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湘竑

作品数:42 被引量:169H指数: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细胞
  • 13篇肝癌
  • 12篇肝细胞
  • 9篇肝移植
  • 6篇蛋白
  • 6篇切除
  • 6篇肿瘤
  • 6篇细胞癌
  • 6篇肝细胞癌
  • 5篇再灌注
  • 5篇再灌注损伤
  • 5篇术后
  • 5篇缺血
  • 5篇缺血再灌注
  • 5篇缺血再灌注损...
  • 5篇肝脏
  • 4篇原位
  • 4篇脾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介导

机构

  • 2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5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山大学
  • 2篇贵州省人民医...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深圳市第二人...
  • 2篇耶鲁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新乡市中心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2篇李湘竑
  • 17篇杨定华
  • 13篇汪谦
  • 11篇周杰
  • 9篇钟克波
  • 8篇刘延
  • 6篇黄毓
  • 6篇陈俊任
  • 5篇林艺雄
  • 5篇毕民平
  • 5篇李光辉
  • 4篇孙凯
  • 4篇崔忠林
  • 4篇刘萧
  • 4篇林建华
  • 3篇张国伟
  • 3篇谭永法
  • 3篇梁力建
  • 3篇黄洁夫
  • 3篇何华

传媒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肝胆外科杂志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消化外科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器官移植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2011年广...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8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0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离体体外肝手术不同术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观察3种半离体体外肝手术方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单纯离断肝下下腔静脉手术组(B组)、单纯离断肝上下腔静脉手术组(C组)和联合离断肝上、肝下下腔静脉手术组(D组),每组各10只,手术后4、24h分组收集血清和肝组织,分别进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监测、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ALT随各组手术复杂程度和再灌注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病理切片见各手术组肝脏炎症反应随手术复杂程度和再灌注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加重;B组术后4和24h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α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术后24h原癌基因B淋巴瘤xL(bclxL)的表达最强;C、D组肝组织术后4hPPARα和bclxL的表达增加,术后24hPPARα的表达明显强于4h组,而bclxL的表达较4h明显下降。结论PPARα和bclxL参与体外肝手术后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两者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肝细胞受损的程度。B组手术方式简单、对肝脏的损伤较小;C、D两组手术复杂,对肝组织的再灌注损伤较重。
汪谦李湘竑侯景辉陈俊任
关键词:肝脏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谷丙转氨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成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11年12月施行的253例次原位肝移植(其中2例次为二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35例次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53例次原位肝移植,其中35例次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3.8%,其中胆道狭窄21例(60%),包括胆管吻合口狭窄13例(6例合并有胆道结石/胆泥),非吻合口胆管狭窄8例;胆漏12例(34.2%),其中4例合并有吻合口狭窄;胆道出血2例(5.7%)。35例次患者中行ERCP处理17例次(48.6%),治愈及好转26例次(74.3%),1例次行二次肝移植,死亡2例次。结论胆道并发症首先应考虑非手术治疗(包括ERCP),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再次手术胆道探查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对于严重胆道损伤导致移植物功能丢失,二次肝移植是唯一的选择。
李湘竑罗振超林建华崔忠林周杰
关键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
脂质体介导核因子κB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炎症因子mRNA表达和肝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伴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关,然而促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因子等基因的活化和表达均受到核因子κB调控。观察脂质体介导核因子κB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D大鼠肝部核因子κB活性及受其调控炎症基因mRNA表达和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2/2006-03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3个半月龄,体质量300~400g。引物和寡聚脱氧核苷酸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和全硫代修饰。②实验分组及过程:实验分为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开腹翻动胰腺,未诱导重症急性胰腺炎。其余大鼠以牛磺胆酸钠诱导SD大鼠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各组分别于建模后1h静脉注射裸寡聚脱氧核苷酸、脂质体/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脂质体/错配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和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注射4h后应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核因子κB的活性;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肝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mRNA表达;检测血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结果:①脂质体/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血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低于生理盐水组、脂质体/错配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和裸寡聚脱氧核苷酸组(P<0.05);天门冬氨酸转氨酶高于假手术组。②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结果显示脂质体/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核因子κB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与假手术组比较活性依然较高(P<0.05)。③核因子κB特异性探针与核因子κB结合后,核因子κB与核蛋白DNA的结合活性显著被抑制,与非特异性SP1探针与核因子κB结合比较差异有显�
钟荣德周杰廖柳清符方勇李湘竑
关键词:脂质体
PPARα和Bcl-XL在体外肝术后肝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体外肝手术后肝组织中PPARα和bcl-X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体外肝手术组和对照组(n=10),术后4小时和24小时收集肝脏组织标本,分别进行病理切片、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以了解肝组织的再...
