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洪胜

作品数:43 被引量:182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中西医结合科研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腺癌
  • 25篇乳腺
  • 25篇乳腺癌
  • 15篇细胞
  • 14篇化疗
  • 11篇免疫
  • 9篇肿瘤
  • 9篇免疫功能
  • 7篇乳腺癌患者
  • 7篇晚期
  • 7篇细胞肺癌
  • 7篇小细胞
  • 7篇小细胞肺癌
  • 7篇非小细胞
  • 7篇非小细胞肺癌
  • 7篇肺癌
  • 6篇蛋白
  • 6篇新辅助化疗
  • 6篇扶正
  • 6篇辅助化疗

机构

  • 23篇广州医学院附...
  • 12篇广州医科大学
  • 5篇广州医学院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惠州市第三人...
  • 1篇广东省梅州市...
  • 1篇广州医学院临...

作者

  • 43篇李洪胜
  • 17篇王远东
  • 16篇何伟星
  • 10篇杨波
  • 8篇苏旭春
  • 6篇钱朋飞
  • 6篇卢敏莹
  • 5篇方驰华
  • 5篇祁岩超
  • 5篇邵中夫
  • 5篇敖翔
  • 5篇周婕
  • 4篇周明
  • 4篇赵健
  • 4篇梁红玲
  • 4篇韩国栋
  • 3篇陈贵全
  • 3篇王波
  • 3篇刘健雄
  • 3篇赵健

