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晓

作品数:123 被引量:963H指数:19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19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2篇标准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1篇农业科学
  • 50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化学工程
  • 6篇理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7篇茶叶
  • 18篇茶树
  • 10篇多酚
  • 8篇绿茶
  • 8篇感官
  • 8篇茶多酚
  • 7篇色素
  • 7篇萃取
  • 7篇落叶松
  • 7篇红茶
  • 7篇儿茶
  • 7篇儿茶素
  • 7篇
  • 6篇饮料
  • 6篇审评
  • 6篇香气
  • 5篇树皮
  • 5篇松树
  • 5篇氢解
  • 5篇自动化

机构

  • 111篇四川农业大学
  • 27篇四川省茶业科...
  • 15篇质量检验中心
  • 11篇四川大学
  • 9篇宜宾职业技术...
  • 9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重庆市农业科...
  • 2篇湖南省白沙溪...
  • 2篇宜宾市外贸金...
  • 2篇宜宾川红茶业...
  • 2篇益阳茶厂有限...
  • 2篇四川省茶业集...
  • 2篇四川省雅安茶...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测试技术...
  • 1篇成都农业科技...
  • 1篇四川省园艺作...
  • 1篇四川农业机械...
  • 1篇天福茶学院

作者

  • 122篇杜晓
  • 40篇何春雷
  • 17篇李品武
  • 13篇唐茜
  • 9篇罗凡
  • 9篇赵先明
  • 8篇石碧
  • 7篇刘东娜
  • 7篇王孝仕
  • 7篇罗学平
  • 7篇边金霖
  • 7篇陈盛相
  • 7篇龚雪蛟
  • 7篇单虹丽
  • 6篇郭金龙
  • 6篇汪艳霞
  • 5篇陈昌辉
  • 5篇卿钰
  • 5篇李丽霞
  • 4篇聂坤伦

