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突变
  • 3篇抗突变
  • 3篇抗突变作用
  • 2篇戊型
  • 2篇戊型肝炎
  • 2篇戊型肝炎病毒
  • 2篇细胞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病毒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动物研究
  • 1篇兴安升麻
  • 1篇药效
  • 1篇译法
  • 1篇诱变剂
  • 1篇皂甙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7篇李革
  • 3篇王光明
  • 3篇蔡有余
  • 2篇刘崇柏
  • 2篇曹学义
  • 2篇李凡
  • 2篇庄辉
  • 2篇沈洁
  • 2篇方喜业
  • 2篇王红兵
  • 1篇何来英
  • 1篇李文魁
  • 1篇张呈生
  • 1篇林新
  • 1篇曾耀辉
  • 1篇邱丽玲
  • 1篇肖培根
  • 1篇鞠丽梅
  • 1篇冯启
  • 1篇郭晓霞

传媒

  • 3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癌变.畸变....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现代应用药学

年份

  • 1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2篇199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蚓激酶主要药效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1990年
蚓激酶(EK)经尾静脉给Wistar大鼠注射500u/kg EK后60~80分钟,ma值有明显降低。注射5000u/kg EK60-80分钟后,用血栓弹力图等仪器测得的主要药效与同等剂量的尿激酶具有相同的效果。
王光明欧阳卓志李革曾耀辉邱丽玲
关键词:蚓激酶
全文增补中
原位缺口翻译技术检测兴安升麻总皂甙的抗突变作用被引量:6
1993年
本文采用原位缺口翻译技术,液闪计数测定,观察了兴安升麻总皂甙拮抗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对人外周血细胞的致突变作用。结果表明:兴安升麻总皂甙具有很强的抗突变作用,同时提示:此技术是1种快速、灵敏、定量检测DNA损伤的方法。
林新李文魁肖培根李革蔡有余
关键词:兴安升麻总皂甙
用原位缺口翻译法检测细胞DNA的损伤──灵芝的抗突变作用
1996年
用原位缺口翻译法检测赤灵芝水堤取液对丝裂霉素C所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断裂的影响。结果表明,赤灵芝水提液有显著的抗突变作用,并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高剂量组能完全抑制丝裂霉素C所致的DNA断裂。
何来英戴寅蔡有余李革
关键词:灵芝抗诱变剂基因突变
原位缺口翻译技术检测大蒜素的抗突变作用
1991年
采用原位缺口翻译技术,液闪计数法测定,观察了大蒜素拮抗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对人外周血细胞的致突变作用,结果表明,大蒜素具有很强的抗突变作用,同时提示此技术是一种快速、敏感、定量检测DNA损伤的方法。
李革鞠丽梅欧阳卓志王红兵卓燕蔡有余
关键词:大蒜素抗突变
戊型肝炎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1991年
选用1~3岁龄的国产恒河猴(Macaca mulatta)22只(其中有2只作为对照)进行了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简称HEV)的实验感染.第一代感染两批动物:第一批感染4只,有3只发病,第二批感染4只全部发病.而后用第二批感染猴的粪便和肝脏悬液作为第一代,又连续进行传代实验。第二代传代选用的4只猴也全部发病.用肝悬液传代的1只猴也发病.第三代传代选用7只猴,有5只猴发病其中有1只猴(M-34号)是用第二代传代猴的胆汁感染的.所有发病猴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一般高于正常值的3~6倍,最高可达10倍左右。肝活检可见肝细胞炎症和坏死。猴的粪便标本用免疫电镜(IEM)检测可见到直径为27~32nm的病毒颗粒。
王光明庄辉方喜业李凡李革李倬关崇谦沈洁郭晓霞冯启刘崇柏曹学义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实验动物模型恒河猴
BALB/c小鼠乳腺癌细胞系(MA-901C)的建立及部分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
1992年
MA—901C是一株BALB/c小鼠自发性乳腺癌细胞系,来源于B型乳腺癌MA—901,已传31代。细胞有圆形、梭形两种,呈单层鳞状样排列,当持续培养时,形成“帽状”、“瓶底样”的三维结构,细胞倍增时间为23.5h,最高分裂指数为58.59‰,染色体数目为70~78,众数为72,同种动物体内移植成功(3/3),其肿瘤形态和组织结构仍保持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李革欧阳卓志王红兵张呈生
关键词:BALB/C小鼠乳腺癌细胞系
戊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动物研究被引量:6
1990年
选用1~3岁龄的猕猴(maca mulatta)15只(其中有2只对照)进行了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简称HEV)的感染实验。第1代感染两批动物:第1批感染4只,3只发病;第2批感染4只,全部发病。后用第2批感染猴的粪便及肝脏悬液作为第1代,进行第2代感染。第2代感染4只猴,也全部发病,用肝悬液传代的1只猴也发病。感染后发病的猴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一般高于正常值3~6倍,最高可10倍左右。肝活检可见肝细胞炎症和坏死。猴的粪便标本用免疫电镜(IEM)检测可见直径为27~34nm的病毒颗粒。
王光明庄辉方喜业李凡李革李倬关崇谦沈洁郭晓霞冯启刘崇柏曹学义
关键词: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