传媒

  • 3篇中国医师杂志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中药材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江西中医药
  • 1篇新医学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P、吉非替尼联合恩度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DP方案(多西紫杉醇+顺铂)方案、吉非替尼联合恩度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NSCLC患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44),观察组给予吉非替尼联合恩度治疗,对照组给予DP方案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表达,并随访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期。结果观察组无病生存期为21(16.66~25.34)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5(12.98~17.0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Ⅰ~Ⅱ度和Ⅲ~Ⅳ度皮疹发生率为53.13%和15.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Ⅰ~Ⅱ度和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13%和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β-微管蛋白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期分别为19(15.97~22.03)个月和25(21.60~28.4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RCC1低表达无病生存期为14(12.89~15.11)个月,明显低于ERCC1高表达患者的25(20.92~29.0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联合恩度辅助治疗NSCLC的疗效好,ERCC1表达对吉非替尼联合恩度术后辅助治疗NSCLC有指导意义。
敖翔周天骏姜明韩国栋何伟星李洪胜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恩度ERCC1
高通量基因检测系统MammaPrint与乳腺癌预后预测被引量:1
2012年
化疗是乳腺癌患者术后最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由于传统的临床病理指标不能准确预测患者复发风险,因此不能准确筛选出哪些患者需要化疗、哪些患者不需要化疗。高通量基因检测系统MammaPrint已被证实可较准确预测相当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因而可用于指导个体化治疗。本文就MammaPrint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王波李洪胜
关键词:基因表达谱预后预测乳腺癌
男性乳腺癌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腺癌患者12例,诊断年龄为54-74岁,平均(61.5±6.39)岁,其中10例进行了单纯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1例在诊断时已经出现远处转移,进行姑息性手术。根据临床分期,4例为Ⅱ期,7例为Ⅲ期,1例为Ⅳ期。所有患者均无癌症家族史或男性乳腺癌高危因素。结论 男性乳腺癌表现为散发性,且发病率很低。个体化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辅助化、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有助于提高总生存率。男性单侧乳腺肿物应高度怀疑为乳腺癌,及早就医,以获得最恰当的治疗。
周婕何伟星韩国栋陈贵全李洪胜
关键词:乳腺癌
原发胸部Askin瘤1例被引量:4
2010年
Askin瘤是起源于肺和胸部软组织的小厕细胞恶性肿瘤,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目前对于Askin瘤的治疗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临床多采用手术加放化疗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20%~30%。本院于2009年12月收治1例Askin瘤,并结合文献,探讨Askin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
钱朋飞李洪胜何伟星王波
关键词:ASKIN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治疗预后
3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手术方法探讨
2006年
刘健雄王远东邵中夫赵健李洪胜周明陈永东赵光日何伟星
关键词: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腋淋巴结
Cullin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Cullin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13例正常乳腺组织、20例良性乳腺肿瘤、68例乳腺癌和32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标本中Cullin7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乳腺组织组、良性乳腺肿瘤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及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中Cullin7蛋白强阳性表达率分别是0、30.0%、55.9%、78.1%。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Cullin7蛋白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Cullin7蛋白表达与是否绝经、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之间无相关(P〉0.05),但与组织分化程度、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之间有明显相关(P〈0.05)。Cullin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与雌激素受体(ER)呈负相关(P〈0.05),但与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无相关(P〉0.05)。结论Cullin7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李洪胜陈铭生敖翔袁南贵胡欣朋谭小军
关键词:乳腺癌
14例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分析手术治疗14例巨大纵隔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中完整切除9例,部分切除5例。1例术后出现急性肺水肿,2例术后出现呼吸衰竭,均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半年至8年,良性肿瘤术后疗效好,恶性者术后主要死于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选择合适的麻醉和手术方式治疗巨大纵隔肿瘤效果肯定,术中可选择分块或整块切除,防止避免大出血和复张性肺水肿。恶性者术后辅助化疗和(或)放疗以减少复发。
刘健雄王远东邵中夫陈贵全赵健李洪胜周明陈永东赵光日
关键词:纵隔肿瘤外科治疗疗效
乙酰化α-微管蛋白感受细胞外基质变化调控乳腺癌侵袭转移
2017年
目的揭示乙酰化α-微管蛋白作为压力感受器感受细胞外基质变化对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在乳腺癌临床标本和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细胞株中检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与侵袭转移的关系。通过化学方法干预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检测在不同基质硬度条件下,细胞形态、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乙酰化α-微管蛋白在基底型乳腺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最高,而在Luminal B型的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株中表达最低。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量与乳腺癌是否发生转移呈正相关。在软基质培养条件下,细胞的极化程度下降,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形态;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越低,极性程度越差,伴随侵袭转移能力越弱。结论乙酰化α-微管蛋白作为压力感受器,感受肿瘤发生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硬化,促进乳腺癌侵袭转移。
邱霓何玉芳李洪胜
关键词:肿瘤侵润
Cep70通过调控乙酰化α微管蛋白稳定性参与乳腺癌紫杉醇耐药
2017年
目的探讨Cep70通过调控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稳定性,参与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的机制。方法(1)采用紫杉醇大剂量冲击方法处理MCF-7,历时6个月,经历了6个加药筛选阶段,直到细胞能在3.5μmoL/L紫杉醇中正常增殖,诱导出紫杉醇耐药细胞株MCF-7/pac。(2)用四唑氮化合物(MTS)法检测不同紫杉醇药物浓度下对MCF-7及MCF-7/pac的IC50值。(3)通过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CF-7及MCF-7/pac的乙酰化α微管蛋白和Cep70表达水平。(4)化学干预乙酰化(3L微管蛋白,检测MCF-7和MCF-7/pac各组细胞中乙酰化α微管蛋白和Cep70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1)紫杉醇对MCF-7及MCF-7/pac的IC50分别是22.47μmol/L和31.38μmol/L。(2)免疫荧光、Westernblot结果显示乙酰化d微管蛋白在耐药细胞MCF-7/pac中表达明显降低。(3)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ep70的表达与乙酰化理微管蛋白一致。(4)给予紫杉醇孵育24h,乙酰化的α微管蛋白和Cep70在MCF-7和MCF-7/pac细胞中均表达增加,但MCF-7细胞增加的幅度更大。相反,给予nocodazolazole孵育24h后,乙酰化的α微管蛋白和Cep70在MCF-7和MCF-7/pac细胞中均表达明显下调,但在MCF-7/pac细胞中下调的幅度更明显。(5)给予紫杉醇干预后,与同组的MCF-7细胞相比,MCF-7/pac细胞处于G2期的比例也较低。另外,给予nocodazole干预后,与同组的MCF-7细胞相比,MCF-7/pac细胞处于G2期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Cep70下调乙酰化α微管蛋白,降低微管稳定性,可能是导致紫杉醇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
何玉芳邱霓李洪胜
关键词:中心体微管蛋白紫杉烷类抗药性
不能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应用集束电极射频 (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或术中直视下RFA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 ,随访观察治疗近期效果、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86例患者共 92个肿瘤病灶用RFA治疗 ,术后并发气胸 16例 ,随访5~ 36个月。治疗后 1个月 41 86 %的KPS评分改善。 16例出现局部复发 ,其中 9例患者再次RFA。中位生存时间为 14个月 ,1年生存率为 78 15 %,2年生存率为 46 88%。结论 :RFA治疗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创伤小 ,可重复治疗 ,安全可靠 ,局部治疗效果较好。
王远东赵健林本理刘健雄邵中夫陈贵全李洪胜
关键词:不能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