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云

作品数:64 被引量:405H指数:12
供职机构: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5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9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小麦
  • 11篇土壤
  • 7篇茶树
  • 6篇冬小麦
  • 4篇有机碳
  • 4篇育种
  • 4篇栽培
  • 4篇适应性
  • 4篇
  • 3篇蛋白质
  • 3篇选育
  • 3篇玉米
  • 3篇植物
  • 3篇土壤动物
  • 3篇群落
  • 3篇人工林
  • 3篇作物
  • 3篇细胞
  • 3篇旱地
  • 3篇茶树新品种

机构

  • 31篇汉中市农业科...
  • 18篇四川农业大学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杨凌职业技术...
  • 1篇四川省都江堰...
  • 1篇汉中植物研究...
  • 1篇陕西省镇巴县...
  • 1篇北京杂交小麦...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作者

  • 64篇李云
  • 18篇张先平
  • 16篇梁秋霞
  • 14篇尹素芬
  • 12篇张世熔
  • 11篇李秀峰
  • 10篇徐小逊
  • 10篇李婷
  • 10篇贾永霞
  • 9篇李小安
  • 8篇王晓娥
  • 6篇张增川
  • 6篇蒲玉琳
  • 5篇席彦军
  • 5篇李维平
  • 4篇杨利群
  • 4篇黄斌
  • 3篇李瑞奇
  • 3篇肖玖金
  • 3篇李佼

