;(5)结果表明:聚乳酸共聚物复合脂肪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骨折可明显改善愈合后骨组织的生物力学参数。
唐宇星赵庆杨中萌叶永恒胡仁安
关键词:生物材料骨质疏松骨折生物力学参数
一种伤口模拟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伤口模拟装置,包括一个显示装置和假人模型,假人模型设置有若干个部位标识点,每一部位标识点设置有一感应芯片,显示装置设置有粘合膜以及柔性显示屏。使用时,将显示装置通过粘合膜粘贴在假人模型的一部位标识点处,显...
华春燕卜巨源杨中萌
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的融合与非融合手术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比较脊柱融合与非融合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对于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为: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Springer-Springer Link online Journals等数据库检索平台。纳入所有关于脊柱融合与非融合治疗轻度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的对照试验研究。统计学分析采用Rev Man4.2软件。结果纳入8项临床对照研究,其中2项为随机对照研究,6项为回顾性研究。共595例,其中融合组307例,非融合组288例。Meta分析发现:(1)平均手术时间融合组较非融合组长[MD=4.15,95%CI(-0.07,8.36),P=0.05]。(2)术中平均出血量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多[MD=3.98,95%CI(2.12,5.84),P<0.000 1]。(3)疗效优良率融合组较非融合组更高[OR=1.70,95%CI(1.02,2.84),P=0.04]。(4)术后VAS评分融合组较非融合组改善明显[MD=-2.35,95%CI(-3.68,-1.03),P=0.0005]。(5)椎间隙高度融合组与非融合组无差异。(6)滑脱程度融合组较非融合组滑脱程度更小[MD=-1.72,95%CI(-2.76,-0.68),P=0.001]。(7)融合组较非融合组的术后并发症高[OR=2.68,95%CI(1.18,6.05),P=0.02]。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对于治疗轻度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融合组疗效、术后VAS评分、滑脱程度较非融合组改善明显,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高于非融合组。总体评价融合对于改善腰椎症状及术后滑脱具有明显优势。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少,仍需开展和设计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叶永恒赵庆唐宇星彭玥杨中萌胡仁安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不稳腰椎椎间融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