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东鹏

作品数:3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清
  • 1篇血清MCP-...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烟雾病
  • 1篇中动脉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深静脉血栓形...
  • 1篇神经外科
  • 1篇神经外科手
  • 1篇神经外科手术
  • 1篇手术疗法

机构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 3篇李东鹏
  • 3篇杨波
  • 1篇李红伟
  • 1篇田毅
  • 1篇张文进
  • 1篇张源
  • 1篇关芳霞
  • 1篇王亚东
  • 1篇赵成斌
  • 1篇陈雨

传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程度与血清MCP-1、VEGF及损伤区CD34+细胞表达水平的关系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程度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损伤区CD34+细胞数量的相关性。方法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轻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每组20只。采用Feeney法制作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伤后3、7d进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神经功能;伤后6h、1d、3d、7d行多聚甲醛灌注取脑组织,行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1检测各组大鼠脑损伤区CD34+细胞的表达情况;伤后1h、3h、6h、9h、1d、3d、5d、7d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外周血血清MCP-1、VEGF的水平。结果与轻度损伤组比较,重度损伤组伤后3d、7dmNSS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俨〈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脑损伤区CD34+细胞表达极少.轻、重度损伤组损伤区均有CD34+细胞出现,且轻度损伤组损伤区CD34+细胞数量较多;轻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血清MCP-1、VEGF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假手术组高,且重度损伤组血清MCP-1表达水平高于轻度损伤组,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轻度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血清MCP-1表达量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血清VEGF表达量、脑损伤区CD34+细胞数量与颅脑损伤程度呈负相关,这些可作为评判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程度的观察指标。
张源张文进田毅渠瑞娜李东鹏关芳霞Zhu Huai jie胡祥杨波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单核细胞趋化因子CD34+细胞
术前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DVT的预测效能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观察术前血常规、血凝指标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测中的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26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186例和非DVT组740例。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筛选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可能危险因素,然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神经外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法计算各危险因素预测神经外科患者手术后发生DVT的截断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相比,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OR=1.662,95%CI为1.339~2.063,P<0.01)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535,95%CI为1.094~2.155,P=0.01)是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计数值预测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截断值为5.95×109/L,相应的预测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82.7%;D二聚体水平预测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截断值为0.546 mg/L,相应的预测敏感度为71.9%,特异性为82.7%。结论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与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用于预测神经外科术后DVT的发生,效能较好。
赵银凯杨波冯淼淼李东鹏赵成斌王亚东陈雨索国瑞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疗法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
49例儿童烟雾病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烟雾病(MM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特征病变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以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内膜缓慢进行性增厚,管腔逐渐变窄,重至闭塞,从而导致脑底穿动脉代偿性扩张,烟雾病首次由日本学者Takeuchi和Shimizu在1957年报道为双侧颈内动脉增生不良。日本的流行病学研究,烟雾病的年发病率为3~6/100万,有两个发病高峰,5~9岁之间的第一高峰;40~45岁之间为第2个高峰,男女比例约为1.8∶1[1,2]。儿童以缺血型多见,临床上常以肢体无力、失语、智能减退、癫痫发作、不自主运动与精神症状等为首发症状,但临床表现各异,极易误诊。头部增强CT及MRI、DSA是诊断MMD的辅助检查手段,DSA也作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虽然因其病因不明,还没有根治性的治疗方法,但外科手术对改善MMD患者脑缺血的作用是肯定的[3,4]。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8月-2017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49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儿童MMD患者手术前的临床表现、手术疗效进行了分析讨论。
李牧杨波李红伟李东鹏孙向仇宇宁樊昊
关键词:儿童烟雾病疗效分析脑血管疾病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