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伟
- 作品数:13 被引量:92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分级预防措施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预防早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08月至2015年01月1 549例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病历资料, 术前经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确认均无血栓形成, 充分评估DVT的危险因素, 并按评分结果分为低危组(139例, 8.9%)、中危组(353例, 22.8%)、高危组(805例, 52.0%)及极高危组(252例, 16.3%), 接受分级预防。低危组采用基础预防措施;中危组主要采用物理预防措施;高危和极高危组采用基础+物理预防措施, 并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所有患者均于术后5~10 d行双下肢CDFI评估有无DVT形成, 同时观察、记录硬膜外或切口血肿发生情况;对有或可疑有DVT形成者, 术后3个月复查CDFI明确血栓变化情况。结果 1 057例(68.3%)患者同时具备3个及以上危险因子, 其术后形成DVT具有高危或极高危风险, 仅139例(8.9%)患者为低危人群。共27例发生DVT, 发生率为1.74%;低危组0例, 中危组3例(0.85%), 高危组15例(1.86%), 极高危组9例(3.57%)。2例为腓静脉, 1例为胫后静脉, 余24例均为小腿肌间静脉, 所有DVT发生部位均为下肢远端, 且均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1 057例联合应用LMWH的患者均未发生硬膜外或切口血肿。术后3个月复查CDFI, 1例腓静脉和11例小腿肌间静脉DVT患者出现血管再通, 其余患者未见血栓进展。结论 针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级预防, 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早期DVT的发生;基础+物理预防措施联合应用LMWH抗凝治疗, 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能明显降低DVT和PE的发生率。
- 王峰杜伟雷涛王林峰李嘉孙亚澎丁文元张为马清华申勇
-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静脉血栓形成肝素低分子量
- 3D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 目的探讨术中3D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01月~2015年03月共14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手术时年龄为9~15岁,平均...
- 申勇王峰杜伟王林峰杨刚丁文元张为
-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后凸半椎体切除后路
- 细胞因子IL-1a、IL-6、TNF-a、MMP3与颈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6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颈椎间盘退变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椎间盘组织取自46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颈椎MRI及术中椎间盘突出情况分为两组:退变组(24例)和突出组(22例)。对照组椎间盘组织取自15例无颈椎病病史的颈椎外伤患者。根据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分为三组:轻度组(17例),中度组(15例)和重度组(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检测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中IL-1a、IL-6、TNF-a和MMP3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退变组和突出组三组之间比较,IL-1a、IL-6、TNF-a和MMP3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颈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趋势;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三组之间比较,MMP3、TNF-a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JOA评分呈负相关趋势。[结论]IL-1、IL-6、TNF-a和MMP3与颈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趋势;TNF-a与神经功能有关,可能在神经损伤中起主导作用;MMP3与椎间盘突出有关,对TNF-a的神经功能损伤可能起促进作用。
- 杜伟申勇李宝俊刘法敬张鑫
- 关键词:细胞因子颈椎间盘JOA评分
- 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经关节突入路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9年3月在本院行关节突切除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9例单节段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男5例,女14例;年龄45~70岁,平均59.1岁;病程为10~52个月,平均20个月;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 disc herniation,TDH)合并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11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胸椎OLF 8例。病变位于T4、51例,T5、61例,T6、73例,T8、92例,T9、103例,T10、116例,T11、123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减压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0~270 min,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量500~1 300 ml,平均785ml。2例患者黄韧带与硬脊膜粘连骨化,行"漂浮法";4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经修补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加强伤口换药,应用敏感抗生素后愈合;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给予甲强龙冲击,3个月肌力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脊柱不稳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优良率为71.43%;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5例,D级6例,E级3例。[结论]经关节突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彻底减压的同时给予坚强固定,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刘法敬申勇丁文元杨大龙徐佳欣杜伟
- 关键词:胸椎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症
- 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术中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叭5年3月收治的14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9~15岁。患者均为单发性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其中半椎体位于T9 1例、T102例、T11 5例、T12 3例、L1 2例、L2 1例。患者术前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在O—arm导航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O-grill导航3D重建半椎体畸形,明确半椎体切除范围,彻底切除半椎体畸形。术中经O-arm扫描、术后经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分析手术前后Cobb角,评价脊柱侧凸、后凸矫正率。结果1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11例置入4对椎弓根螺钉,2例置入5对,1例置入6对;经术中O-arm扫描确认位置良好,术后CT扫描评估螺钉置入准确性:0级118枚(98.3%),1级2枚(1.7%)。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95.4±17.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11.9±173.0)mL,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6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62.8°±15.8°,术后为10.9°±5.3°,矫正率为83.34%±6.08%,末次随访时为12.1°±4.8°;术前后凸Cobb角为57.5°±15.5°,术后为17.0°±6.6°,矫正率为70.66%±6.79%,末次随访时为17.9°±7.0°。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凸、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本组病例术后无神经并发症,未发生螺钉松动、脱出、折断等。结论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中,O-arm导航能够指导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和半椎体的精�
