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艺

作品数:36 被引量:112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周围神经显微外科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3篇电生理
  • 11篇肌电
  • 9篇神经移位
  • 9篇臂丛
  • 7篇皮神经
  • 7篇肌皮
  • 7篇肌皮神经
  • 6篇术后
  • 6篇描记
  • 6篇描记术
  • 6篇肌电描记术
  • 5篇电图
  • 5篇肌电图
  • 4篇电生理研究
  • 4篇正中神经
  • 4篇神经根
  • 4篇神经损伤
  • 4篇综合征
  • 4篇腕管
  • 4篇腕管综合征

机构

  • 36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上海市第七人...

作者

  • 36篇朱艺
  • 18篇顾玉东
  • 12篇徐建光
  • 11篇张凯莉
  • 10篇田东
  • 8篇徐雷
  • 7篇胡韶楠
  • 6篇陈亮
  • 5篇张凯丽
  • 4篇徐文东
  • 4篇陈立
  • 3篇陆九州
  • 3篇张丽银
  • 3篇陈琳
  • 3篇王涛
  • 3篇任甜甜
  • 3篇黄霄云
  • 2篇黄亚福
  • 2篇屠丹云
  • 2篇劳杰

传媒

  • 17篇中华手外科杂...
  • 5篇中华医学会手...
  • 3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法医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癫痫与神经电...
  • 1篇第六次中国中...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2
  • 3篇2001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电生理检测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在神经根的定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电生理检测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在神经根的定位,为肱肌肌支移位术的临床应用寻求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0例臂丛神经损伤行健侧C,移位的患者,年龄16~50岁,平均[(28.9±7.7)岁,^-x±s,下同],术中暴露健侧正常的臂丛神经,运用意大利ESAOTE的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结果30例健侧C7移位者术中电生理检测,刺激臂丛神经根时,其中C5 29例、C6 30例、C7 28例记录到肱肌运动电位,而刺激C8、T1仅有6例记录到较小的肱肌运动电位。C5、6、7运动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6.32±1.50)ms、(6.51±1.36)ms、(6.99±1.33)ms和(4.87±4.43)mV、(5.65±4.76)mV、(0.90±2.29)mV,其中以C6的波幅最大,C4次之,C7波幅较小,提示C5、6支配肱肌的神经纤维数可能最多。结论肱肌主要接受来自C5、6神经纤维的支配,该肌支移位至正中神经(骨间前神经)是可行及有效的,同时该方法为今后临床研究周围神经的定位提供了检测手段。
胡韶楠顾玉东陈亮徐建光周文俊张凯丽朱艺
关键词:臂丛肌皮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移位
健侧颈_7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两条神经的初步临床疗效被引量:20
2004年
目的 探讨用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 2条上肢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 设计 2种移位修复的方法。 (1)合干法 :健侧颈7前后股→尺神经→尺神经近端分 2股分别和正中神经、桡神经 (或肌皮神经 )缝合 ,共 5例。 (2 )分干法 :健侧颈7前后股→尺神经、腓肠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 (或肌皮神经 ) ,共 3例。结果 合干法 4例术后随访 12~ 19个月 ,1例尚在随访中。正中神经运动 :2例已恢复屈腕、屈指 ,肌力M3 。 2例屈腕肌力为M1。正中神经感觉 :3例为S2 ,1例为S0 。桡神经运动 :2例伸腕、伸指肌力为M2 。 1例伸肘肌力为M2 ,1例伸腕肌力为M1。桡神经感觉 :1例为S2 ,1例为S1,2例为S0 。分干法 1例术后随访 15个月 ,已恢复屈腕、屈指 ,肌力为M3 。正中神经感觉为S2 。肌皮神经 :屈肘肌力为M3 。另 2例术后时间短尚在随访中。结论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上肢 2条主要神经的新术式 ,初步应用结果证实是可行的、有效的。
孙贵新顾玉东史其林朱艺王欢
关键词:肌力正中神经神经根桡神经肌皮神经
单纤维肌电图用于第7颈神经根切断后运动终板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运用刺激性单纤维肌电图(sSFMEG)对肌肉内运动终板功能变化进行细胞水平的研究,来探索第7颈(以下称颈7)神经根切断后的代偿过程和可能机制。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右侧建成颈7神经根切断模型,左侧为正常对照组。用sSFMEG检测术后第1、2、4、6、8、12周内肱三头肌(颈7神经根主要支配肌肉)的颤抖(Jitter)和肌纤维密度(FD)变化。所有数据收集后,用SPSS17.0软件进行均值、标准差计算和方差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正常sD大鼠418条肱三头肌纤维的检测,正常Jitter值范围为(16.0±19.2)μs(z±3s)。在术后1~6周内,有超过10%的Jitter值超过正常范围,在第2、4、6周时实验侧MCD比对照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术后第4周和6周可很少次数遇见阻滞。FD值在术后也逐渐增高,但8周和12周后Jitter值恢复到正常水平,FD值仍继续高于对照侧。结论在sD大鼠可获得稳定、可靠的Jitter和FD值。SFMEG证实颈7神经根切断术后,第1~6周运动终板功能下降,到第12周基本恢复正常。
