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莹

作品数:53 被引量:233H指数:8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天津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9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肝炎
  • 14篇乙型
  • 13篇衰竭
  • 11篇肝衰
  • 11篇肝衰竭
  • 10篇乙型肝炎
  • 9篇慢性
  • 9篇急性肝
  • 9篇肝硬化
  • 9篇病毒
  • 8篇预后
  • 8篇急性肝衰
  • 8篇急性肝衰竭
  • 7篇细胞
  • 7篇慢加急性肝衰...
  • 6篇乙肝
  • 6篇肝炎病毒
  • 5篇乙型肝炎病毒
  • 5篇硬变
  • 5篇慢性乙型

机构

  • 33篇天津医科大学
  • 32篇天津市第三中...
  • 6篇天津市肝胆疾...
  • 6篇天津市人工细...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天津市中心妇...
  • 1篇卫生部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作者

  • 53篇李莹
  • 37篇韩涛
  • 12篇高英堂
  • 12篇肖时湘
  • 11篇刘华
  • 10篇杜智
  • 9篇景丽
  • 9篇刘磊
  • 9篇李岩
  • 8篇裴彦祯
  • 8篇马晓艳
  • 7篇刘彤
  • 7篇王毅军
  • 5篇朱争艳
  • 5篇阚志超
  • 4篇刘莹
  • 4篇郭震
  • 4篇哈福双
  • 4篇郭华
  • 4篇邢晶

传媒

  • 7篇中华肝脏病杂...
  • 4篇世界华人消化...
  • 4篇山东医药
  • 3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传染病信息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武警医学院学...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当代体育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南京体育学院...
  • 1篇第二届全国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4第三...
  • 1篇第二届传染病...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11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1999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V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变、原发性肝癌患中的复制特点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变、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HBV复制演变特点。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1例CHB、23例LC、25例HCC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样本HBV进行定量检测。结果:三个指标间相关性随...
李莹韩涛高英堂杜智王毅军景丽刘彤郭华马晓艳裴彦祯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细菌检测
文献传递
终末期肝硬化合并感染的短期预后评估体系建立
研究目的:  肝硬化特别是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对感染极为易感,而感染是导致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肝肾综合征等的常见原因,是导致肝功能衰竭、肝外脏器衰竭,甚至死亡的常见原因,病死率极高。本研究通...
李莹
关键词:肝硬化脏器衰竭病死率预后评估
不同剂量纳洛酮联合地佐辛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
目的:  1.探讨不同剂量的纳洛酮与地佐辛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患者苏醒时间、喉罩拔除时间及拔除喉罩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研究不同剂量的纳洛酮与地佐辛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3.研究不同剂量的纳洛酮与地佐辛...
李莹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镇痛纳洛酮地佐辛
不同严重程度及时间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hemic stroke,AIS)患者,其发病至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李莹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
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分析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诱因将患者分为感染组(59例)和非感染组(127例)。观察两组血氨、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酐(Cr)、病死率。结果感染组血氨(113.7±63.0)μmol/L,ALT(206.3±86.4)U/L,TBIL(113.7±62.9)mmol/L,WBC(11.0±7.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6%±6.6%,Cr(118.2±91.4)μmol/L,Child-Pugh分级(13±1)分,病死率为40.6%。非感染组血氨(80.9±40.7)μmol/L,ALT(114.2±20.9)U/L,TBIL(80.9±40.7)mmol/L,WBC(6.6±4.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1.4%±6.9%,Cr(72.9±34.3)μmol/L,Child-Pugh分级(10±1)分,病死率为28.3%,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损害重,血氨、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病死率高。
刘华韩涛李莹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细菌感染
急性肝衰竭并发脑水肿研究现状被引量:3
2010年
急性肝衰竭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是其常见的致命并发症。高血氨、谷氨酰胺积聚、线粒体功能改变、氧化应激反应、血脑屏障变化及炎性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参与其形成过程。笔者围绕急性肝衰竭并发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处理进行综述,讨论了ICU监护、低温疗法、人工肝支持系统及细胞移植在其临床救治中的作用。
韩涛李莹
关键词:脑水肿颅内高压
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易感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肝硬化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5倍,对细菌感染易感性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特点即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细菌异位、致病菌比例增加、有益菌比例降低,肠道功能障碍即肠道运动转运功能障碍、肠道渗透性增加,基因易感性,和免疫功能紊乱等.
李莹韩涛
关键词:肝硬化免疫紊乱
HBV cccDN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初步应用
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HBV cccDN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二、乙肝病毒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不同阶段复制特点。 一、HBV cccDN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特异性、敏感性高的乙型...
李莹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变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实时荧光定量PCR
文献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关系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与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ACLF患者和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的血清及临床资料,并对其中10例ACLF患者进行随访,每周收集血清1次。依据MELD评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采用巢氏PCR方法扩增HBVDNA,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序列比对采用BioEdit(7.0.9.0)生物分析软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含量。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t’检验。结果44例ACLF患者基因型均为C型,28例CHB患者中仅两例基因型为B型,其余均为C型。ACLF组患者A1762T、G1764A、T1753V、G1896A、G1899A变异频率分别为88.6%(39/44)、93.2%(41/44)、61.4%(27/44)、63.60/0(28/44)和29.5%(13/44),CHB组分别为64.3%(18/28)、67.9%(19/28)、14.3%(4/28)、21.40/0(6/28)和3.6%(1/28),两组比较,疋。值分别为6.152、7.901、15.468、12.331和7.370,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LF组内MELD评分〈20、20~25、〉2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HB组前C区、BCP区均未发生变异的频率为17.9%(5/28),ACLF组为2.3%(1/44),CHB组前C区、BCP区均未发生变异的频率高于ACLF组,x2=5.440,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LF组前C区、BCP区同时发生变异的频率为79.6%(35/44),CHB组为39.3%(11/28),两组比较,x2=12.0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B组仅BCP区有变异的发生频率为42.9%(12/28),ACLF组为20.5%(9/44),x2=4.157,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单独的前C区变异。10例ACLF患者均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联合变异位点。G1896A、T1753C、A1846T变异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可能与ACLF的发生相关�
马晓艳韩涛裴彦祯赵振刚高英堂李莹景丽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肝炎乙型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转移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中通过质谱分析进一步解析了PKCξ的相互作用蛋白组以及它们趋化作用中的作用。通过液质联用作为分析工具,得到233种蛋白与PKCξ存在相互作用,对其中新发现的PKCξ相互作用蛋白C1QBP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CI...
陈瑞冰肖明明李莹高华君
关键词:肿瘤转移分子机制蛋白质组学质谱分析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