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世众

作品数:19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历史地理
  • 4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士绅
  • 4篇社会
  • 4篇晚清
  • 2篇道德
  • 2篇地方政治
  • 2篇政治
  • 2篇文化
  • 1篇道德困境
  • 1篇道德信念
  • 1篇地方化
  • 1篇地方史
  • 1篇地方秩序
  • 1篇地域文化
  • 1篇东南山区
  • 1篇信念
  • 1篇信仰
  • 1篇兴学
  • 1篇循吏
  • 1篇移风易俗
  • 1篇以物观物

机构

  • 19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9篇李世众
  • 1篇黄阿明
  • 1篇杨素华
  • 1篇董建波
  • 1篇王家范
  • 1篇冯筱才
  • 1篇瞿骏
  • 1篇周保明
  • 1篇朱贻强
  • 1篇王磊
  • 1篇夏邦

传媒

  • 6篇历史教学问题
  • 3篇史林
  • 2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学海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8
  • 1篇199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忠义文化的地方化渠道——以温州孤屿文天祥祠的历史记忆建构为中心
2023年
文天祥与温州的关系极为微弱。由于相当偶然的人为因素,温州孤屿突兀地出现了一个文天祥祠。这个建筑犹如一个神奇的“文化魔盒”,甫一创建,立即发生了围绕文天祥和忠义精神而展开的密集言说。这种主要由诗文建构而成的历史记忆在明清易代之际深刻地影响了温州地方士人的道德实践。这充分证明文天祥祠这个“记忆装置”正是国家忠义文化地方化的一条有效渠道。
李世众
关键词:历史记忆地方化
晚清温州权力关系格局透视
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以发生在晚清温州的若干事件为叙述分析对象,集中对晚清温州地方官与士绅的关系和士绅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考察,揭示地方社会权力关系格局的动态演化过程,对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李世众
关键词:晚清士绅
文献传递
晚清教会势力的楔入与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化——以温州社会为例被引量:1
2005年
本文通过发生在晚清温州的几个教案,分析当地民众、地方政府和士绅对于西教传入的态度、应对策略,西教传入对官、绅、民在温州社会地位的影响,以及当一个新的政治平衡出现时温州社会权力格局的特点。透过近代西方教会对温州地方权力格局演化的影响,为研究近代中国地方权力结构的变迁提供个案诠释。
李世众
移风易俗与地方秩序--从《出山草谱》透视循吏汤肇熙的治理理念和实践被引量:3
2015年
光绪朝平阳县令汤肇熙之《出山草谱》,全面地反映了基层地方官的治理理念和实践,并透露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变迁信息。在地域整合的意义上,现代因素渗入之前,儒学意识形态已经失灵。商业的发展使得"士"在地方社会中失去了重心的地位,作为儒学"肉身"的士人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已无法发挥教化"愚民"的职能。在社会组织方面,宗族内部联系纽带松弛,原先承担的一些社会功能被其他社会组织所替代,从而丧失了其在地方社会中的"独尊"地位。与此同时,地域社会出现了高度组织化倾向,地方社会各群体间展开剧烈的利益争夺和权力角逐。地方秩序的维持须借助县令的力量,地方官作为国家的象征符号,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统合力。
李世众
关键词:地方秩序社会变迁
大传统、小传统与温州经济的崛起——澄清永嘉之学与“温州模式”之纠缠被引量:11
2007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在破译温州模式的“文化基因”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流传甚广的解释图式:“永嘉之学——注重功利——经济发展”。本文对“永嘉之学”进行历史溯源,以澄清其与“温州模式”的纠缠;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掘发文化“小传统”与乡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关系,推断民间信仰是产生“温州模式”的关键文化因素。
李世众
关键词:民间信仰
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
1998年
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李世众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因遭受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全面冲击而陷于总体危机的艰难世纪。目下,在这个世纪转换的节点上,徘徊踟蹰于因多元文化冲突而形成的文化困境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对纵横激荡的百年学术史的梳理回顾。不知...
李世众
关键词:境界说传统知识分子以物观物无用之用人格境界
列女书写、妇德规训与地域秩序——以明清乐清县志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8
2016年
不同版本的明清县志《列女传》,在传记内容和叙事策略上存在着隐晦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呈现出士绅的妇德塑造脉络,以及不同时期士绅妇德内涵的演化轨迹。结合时代环境的变化分析士绅的妇德规训意图,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清中叶以后妇德内涵建构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由明代较为单一的"贞烈"导向,增加了以欧阳修母亲式的以"荻训"为特征的贤母规范,到清末士绅又表达了列女书写包含"才女"的意向。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学界的这个一般性认识:明以后妇德内涵朝着"贞烈"的单一导向而趋于"窄化"。第二,士绅的妇德建构因应特定的时代问题,清中叶以来妇德建构的两方面内容:倡导贤母和批判佛道信仰、私育异姓,均非作者书斋臆想的产物。第三,士绅妇德规训牵涉到极为实在的物质层面问题。列女书写具有维护地域的社会秩序、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三个方面的意涵。近百年来节烈观念批判者的攻击火力主要集中在道德规范层面,而没有探究妇德规训背后坚硬广阔的底座。因此,新文化运动健将无法解释古人普遍肯定妇女节烈实践的事实。研究妇德观念的建构过程有助于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李世众
关键词:明清时期
清末士绅与地方政治——以孙诒让兴学活动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06年
本文通过对清末学务场域的考察,发现地方社会中的废科兴学活动是一场权力角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层士绅的权力体现了强劲的扩张态势。处境困窘的地方官联合生计被夺的下层士绅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研究表明:在清末,地方官失去了在地方社会的占绝对优势的支配地位;将士绅想象为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和共同的文化生活,因而一味地采用整体化研究方式,不足取,“上层士绅保守下层士绅激进,”这个流行的说法站不住脚。
李世众
关键词:清末士绅地方政治孙诒让
宋代东南山区的农业开发——以温州为例被引量:2
2006年
本文把温州作为一个内部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加以考察,以作为东南山区农业开发类型研究的个案。论文通过对人口增长、行政区设置和水利兴修等因素的考察,以及对粮食产量、人地矛盾、雇佣关系和农产量的商品化程度等方面的分析,认定在南宋温州东部的农业开发已经完成,西部开发也已臻成熟,并着眼于开发动力源的变化和人口运动,在一般的意义上揭示了山区农业开发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李世众
关键词:宋代东南山区农业开发
“公”与“私”的悖论——中国人“自私”行为的历史溯源被引量:10
2003年
中国人的“自私”行为和“公德”缺乏 ,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现象 ,它的“不道德”获得了一种“道德信念”的强烈支持。回溯历史可以发现 ,这个道德信念的制度背景和基础都带有明显的“公”的性质 :中国农业产权的显著特征是“公” ;中国社会分配的调节制度是“公” ;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公”。在这个“公”与“私”的悖论之后 ,其逻辑转换的关键点是个体权利的极端缺乏。作为历史长期演化的产物 ,“私心”虽然不应该受到过多的道德谴责 ,但却十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扩大个体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 ;收入的调节问题则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化保障制度来解决。在此基础上 ,弱化“分配正义” ,发展出承认个体交易选择的“交换正义” 。
李世众
关键词:道德信念社会分配个体权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