传媒

  • 24篇四川农业大学...
  • 11篇食品科学
  • 5篇湖北农业科学
  • 5篇西南农业学报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茶叶科学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3篇中国茶叶加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食品科技
  • 2篇林产化学与工...
  • 2篇食品工业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中国茶叶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10篇2014
  • 12篇2013
  • 8篇2012
  • 15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茶树品种的条形名茶适制性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条形名茶是主要绿茶品类,但大部分产品趋于单一化,缺乏风格特征,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对品种的条形名茶适制性重视和研究不够。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四川群体品种、福选9号、福鼎大白茶、名山白毫、特早213和天府茶1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这6个茶树品种的新梢生长特性观测、内含品质成分分析测试以及采用感官审评方法,系统研究和评价了6个茶树品种的条形名茶适制性,为条形名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罗凡王云杜晓
关键词:茶树品种适制性感官审评
紫芽茶制备红茶饮料浓缩液及其呈色稳定性研究
以茶树紫色芽叶制备红茶浓缩液,利用其富含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呈稳定红色的特性,旨在解决冰红茶饮料呈红色不足的技术难题。研究表明,紫芽红茶浓缩液的固形物含量为28.72g/L,花青素含量高达0.84g/L,是绿芽红茶浓缩液...
赵先明王孝仕杜晓
关键词:花青素
文献传递
茶叶叶绿素混合液浸提法提取条件优化被引量:21
2011年
本文采用混合液浸提法制得叶绿素提取液,分别从混合液配比、提取的温度、提取时间和浸提液用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试验,并从叶绿素的提取量和提取液的稳定性方面比较了混合液提取法与传统的丙酮研磨法。结果表明,混合液浸提法提取叶绿素,提取完全,提取量高于传统法;而且,混合液浸提法制得的叶绿素提取液稳定性更好。试验总结出,混合液浸提法的最佳条件是:室温下,以丙酮∶乙醇∶水=3∶6∶1的混合液30 mL,避光提取1 h。
赵先明汪艳霞杜晓常菊
关键词:茶叶叶绿素
低咖啡碱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6
2008年
低咖啡碱茶是指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类咖啡碱脱除手段,使茶制品中的咖啡碱含量降低至一定水平而得到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近20年来,国内外针对茶叶脱除咖啡碱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溶剂萃取法、膜分离法、酸洗脱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热水脱除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以及培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等多种方法降低茶叶中咖啡碱。目前,研究低咖啡碱茶已成为茶叶资源利用、茶叶精深加工及有机食品开发等领域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正在开展的工作,综述了低咖啡碱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赵卉杜晓
关键词:咖啡碱
茶树幼苗钾累积利用特性模型的构建被引量:2
2017年
通过水培试验和建立数学模型,定量研究了茶树幼苗新梢发育期间树体钾含量与培养液钾浓度、新梢与树体钾含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钾促进茶树幼苗叶绿素合成和提升光合作用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随培养液钾浓度增加,全株、新梢、茎部和根部钾含量先升后降,在6.82~8.65 mmol·L^(-1)范围达到最大,呈正态分布曲线模型,而成熟叶钾含量呈直线增加,试验范围内未出现下降;新梢、成熟叶和根部对全株钾累积贡献较大,其最大钾含量分别为20.04、16.02、12.03 mg·g^(-1),全株的最大钾含量为10.53 mg·g^(-1),茎部不同部位的最大钾含量在8.08~8.27 mg·g^(-1);新梢在较低钾浓度(3.65 mmol·L^(-1))可达到较高的钾累积效率(1.22),表现出较强的钾累积能力.新梢钾含量与成熟叶和全株钾含量呈直线关系,与茎部钾含量呈一阶指数关系,而与根部存在较强的钾竞争,在钾浓度>5.13 mmol·L^(-1)时,根部钾累积效率开始下降,向新梢的钾供应减少.成熟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和新梢叶绿素含量随钾含量增加呈Boltzman曲线上升,并通过模型确立了提高P_n和促进叶绿素合成的最佳钾含量范围(成熟叶为10.03~10.83 mg·g^(-1),新梢为17.72~19.11 mg·g^(-1))和最佳水培钾浓度区间(4.69~5.96 mmol·L^(-1)).
龚雪蛟罗凡唐晓波王小萍李春华王迎春王云杜晓
关键词:水培
“屏山名珠”炒青名茶颗粒制造工艺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茶鲜叶:选用福鼎大白和乌牛早两个品种,均采自无性系的成龄茶园。于2011年4月初,在屏山县旭茗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基地,以单芽和-芽-二叶(其中-芽-叶占90%左右)为试验原料。
邓小丽杜晓赵先明
关键词:名茶炒青乌牛早茶鲜叶无性系
紧压茶企业良好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紧压茶企业的厂区环境、厂房及设施、机械设备、机构与人员、卫生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标志、标签。 本标准适用于紧压茶生产加工企业。
杜晓何春雷余正伦魏晓惠陈书谦陈昌辉李朝贵罗丹郝逸红张福彬邓晓林周兴长刘雪慧刘杏益甘多平刘新安祝雅松胥伟胡燕郭浩李建华郑云华
关键词:紧压茶茶叶食品茶叶制品食品加工
文献传递
影响乙酸乙酯对茶多酚和儿茶素萃取效果的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乙酸乙酯(EtAc)萃取茶多酚(TP)和茶儿茶素类(TC),系统探讨了茶汤浓度、pH值、离子强度和萃取温度对茶多酚和儿茶素萃取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EtAc萃取TP和TC的最佳工艺组合为:茶汤浓度4%,离子强度6%,茶汤温度30℃和pH5,按照该工艺组合萃取TP和TC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工业生产有指导意义。
何春雷罗学平陈强杜晓
关键词:乙酸乙酯茶多酚儿茶素萃取率
茶叶中添加石蜡的检测方法展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营养和健康意识日益增强.茶叶作为天然的健康饮料,其优质和安全被广泛关注,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石蜡属于非食用物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在粉丝、瓜子、食用菌等...
胡燕齐桂年杜晓余正伦魏晓惠
关键词:茶叶
文献传递
茶叶儿茶素总量比色测定的盐酸(硫酸)香草醛显色反应能力评价被引量:4
2012年
测定了茶叶儿茶素及绿茶、红茶中的儿茶素与盐酸(硫酸)-香草醛的显色反应水平,通过对反应系数、准确度、精密度测定和比较,评价了儿茶素与酸性香草醛的显色反应能力。结果表明:两种酸性体系对儿茶素反应灵敏,且呈高度线性相关(R2盐酸=0.997 6±0.001 4,R2硫酸=0.997 8±0.001 8);显色反应系数上,盐酸法为34.77±10.00(绿茶)、83.83±20.13(红茶);硫酸法为39.65±8.97(绿茶)、86.68±19.87(红茶),均低于茶叶儿茶素总量经验计算公式中Roberts系数(145.68)。盐酸-香草醛显色反应体系的回收率为94.22%±3.33%(绿茶)、99.71%±1.39%(红茶),精密度的变异系数为0.08%(绿茶)、0.07%(红茶);硫酸-香草醛显色反应体系的回收率为95.78%±1.95%(绿茶)、99.95%±2.56%(红茶),精密度的变异系数为0.07%(绿茶)、0.06%(红茶),表明两种体系均能测定茶叶儿茶素总量。来源于不同茶类、等级茶的儿茶素类与酸性香草醛的显色能力差异极显著(F=37.434>F0.01[1,5]=6.61),说明两种反应体系均能客观表征茶叶儿茶素总量。由经验公式计算法得到的回收率(绿茶120.59%±34.86%,红茶114.09%±0.20%)和变异系数(绿茶28.91%,红茶0.17%)均不稳定,且其测定的儿茶素总量也偏高于实际值。
单虹丽卿钰杜晓刘东娜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