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雪莉

作品数:115 被引量:366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社会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9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9篇皮肤
  • 17篇激光
  • 14篇疗效
  • 12篇细胞
  • 11篇面部
  • 10篇疗效观察
  • 9篇激光治疗
  • 8篇血管
  • 8篇肉毒
  • 8篇痤疮
  • 8篇淋巴
  • 7篇软膏
  • 7篇透明质酸
  • 7篇皮炎
  • 7篇肿瘤
  • 6篇注射
  • 6篇儿童
  • 5篇肉毒毒素
  • 5篇年轻化
  • 5篇淋巴瘤

机构

  • 78篇河南省人民医...
  • 36篇郑州人民医院
  • 12篇郑州大学
  • 6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河南医科大学
  • 3篇三门峡市中心...
  • 2篇河南大学
  • 2篇河南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锦州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二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焦作市第二人...

作者

  • 114篇李雪莉
  • 25篇李振鲁
  • 25篇李云飞
  • 21篇杨莉
  • 20篇吴华娟
  • 19篇邓丽娜
  • 19篇黄玉成
  • 16篇李天举
  • 11篇王建波
  • 11篇张守民
  • 10篇李建国
  • 10篇张春阳
  • 8篇李雅琼
  • 8篇陈红
  • 7篇毋婷
  • 6篇李彦
  • 6篇吴凯彦
  • 6篇邵依
  • 6篇郝远瑞
  • 5篇陈燕辉

传媒

  • 10篇中国皮肤性病...
  • 8篇临床皮肤科杂...
  • 8篇中华皮肤科杂...
  • 8篇2017全国...
  • 6篇医药论坛杂志
  • 5篇河南医学研究
  • 4篇中国美容医学
  • 4篇中国麻风皮肤...
  • 4篇2018全国...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河南肿瘤学杂...
  • 2篇中国医学文摘...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2篇实用皮肤病学...
  • 2篇中国医疗美容
  • 2篇2016全国...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19
  • 10篇2018
  • 24篇2017
  • 8篇2016
  • 13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13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4篇1999
  • 2篇1998
  • 5篇1997
  • 1篇1994
1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实用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建立实用的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的方法与步骤,为临床光老化皮肤病的研究提供试验基础。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两组,对照组10只、造模组10只。用标记笔标出预照射范围,去除该范围内毛发,造模组用紫外线光疗仪进行照射,每天一次,每次15min,共8周时间。造模完成后分别切取两组大鼠背部皮肤,经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后切片、常规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并采图。结果肉眼观察造模组大鼠背部皮肤增厚,粗糙,并出现明显的粗大沟纹。组织病理HE染色后镜下可见,造模组大鼠较正常对照组表皮增厚、厚薄不均,真皮胶原变性、断裂、减少、排列紊乱,甚至凝集呈块状,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利用紫外线光疗仪局部照射来建立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方法。
杨莉李雪莉黄玉成李天举李冬芹
关键词: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
注射美容联合光电技术改善面部年轻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注射美容联合光电技术改善面部年轻化在临床的应用,探讨联合治疗对比单一注射治疗的优势、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例进行注射美容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注射组。联合组10例患者给予面部A型肉毒毒素注射额纹、眉间纹、...
李雪莉李云飞邓丽娜吴华娟毋婷
20例鼻唇沟应用无针注射透明质酸的临床观察
李雪莉李云飞
卤米松软膏治疗足部湿疹30例疗效观察
2011年
目的应用卤米松乳膏治疗不同时期表现的足部湿疹疗效观察。方法对30例我科门诊确诊的不同时期的足部湿疹患者规律应用卤米松乳膏,将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湿疹有效率66.7%,亚急性湿疹有效率83.3%,慢性湿疹有效率83.3%,三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卤米松乳膏治疗足部各型湿疹效果好,安全性高。
杨莉李雪莉
关键词:足部湿疹卤米松
伊曲康唑在痤疮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129例中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给予常规抗细菌、抗雄性激素、调节皮脂腺分泌和毛囊角化的常规治疗;治疗组6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伊曲康唑.对比两组间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33例,显效28例,进步6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30例,进步12例,无效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曲康唑可能通过抑制糠秕马拉色菌而起到治疗痤疮的作用,提示治疗中度痤疮时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以改善效果.
史天威任晓坤李雪莉余红星
关键词:伊曲康唑痤疮
斑点状集簇性色素痣皮损处出现白色毛发1例被引量:2
2013年
1病历摘要患儿男,12岁。因右大腿伸侧黑褐色斑片进行性增大12年.于2011年7月8日就诊于我科。患儿出生时即发现右大腿伸侧一花生米大黑褐色斑,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并有毳毛生长.无疼痛瘙痒等不适,近2年来皮疹区部分毳毛逐渐变白。患儿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多诊断为“色素痣”、“斑痣”等,未予任何治疗。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李天举李雪莉黄玉成杨莉李雅琼
关键词:色素痣斑点状儿童
A型肉毒素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法观察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多点微量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20例,在皮损分布区域进行多点微量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每位点注射0.1ml(2U),注射点间隔1cm;对照组在皮损分布区域多...
李雪莉李云飞张春阳
文献传递
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观察被引量:29
2018年
目的 观察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照组外用其基质,每天2次,连续使用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及4周时进行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同时测定皮损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和经皮水分丢失。结果 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完成试验。治疗组治疗2周、4周时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分别为1.35 ± 0.55、1.00 ± 0.45,明显低于治疗前(2.77 ± 0.43,均P 〈 0.05),且治疗1周(2.06 ± 0.51)、2周、4周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3 ± 0.57、2.17 ± 0.53、1.93 ± 0.45,均P 〈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4周时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升高,治疗2周、4周时表皮皮脂含量升高,经皮水分丢失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2周、4周时表皮皮脂含量升高,4周时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升高,经皮水分丢失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安全、有效,有助于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和重建。
王伟霞李敏邓丽娜吴华娟毋婷李云飞李雪莉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药物毒性激素依赖性皮炎皮肤屏障
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报告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1 例,并复习既往报道文献,探讨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搜集1 例典型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患者,全身泛发红斑、色素减退、沉着斑8 年,加重2 年,临床表现结合完善...
邵依李雪莉李振鲁
CD44v6、nm23-H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999年
目的探讨CD44v6、nm23-H1基因蛋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v6,nm23-H1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CD44v6阳性检出率为69.6%(32/46),其中淋巴结受累乳腺癌阳性率为72%(18/25),无淋巴结转移组检出率为66.7%(14/21),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淋巴结受累乳腺癌的CD44v6强阳性表达检出率为64%(16/25),明显高于淋巴结未受累乳腺癌的强阳性表达检出率33.3%(7/21)(P<0.05);nm21-H1阳性表达率为71.7%(33/46),其中淋巴结受累乳腺癌和未受累乳腺癌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20/25)、61.9%(13/21),前者略高于后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D44v6、nm23-H1异常表达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学改变,CD44v6强表达可能对判断乳腺癌转移风险有一定指导意义。
郝远瑞李雪莉吴凯彦刘正国
关键词:乳腺癌CD44V6NM23-H1免疫组化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