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虎
- 作品数:12 被引量:95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3种种衣剂对玉米种子保护作用及产量影响被引量:9
- 2008年
- 采用室内沙培、温室盆栽和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种种衣剂对山农饲玉7号幼苗的安全性、病害防治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戊唑醇5.4%种衣剂(药种比为1∶100)对山农饲玉7号幼苗期株高、初生根长和分蘖较其他2个种衣剂有显著促进作用。吡虫啉·戊唑醇5.4%种衣剂(药种比为1∶50、1∶100)对粗缩病和纹枯病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3.5%、87.1%、80.0%、71.7%。测产结果进一步证明,吡虫啉·戊唑醇5.4%种衣剂处理平均产量达6891.9kg,增产率达11.5%,显著高于其他2个种衣剂处理。
- 房锋纪春涛聂乐兴吴淑华王燕李俊虎姜兴印
- 关键词:种衣剂
- 480g/L灭草松水剂防除夏大豆田杂草田间药效与安全性评价被引量:3
- 2011年
- 田间实验结果表明,夏大豆田大豆苗后1~3复叶期使用480g/L灭草松水剂150~200mL/667m2,对夏大豆田一年生阔叶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并且有较长的持效期,对夏大豆生长安全。
- 于春雷庞效花李俊虎
- 关键词:灭草松夏大豆防除效果
- 戊唑醇不同处理方式对夏玉米褐斑病空间分布及产量影响被引量:8
- 2010年
-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戊唑醇拌种(有效成分1g/kg种子)和5~9叶期喷雾(193.5ga.i./hm2)等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褐斑病发生的空间分布影响、防效和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戊唑醇在玉米5~9叶期喷雾处理能有效抑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发病叶片均控制在第5展开叶内,控制效果显著好于拌种处理,尤其是8叶期喷雾处理防效达94.2%,处理小区玉米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达33.2%,可见8叶期为防治玉米褐斑病的最佳用药时期。
- 李俊虎姜兴印王燕戈大庆聂乐兴吴淑华
- 关键词:戊唑醇玉米褐斑病施药方式
- 噻唑膦对黄瓜幼苗根系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噻唑膦对黄瓜根系生长发育、根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45、60 kg/hm2)的噻唑膦处理,使根长、根鲜重都明显小于对照,而低剂量(15、22.5、30 kg/hm2)影响不显著。对于根活力,低剂量处理(15、22.5、30kg/hm2)高于对照,而高剂量处理(45、60 kg/hm2)低于对照水平。对于SOD和POD两种酶,3个低剂量(15、22.5、30 kg/hm2)施药,其酶活与对照相当;而2个高剂量(45、60 kg/hm2)处理的酶活,都显著高于对照。噻唑膦各处理CAT的活性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
- 纪春涛姜兴印房锋王燕戈大庆李俊虎
- 关键词:根系保护酶活性根系活力生长发育
- 螺虫乙酯对B型烟粉虱毒力及部分生物学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1年
- 为系统评价新药剂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对B型烟粉虱(Bem isia tabacibiotype B)的生物活性及生物学参数的影响,采用浸渍法测定了螺虫乙酯及对照药剂吡虫啉对B型烟粉虱各个虫态的室内毒力、成虫寿命、产卵量及所产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螺虫乙酯对2龄若虫毒力最高,LC50为4.07mg/L,为吡虫啉的2.73倍,对卵及成虫毒力较低,且显著低于吡虫啉;12.5 mg/L螺虫乙酯处理后,成虫寿命为17.3天,较空白对照显著缩短,吡虫啉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12.5mg/L螺虫乙酯处理后平均产卵量为5.0粒,所产卵的平均孵化率为3.23%,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和吡虫啉处理,吡虫啉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100 mg/L螺虫乙酯处理24 h后对烟粉虱成虫驱避率为52%,驱避效果较差。
- 戈大庆姜兴印王燕李俊虎段强
- 关键词:螺虫乙酯B型烟粉虱毒力生物学参数驱避作用
- 温度及杀菌剂对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采用休眠孢子囊萌发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率及13种杀菌剂对其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温度为25℃~38℃,适宜萌发温度为25℃~35℃。代森锰锌对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其毒力(EC50)为100.00~112.17 mg/L,其次为恶霉灵和霜脲氰;戊唑醇、甲霜灵、腐霉利、丙环唑、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对休眠孢子囊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三唑酮、福美双、霜霉威和烯酰吗啉对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 吴淑华刘红姜兴印聂乐兴李俊虎王燕
- 关键词:玉米褐斑病温度杀菌剂
- 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产玉米生理效应及产量影响被引量:27
- 2010年
-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选取了胺鲜酯、吲哚丁酸、萘乙酸、乙烯利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用及其配合使用,研究了其对高产玉米的调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胺鲜酯7~8叶期喷施有效成分4.5 g.hm-2以及与吲哚丁酸和萘乙酸(质量比1:1,用量为4.5 g.hm-2,于4~5叶期叶面喷施)混用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茎秆粗度,起到一定的抗倒伏作用,并且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的根系活力、穗位叶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增产作用显著,优于其它处理;吲哚丁酸和萘乙酸于4~5叶期叶面喷施,提高了植株大口期、吐丝期的根系活力,分别比对照增加16.5%和6.7%,在植株灌浆期和腊熟期则低于对照;乙烯利处理降低了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增加了茎秆粗度,起到了抗倒伏作用,但籽粒产量低于对照处理。
- 聂乐兴姜兴印吴淑华李俊虎王燕戈大庆
- 关键词:玉米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生理效应
- 两种杀菌剂对玉米褐斑病控制作用及病害危害机理初探
- 玉米褐斑病是农业生产中一种常见玉米病害,由玉米蜀黍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 Miyabe/)侵染而引起。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该病害正逐年加重。目前,国内外对玉米褐...
- 李俊虎
- 关键词:玉米褐斑病戊唑醇代森锰锌田间控制
- 文献传递
- 胺鲜酯对高产玉米的调控作用研究被引量:22
- 2010年
-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在高产玉米新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处理对植株的生理调控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胺鲜酯各时期处理显著增加了茎秆粗度,提高了植株根系活力、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在植株开花期至灌浆期提高幅度最大。7~8叶期喷雾处理调控作用最佳,可减少雌穗秃尖长度,增加行粒数,对子粒产量的增产幅度达13.0%,增产作用显著。
- 聂乐兴姜兴印吴淑华王燕李俊虎戈大庆张吉旺刘鹏
- 关键词:玉米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理调控增产作用
- 高产夏玉米褐斑病产量损失模型及损失机理被引量:7
- 2011年
- 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定点标记不同褐斑病病级植株的方法,形成玉米褐斑病不同发病程度的21个小组,利用DP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玉米单穗质量和百粒重的损失估计模型.结果表明:玉米百粒重损失模型为Y=-4.012+0.377X1-0.228X2+0.694X3-0.144X4,穗粒质量损失模型为Y=-4.536+0.173X1+0.188X2+0.248X3-0.034X4(Y为损失率,X1为开花期病情指数,X2为授粉期病情指数,X3为灌浆期病情指数,X4为蜡熟期病情指数).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褐斑病病情指数与单穗质量和百粒重损失之间的实测关系与模型模拟结果相符;褐斑病直接影响玉米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病级越高,净光合速率及两种酶的活性越低.
- 吴淑华姜兴印聂乐兴李俊虎张吉旺刘鹏
- 关键词:玉米褐斑病模型构建光合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