汪谦李湘竑陈俊任陈伟锋
文献传递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26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26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linc00261在74例肝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其表达量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qRT-PCR检测linc00261在5株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在肝癌细胞株MHCC-LM3和SNU-449中采用siRNA(si-linc00261-1,si-linc00261-2,si-NC和空白对照组)和Lipofectamine3000进行转染敲低linc00261,活细胞计数(CCK8)、Transwell实验分别研究linc00261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HCC组织中linc00261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前血清AFP(P=0.032)、肿瘤大小(P=0.007)、有无微血管癌栓(P=0.01)、TNM分期(P=0.02)显著相关;HCC组织中linc00261的低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其术后无瘤生存期明显缩短(P<0.05),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下调linc00261的表达可促进肝癌细胞株MHCC-LM3(P<0.01)和SNU-449(P<0.001)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Linc00261有望成为肝癌切除术后的一种新的预后指标。
陈占军相乐阳黄毓方英豪李湘竑杨定华
关键词:肝细胞癌增殖迁移
SENP-1和HIF-1α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SENP-1和HIF-1α在肝细胞肝癌组织,癌边缘组织及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癌发展的关系和在肝癌新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肝癌组织,癌边缘组织,非癌组织中SENP-1和HIF-1α的表达,用CD34多克隆抗体标记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三者表达的相关性及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与癌边缘组织SENP-1、HIF-1αmRNA表达显著高于非癌组织,SENP-1和HIF-1α在癌边缘组织及癌组织细胞的胞浆内有明显表达,癌边缘组织的表达强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癌组织(P<0.05),且表达阳性率随肝癌组织分化程度降低而增高,而在非癌组织的实质细胞中则不表达;在癌边缘组织及癌组织中SENP-1与HIF-1α蛋白表达正相关(r=0.761,P=0.000;r=0.346,P=0.008),HIF-1α蛋白表达与MVD负相关(r=-0.684,P=0.000;r=-0.808,P=0.000)。【结论】SENP-1和HIF-1α的表达可能是肝癌细胞适应缺氧微环境的重要调节机制,与肝癌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刘延李湘竑杨定华刘萧钟克波毕民平李光辉廖晓明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微血管密度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处理:附258例报告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2011年12月施行的258例成人尸体原位肝移植(DDLT)的临床资料,对56例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58例原位肝移植,发生胆道并发症56例,发生率为22.13%,其中胆道狭窄32例(57.14%%),胆漏24例(42.86%);其中36例(64.29%)为单纯类型,20例(35.71%)为复合类型,包括胆漏或胆道梗阻合并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泥形成及胆道出血等。56例行ERCP、PTC等内镜、介入处理31例(55.36%),治愈及好转23例次(74.19%),3例经上述方法处理后效果不佳,后均死于MODS。结论手术方式的掌握、胆管吻合方式的掌握和成熟可明显降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胆道并发症首选非手术治疗(包括ERCP),其次为手术胆道探查,而再次肝移植对肝移植物无功能患者则成为最有效的救命手段;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治关键在于预防。
罗振超陈立言陈剑尉李湘竑周杰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内镜介入
提高大鼠原位肝移植成功率的技术细节及围手术期处理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提高大鼠原位肝移植(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ROLT)成功率的相关技术细节及围手术期处理的正确方法。方法以Kamada建立的"双袖套"法为基础,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改进麻醉、肝上下腔静脉吻合、供肝灌洗、供肝冷保存、术后补液、动物饲养等方法。结果完成ROLT达270余例,建模的学习曲线非常陡峭,分作探索期、突破期、成熟期,手术成功率分别为0%、71.1%、94.5%,后期达到90%以上的成功率。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是大鼠原位肝移植建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和难点。结论通过对显微外科技术细节的精益求精的训练及细致的围手术期处理,才能提高ROLT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时间。
钟克波杨定华李湘竑林梁何华梁建坤刘潇梁博李嘉璐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无肝期
索拉菲尼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例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确诊复发后即口服索拉菲尼400 mg,每日两次治疗(A组);8例未接受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B组);同期接受相同剂量的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癌患者25例(C组)。比较3组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索拉菲尼的毒副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分别为5~22个月(中位数10个月)、1~8个月(中位数4个月)和2~21个月(中位数4个月),三组之间整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M法,以log-rank检验,P=0.045)。两组肝移植患者没有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但服用索拉菲尼组有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服用索拉菲尼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拉菲尼能明显延长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生存期,并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
李湘竑钟克波刘延杨定华周杰
关键词:索拉菲尼肝移植肿瘤复发
PPARα和Bcl-X_L在体外肝手术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体外肝手术后肝组织PPARα和Bcl-XL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体外肝手术后4h、24h处理组,按所定时间点收集肝组织标本,行病理切片及PPARα、Bcl-XL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病理切片可见体外肝手术后4h汇管区间质内有少数炎性细胞浸润,术后24h炎症反应剧烈;术后4h肝细胞中PPARα和Bcl-XL的表达即增加,且24h组PPARα表达显著高于4h组,而Bcl-XL的表达则较4h明显下降。结论Bcl-XL主要在术后早期表达,通过抗凋亡机制保护肝组织细胞,而PPARα表达在相对晚期,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发挥其保护效应,两者分时相协作参与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汪谦李湘竑陈俊任
关键词:肝切除术PPARΑBCL-XL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