姜宗圆朱艺陈立黄亚福徐雷徐建光顾玉东
关键词:单纤维肌电图颤抖肌纤维密度
肱肌肌支移位重建屈指功能的远期疗效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报道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例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至屈指肌支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并测定其肌力与肌电。结果2例术前C5、6神经支配肌群良好者(肌力4°,肌电为单纯混合相),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肌力3°,肌电为单纯或单纯混合相)。另1例术前C5、6支配肌群仅个别肌肉良好(肌力3°,肌电为单纯相),术后功能未恢复。结论肱肌肌支的功能状态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前C5、6神经根支配的肌群功能状态全面良好者,肱肌肌支移位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
顾玉东张丽银王涛张凯莉朱艺
关键词:臂丛肌皮神经神经移位屈指功能远期疗效术后随访
健侧C_7神经根移位术后患肢对应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规律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对照已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患者与正常人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了解、分析大脑重塑过程中电生理变化特点。方法12例左侧臂丛神经撕脱伤已行健侧C7→尺神经→正中神经重建患者,其中6例患肢感觉在健侧者为A组,感觉转到患侧者为B组;同时以12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利用SEP技术,刺激左上肢正中神经腕部、肘部,分别记录左右两侧皮层SEP的波形,测定其潜伏期、波幅和腕→肘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正常人两侧皮层SEP的潜伏期、波幅之间存在差异,但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而波幅差异有显著性。A组患者两侧皮层间SEP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波幅差异无显著性。B组患者两侧皮层间SEP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而波幅差异则存在显著性。A组与B组患者对侧皮层SEP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患肢对侧皮层发生功能重塑,两侧皮层记录的SEP潜伏期差值缩短,而波幅差异增大。患侧SEP检测可为患肢对应皮层功能重塑的“再支配”现象提供相应佐证与数据,为临床采取进一步措施促进患者肢体与大脑皮层功能的恢复提供客观依据。
朱艺张凯莉顾玉东徐文东徐建光
关键词:SEP患肢健侧C7神经根移位
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电生理支配权重分析在同侧C_7神经根移位术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分析在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中得出的臂丛神经各干对肱三头肌/指总伸肌的电生理支配权重,推断其对于同侧C7神经根移位术的影响,为探讨其安全性和适应证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8月-2007年10月15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的患者。男13例,女2例;年龄18~49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例,压砸伤2例,余均为车祸伤。左侧8例,右侧7例。术中依次刺激健侧臂丛神经上、中、下干,于肱三头肌/指总伸肌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比较各干的CMAP波幅所占百分比,确定臂丛神经各干对肱三头肌/指总伸肌的电生理支配权重。术后6个月内随访肱三头肌/指总伸肌肌力,并复查肌电图了解其自发电活动和主动募集反应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肱三头肌的电生理支配权重:上中干型3例(20%),中下干型3例(20%),全干型7例(47%),中干型2例(13%);指总伸肌:中下干型3例(20%),全干型10例(67%),下干型2例(13%)。肱三头肌:术后1个月,2例出现肱三头肌肌力4级,募集反应单纯相,至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余患者术后1个月肌力均达5级,募集反应单纯混合相或混合相。指总伸肌:术后1个月,患者肌力及募集反应均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各种电生理支配权重的患者,C7神经根的切取均不会造成肱三头肌和指总伸肌的实质性损害,同侧C7神经根移位术是安全可行的;但对于中干支配权重高的患者,采用同侧C7神经根全干移位应慎重,有可能造成肱三头肌短期内的肌力下降。
陈立徐雷顾玉东徐建光徐文东陆九州朱艺
关键词:神经移位臂丛神经电生理检测肱三头肌