- 王峰杜伟杨刚王林峰申勇丁文元孟宪中张英泽
- 关键词:脊柱后凸半椎体切除后路
-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一例被引量:1
- 2013年
- 患者 男,52岁。因“颈、肩及背部不适10余年,加重伴四肢麻木、无力20余天”于2012年4月22日入院。
- 王峰杜伟申勇孔令德张鹏王林峰
-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
- 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长期疗效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观察对比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10年)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探讨ACDR是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ACDR(27例)与ACDF(33例)手术治疗且完整随访至少10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Odom标准;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异位骨化(HO)以及ASD。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临床效果。结果ACDR与ACDF两组患者各随访节点的VAS、NDI以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DR组24例(88.9%)和ACDF组28例(84.8%)患者Odom标准获得优或良的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43.2°±8.8°,较术前(45.7°±10.4°)略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4,P=0.345);手术节段ROM为5.9°±3.6°,较术前(8.8°±3.4°)明显减少(t=3.043,P<0.01);但ACDF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36.4°±8.4°,较术前(43.9°±11.1°)明显减小(t=3.095,P<0.01);而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整体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3,P=0.523),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4,P<0.01)。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HO的发生率为92.6%,高等级HO的发生率为37.0%;ACDR组ASD的发生率为39.5%,低于ACDF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P=0.035)。结论Bryan ACDR术后至少10年以上随访取得了与ACDF一致、满意的临床疗效,并能更好地维持颈椎整体ROM和保留手术节段ROM,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ASD的发生。
- 王峰申勇杜伟童通苗德超滑子健刘亚明王瑞玲王林峰
- 关键词:颈椎邻近节段退变异位骨化
- PKP治疗不同骨密度椎体压缩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不同骨密度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09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76例单节段中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44例,年龄50~81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2~L4)骨密度值,根据骨密度T值大小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A组,33例)、骨量减少组(B组,26例)和骨质正常组(C组,17例),每组均采用标准的PKP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VAS评分、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并观察各组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疼痛均得到迅速缓解,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及球囊破裂。术后随访1.5~2.7年,平均2.1年。三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伤椎椎体平均高度A组术前为15.7±3.2mm,术后为23.1±5.7mm;B组术前为16.3±3.9mm,术后为22.5±4.8mm;C组术前为15.9±3.0mm,术后为21.8±5.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后凸角A组术前为24.7°±7.1°,术后为17.8°±5.9°;B组术前为23.5°±6.2°,术后为18.2°±6.5°;C组术前为24.1°±5.6°,术后为18.0°±5.8°,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椎体高度恢复率为65.3%,B组为57.9%,C组为54.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肺栓塞,经及时抗凝治疗后症状缓解。A组骨水泥渗漏率为6.06%,B组为11.54%,C组为17.6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有2例患者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均发生于骨密度最低的A组。结论:PKP对不同骨密度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有良好的疼痛缓解作用,骨密度较低者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恢复更理想,但合并有骨质疏松症者需注意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
- 刘法敬杜伟申勇丁文元王林峰杨大龙
-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密度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
- 伴有后凸畸形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手术治疗:选择前路还是后路?
- 目的:探讨伴有后凸畸形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手术方式选择:前路还是后路?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73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男24例,女49例,年龄54-75岁,平均...
- 申勇杜伟王林峰王峰
- 关键词:后凸畸形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方式
- 近端型与远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手术疗效比较
- 2023年
- 目的 比较近端型与远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前路患侧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20-06采用颈椎前路患侧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3例肌萎缩型颈椎病,近端型22例,远端型11例。观察近端型与远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比较术后萎缩最严重肌肉的肌力改善情况。结果 颈椎MRI显示近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受压部位:6例脊髓前角受压,5例腹侧神经根受压,11例脊髓前角和腹侧神经根受压;远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受压部位:4例脊髓前角受压,1例腹侧神经根受压,6例脊髓前角和腹侧神经根受压。在MRI T2加权像上,近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中17例脊髓前角受压,7例出现髓内高信号;远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中10例显示脊髓前角受压,5例出现髓内高信号。33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疼痛不适,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无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损伤、血管损伤。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椎间隙塌陷、内固定物松动,术后均获得骨性融合。近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萎缩最严重肌肉的肌力评定结果优于远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肌萎缩型颈椎病导致的神经损伤具有隐匿且严重的特点,采用颈椎前路患侧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而且近端型患者手术疗效好于远端型患者,同时术中应谨慎操作以避免损伤神经根及椎动脉。
- 张静涛杨芳杜伟申勇查君璞张国磊邸军
- 关键词:肌萎缩型颈椎病远端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