传媒

  • 8篇陕西农业科学
  • 5篇安徽农学通报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茶业通报
  • 2篇生命科学研究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茶叶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2年
阐述了土壤质量及土壤质量评价的内涵,并从土壤质量评价的3个过程,即评价指标的筛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分别进行了分析。目前土壤质量评价工作中指标体系最小数据集筛选方法、评价指标转化的数学模型、定量化评价方法是当前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热点。
吴玉红李云郝兴顺王艳龙张宏民
关键词:土壤质量土壤质量评价
小麦新品种汉麦7号的选育及综合表现分析
2020年
运用生态选育与系统选育相结合的方法,以汉麦6号为亲本,选育出的汉麦7号表现丰产稳产、抗病抗淋、生育期短、品质好等诸多优点,适合陕南大田生产需求。2016、2017年参加陕南小麦品种区试平均增产5.17%,生产试验平均增产8.73%。2019年7月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现已成为陕南小麦生产上的主推品种。
张先平梁秋霞李云尹素芬舒娜李小安杨利群
关键词:选育
不同坡位柳杉人工林夏季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为研究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在四川盆周西缘山地3个不同坡位(海拔分别为1088m,987m和830m)的柳杉人工林设置样地(分别为样地I,样地Ⅱ和样地Ⅲ)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46×10^4只·m^-2,隶属于5门13纲94类,其中,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分别为6.53×10^4只·m^-2和66类,以样地I最低,分别为1.35×10^4只·m^-2和38类,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呈现出随坡位高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从垂直分布来看,各土层土壤动物密度均随着坡位的上升而减少,各样地有大于43%的土壤动物个体分布在0~5cm土层(凋落物层除外),有大于72%的土壤动物类群分布在凋落物层;除Simpson优势度指数(C)外,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同时,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群落Sorenson相似性系数较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波动更大,表明坡位对柳杉人工林下土壤动物群落各类群的相对数量影响较类群数的影响大。
肖玖金林宏贵周鑫尤花李云张健
关键词:土壤生物学柳杉人工林坡位土壤动物
小麦剪雄新技术与常规去雄方法比较
2017年
小麦常规人工去雄费时费工,我们采用了剪雄法,经对最佳剪雄时间及剪雄成功率的观察讨论,剪雄法可在顶部小穗刚抽出至穗长抽出近1/3这个时段进行,成功率达77.5%90%,以节约足够的人工及时间,为大量的小麦测配杂交工作奠定基础。
张先平刘江峰李云梁秋霞尹素芬李航兵
秦巴山地玉米套种条件下大豆品种丰产及稳产性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为选择适宜秦巴山地玉米-大豆套种条件下的高产稳产大豆品种,提高秦巴山区粮油作物的产量及效益。开展了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高产大豆品种的产量稳定性与适应性分析。利用变异系数(CV)、显著性差异、回归系数、高稳系数(HSCi)等方法综合分析了9个大豆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黑大豆、贡秋豆5号为丰产性、稳产性较好的大豆品种。通过评价分析的高产稳产大豆品种黑大豆和贡秋豆5号可在秦巴山地同类生态环境玉米套种大豆条件下作为高产稳产品种加以应用。
何忠军张秀英龙德祥姚平波李勤张增川温友斌陈浩李云王一璞李戈莲任晓菊赵建新
关键词:秦巴山地套种大豆
陕西乌龙茶工艺优化试验及品质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以碑坝群体种为原料,综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以做青温度(A)、摇青时间(B)、杀青温度(C)、初烘温度(D)为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从毛茶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含量等品质指标探讨做青温度、摇青时间、杀青温度和初烘温度等工艺对陕西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因素对陕西乌龙茶毛茶感官品质的影响大小依次是C〉A〉B〉D,做青温度和杀青温度对陕西乌龙茶毛茶感官品质、水浸出物总量、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值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摇青时间和初烘温度对毛茶感官品质、氨基酸含量和酚氨比值影响均不显著(p〉0.05)。综合感官审评结果和品饮习惯,制定陕西乌龙茶的优选工艺流程为:鲜叶→晒青→摊晾→做青(温度20℃-21℃,相对湿度70%-80%,做青4次,时间分别为第1次摇青2min晾青1h、第2次摇青5min晾青2h、第3次摇青10min晾青3h、第4次摇青20min晾青9h)→杀青(温度250℃)→揉捻→初烘(温度180℃)→复烘。
李秀峰李云李佼王思梅席彦军
关键词:乌龙茶
多小穗小麦综合性状轮回选择改良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为进一步改良多小穗小麦的综合性状,利用太谷核不育材料(含显性Ms2基因),导入多小穗基因和中矮秆Rht10基因进行轮回选择育种。结果表明,轮回选择使多小穗基因与Ms2基因和Rht10基因相结合,使群体主茎小穗数达到24-27个,植株高度从100 cm降至65-70 cm,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选择出具有30个小穗的中矮秆多小穗基因型株系;获得了Ms2基因、Rht10基因、多小穗基因和早熟基因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多小穗小麦综合改良群体。
李维平张文莉田士林李云
关键词:小麦多小穗轮回选择
不同时期追施不同量氮肥对陕南地区稻茬田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陕南小麦氮肥追施最佳时间和最佳用量,为陕南地区小麦生产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汉麦6号为供试品种,分别在冬灌期、拔节期进行1次或2次追施氮肥,通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经济系数等指标,研究不同施用时间和不同纯氮施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同等纯氮施用量下,1次追肥,以拔节期追肥效果最好,其中,追施纯氮69.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8 751.90 kg/hm2,其次为追施纯氮103.50 kg/hm2时,产量为8 623.20 kg/hm2;当纯氮施用量高于69.00 kg/hm2时,拔节期1次追肥效果优于冬灌拔节2次追肥。追施纯氮34.50 kg/hm2时,2次追施的小麦产量高于拔节期1次追施。[结论]拔节期1次追施纯氮69.00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尹素芬张增川张先平王晓娥李云梁秋霞郝兴顺李小安
关键词:小麦
茶树无心土短穗扦插育苗技术被引量:6
2010年
肖飞李秀峰李云
关键词:扦插育苗技术茶树良种短穗心土无性系茶树色香味形
若尔盖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被引量:43
2017年
研究退化林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可为评价生态恢复措施提升土壤质量的效果,以及优化生态恢复模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若尔盖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若尔盖沙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模式有:灌草间作模式Ⅰ(条带状红柳间植草本植物,SGⅠ)、灌草间作模式Ⅱ(环状红柳间植草本植物,SGⅡ)、沙障+灌草模式(红柳沙障+红柳间植草本植物,SBSG)。结果表明,与沙化草地(DG)相比,3种恢复模式都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SGⅠ模式的全剖面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分别增加36.6%、139.0%、89.4%、130.9%;SGⅡ模式的分别增加2.7%、-43.9%、15.0%、49.7%;SBSG模式的分别增加82.4%、21.8%、56.2%、170.3%。表明SGⅠ与SBSG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效应相近,而且二者都远大于SGⅡ。3种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与DG的差异表现不一致,显著体现是SGⅠ模式土壤DOC分配比例的垂直变化出现分馏现象。3种生态恢复模式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大于100%,能不同程度地提升土壤质量,其效应大小为SGⅠ>SGⅡ>SBSG。易氧化有机碳可作为反映沙化草地生态修复模式土壤质量变化的优选指标,CPMI也可用于表征生态恢复措施提升沙化草地土壤质量的效果。
蒲玉琳叶春张世熔龙高飞杨丽蓉贾永霞徐小逊李云
关键词:沙化草地生态恢复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