颈7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运动终板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刺激性单纤维肌电图的Jitter和FD在研究代偿过程中的运用
姜宗圆朱艺陈立黄亚福徐雷徐建光
大鼠正中神经修复后不同时段的电生理变化与神经再生的相关性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大鼠正中神经切断缝合后的不同时段,其复合神经动作电位(CNAP)与形态学方面的特点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在大鼠上臂正中神经中段切断缝合后的不同时间点(2、3、4.6、8和12周)进行CNAP检测,随后取正中神经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术后第2周可以记录到CNAP。术后再生神经记录的CNAP幅度比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波幅下面积(Area)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传导速度(cv)显著慢于对照组(P〈0.01)。术后2~6周的潜伏期(Lat)均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2。8周刺激强度,即阈强度(THI)和超大刺激强度(SSI)显著低于对照组。CNAP的第一峰波幅(FPA)、峰一峰波幅(PPA)、Area、CV变化趋势为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高,而其参数Lat、THI、SSI随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神经修复后2周缝合口远端已有少量的新生轴突,随着再生时间延长,越来越多的再生轴突延伸至远端。远端记录的CNAP波幅与其有髓神经纤维计数之间有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3)。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存在线性关系。术后8周髓鞘趋向于成熟。结论CNAP是早期诊断和评价损伤神经再生程度的良好指标。正常正中神经的CNAP波幅可能与有髓神经纤维的计数呈线性关系。术后第8周,CNAP参数趋向于稳定,神经髓鞘渐趋向于成熟。
李永平劳杰赵新刘靖波田东张凯丽朱艺
关键词:正中神经神经再生
复合神经动作电位与神经再生纤维数目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大鼠正中神经切断缝合后神经再生期间,其复合神经动作电位(CNAP)与神经再生纤维数目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大鼠上臂正中神经中段切断后,用6种不同型号的缝线进行缝合,切断缝合后2周和8周,进行CNAP检测,观察其参数变化,然后切取大鼠正中神经组织标本(正常、缝合口近端、缝合口远端),用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luxolfastblue染色三种形态学检测方法进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神经切断缝合术后2周和8周,再生神经记录的CNAP波幅与正常的CNA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幅面积(Area)也显著低于正常(P〈0.01)。不同型号缝线的各组之间的正中神经有髓纤维再生恢复率之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远端记录的CNAP波幅和有髓纤维的计数之间有线性关系,拟合的线性方程,即2周:Y=250.859x+27.826;8周:Y=265.584x+2721.462。结论大鼠正中神经切断缝合后早期和成熟期,再生神经远端的CNAP波幅与相应的有髓纤维计数之间均有线性关系,线性方程斜率的相近,仅截距有明显差异,可以在神经损伤后再生早期或晚期,根据电生理CNAP的波幅,通过线性方程计算出损伤远端的有髓纤维计数,确定神经再生的轴索通畅率,定量评定损伤神经的功能。
李永平劳杰赵新刘靖波田东张凯丽朱艺
关键词:正中神经电极波幅
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损伤后手掌不同部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研究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绝对支配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健康志愿者30人(正常组)、正中神经损伤患者10例(正中神经损伤组)、尺神经损伤患者10例(尺神经损伤组)以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均损伤患者3例(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肌电图电刺激方法引出SSR,分别在掌心、小鱼际、示指和小指指腹记录潜伏期和波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中神经完全损伤后,示指指腹SSR消失,掌心SSR波幅降低,而小指指腹SSR正常;尺神经损伤后,小指指腹SSR消失,小鱼际SSR波幅降低,而示指指腹SSR正常.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均损伤后,整个掌面均不能引出SSR.结论 掌心和小鱼际SSR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双重影响;示指指腹和小指指腹SSR分别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单一神经通路上的交感神经调控;示指指腹和小指指腹是检测单神经通路上交感传出功能的理想部位.
吴可晚朱艺陈琳
关键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正中神经尺神经神经损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