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云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鄱阳湖
  • 2篇最大持续产量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定置张网
  • 1篇银鱼
  • 1篇鱼产力
  • 1篇鱼类
  • 1篇三角帆
  • 1篇三角帆蚌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研究
  • 1篇生物量
  • 1篇生物学
  • 1篇太湖
  • 1篇太湖短吻银鱼
  • 1篇团头鲂
  • 1篇染色体组
  • 1篇染色体组型
  • 1篇褶纹冠蚌
  • 1篇物量

机构

  • 7篇江西省水产科...
  • 1篇江西教育学院

作者

  • 7篇李云
  • 6篇李长春
  • 4篇彭赐莲
  • 3篇谢钦铭
  • 1篇熊国根

传媒

  • 6篇江西科学
  • 1篇水利渔业

年份

  • 1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2
  • 1篇1991
  • 3篇199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太湖短吻银鱼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1990年
本文研究了鄱阳湖和滇池产的太湖短吻银鱼的染色体组型,其结果为:2N=56,并论述了其三个组型特征,未发现其他异型染色体.
李长春李云彭赐莲
关键词:太湖染色体组型
江口水库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yih)生物学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1992年
研究了江口水库团头鲂生物学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结果是:它的最大持续产量(MSY)可达70.19t,即比1989年实际产量增加2倍。提出了通过人工放养与自然增殖保护,不仅可以持续高产,而且是增加优质鱼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好办法。
李长春李云彭赐莲彭志勇袁鹏伟
关键词:团头鲂生物学
鄱阳湖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资源最大持续产量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应用“剩余产量模式”研究了鄱阳湖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资源,采用PC-1500型微机计算,结果表明,其最大持续产量(MSY)为6516t,比历史上最高产的1980年还高出17.7%,增产潜力大,其相应努力量为2000艘标准渔船.本文还报道了鄱阳湖46种蚌的名录,并简述了其开发利用的初步意见.
李长春李云彭赐莲
关键词:鄱阳湖三角帆蚌褶纹冠蚌MSY
鄱阳湖虾类资源最大持续产量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被引量:14
1990年
应用《剩余产量模式》研究了鄱阳湖虾类资源,运用PC-1500型微机计算结果所得最大持续产量(MSY)为4443.2t,即比历史上最高产的1954年还高出11.47%,增产潜力大,其相应努力量为800艘标准化渔船.同时,首次报道了鄱阳湖有8种虾.
李长春李云谢钦铭彭赐莲
关键词:鄱阳湖虾类资源
鄱阳湖轮虫种类组成与现存量季节变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7
1997年
根据Koste(1978)提出的轮虫分类系统对鄱阳湖1987~1989年6个采样站的轮虫调查资料进行了分类,并报道了其现存量的调查结果。笔者共观察到轮虫85种,隶属子33个属,20个科。鄱阳湖轮虫新记录28种。鄱阳湖轮虫的数量变动曲线与生物量变动曲线都呈现夏、秋季两个高峰,冬、春季为低贬期。本文还简单地讨论了一些生态因子对轮虫的影响。
谢钦铭李云李长春
关键词:轮虫生物量
鄱阳湖底栖动物生态研究及其底层鱼产力的估算被引量:21
1995年
研究了鄱阳湖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生态特点并估算了底层鱼类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鄱阳湖底栖动物种类丰富(计95种),平均总生物量为246.426g/m2,平均栖息密度为721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极不均匀,呈E-P核心分布,局部区域的水动力特点、水生植被类型、不同沉积物类型都影响底栖动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以底牺动物为饵料的底层鱼类的生产潜力为年均产51.225kg/hm2。
谢钦铭李云熊国根
关键词:鄱阳湖底栖动物生态鱼类
新式梯导型定置张网的研究
1990年
新式梯导型定置张网由梯导式、倒须口大网袋和翼网三部分组成.经与旧式簸箕型张网的对比试验,表明该网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省劳力、省成本,作业范围广和捕捞效果好等优点.本文报告了该网具的结构、装配及作业方法.
李云李长春彭赐连
关键词:定置张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