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维顺
- 作品数:10 被引量:225H指数: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的记录:额尔古纳地区八大关变质杂岩的证据
- 中国东北变质基底为由夕线石榴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石墨大理岩和各种长英质片麻岩组成的孔慈岩系。额尔古纳、兴安、佳木斯和兴凯地块的夕线石榴片麻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均指示高级变质发生在500Ma左右。来自宋辽地块古生代...
- 曾维顺
- 关键词:额尔古纳地块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
- 文献传递
- 苏鲁造山带的折返机制:莱阳盆地中生界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
- 周建波郭晓丹韩杰曾维顺曹嘉麟
- 大兴安岭地区扎兰屯变质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39
- 2014年
- 兴安地块位于额尔古纳和松辽地块之间,长期存在着是稳定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的认识。本文针对兴安地块南部扎兰屯地区出露的原兴华渡口群进行了专项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变质杂岩的形成时代、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该地块的大地构造属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1)扎兰屯地区变质杂岩主要为绿片岩-低角闪岩相变质的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系,其形成时代晚于481Ma,为早古生代晚期。岩石组合、变质程度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其与北部的典型兴华渡口群不同,两者不能作为同一地层单元,应该予以解体。(2)扎兰屯变质杂岩碎屑锆石年龄谱主要分为三期:481~580Ma,峰期年龄为529Ma;699~998Ma,峰期年龄为833Ma和1213~3200Ma峰期年龄为2000Ma,分别记录了泛非期Gondwana、新元古Rodinia两期重大地质事件和变质基底的年龄信息。(3)兴安地块以发育兴华渡口群为标志,存在时代为新元古代甚至为太古代的变质结晶基底,因此兴安地块应为一稳定的微陆块,而非夹持于额尔古纳和松辽地块之间的造山带。
- 周建波王斌曾维顺曹嘉麟
- 关键词:碎屑锆石年龄大地构造属性中亚造山带
- 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的记录:额尔古纳地区八大关变质杂岩的证据被引量:29
- 2014年
- 本文对额尔古纳地块西缘八大关杂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该套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原定义为"佳疙瘩组"的八大关杂岩主要由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花岗质糜棱岩组成。LA-ICP MS锆石U-Pb研究表明,3个样品的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高Th/U(0.13~1.42),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具有强烈的正Ce异常和强烈的负Eu异常等特征,表明锆石均属于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2个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形成时代分别为210±2Ma、214±2Ma,花岗质糜棱岩的原岩年龄为203±3Ma;样品中同时存在~501Ma和~795Ma的捕获/继承锆石。上述结果显示八大关杂岩的形成时代应为晚三叠世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新元古代,而捕获锆石则显示与东北其它地块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八大关杂岩具有高钠、铝等特点,A/CNK=0.86~1.05,A/NK=1.53~1.97,为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6~31,Eu弱亏损(Eu/Eu*=0.50~1.01),具有较高的Sr含量(在378×10-6~598×10-6之间)及低的Yb含量(在0.71×10-6~3.50×10-6之间);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模式图显示,富集Rb、Ba、K及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P、Ce及Ti等高场强元素。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八大关杂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因此,八大关杂岩应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向额尔古纳地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为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三叠纪晚期南向俯冲提供了关键证据。
- 曾维顺周建波董策曹嘉麟王斌
- 关键词: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额尔古纳地块
- 内蒙古科右前旗大石寨组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形成背景被引量:29
- 2011年
- 对大石寨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和形成背景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对采自建组剖面底部英安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阴极发光照相、微区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和U-Pb测年。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震荡环带,高Th/U(0.51~1.57),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具有强烈的正Ce异常和强烈的负Eu异常等特征,表明锆石均属于岩浆成因。22个分析点获得的谐和年龄为(314±1)Ma(MSWD=0.88),代表了大石寨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结合前人的资料,认为大石寨组火山岩为裂陷早期的产物,而晚古生代的沉积岩石组合为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裂陷盆地性质的沉积组合。
- 曾维顺周建波张兴洲邱海峻
-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古生代
-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被引量:73
- 2012年
- 中国东北变质基底为由含矽线石榴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石墨大理岩和各种长英质片麻岩组成的孔兹岩系。采自额尔古纳、兴安、佳木斯和兴凯地块的矽线石榴片麻岩样品的锆石U-Pb测年均指示高级变质发生在500Ma左右。来自松辽地块古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的证据也表明约500Ma构造岩浆事件的存在。跨越整个中国东北不同地块的泛非期高级变质岩形成了超过1 300km北西向展布的晚泛非期'中国东北孔兹岩带',以顺时针p/T轨迹的孔兹岩带与同期岩浆杂岩共同构成了一巨型的约500Ma前后的造山带,笔者这里命名为'中国东北早古生代造山带'。这证明了中国东北各地块在500Ma之前已经拼合,并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具有构造亲缘性,曾是晚泛非期(500 Ma)西伯利亚南缘Sayang-Baikal造山带的组成部分。450Ma之后,已经拼合的中国东北地块群从西伯利亚裂解,向南朝现今的中国东北漂移;230Ma前后,东北地块群沿索伦—西拉沐伦—长春缝合带与华北板块碰撞;210~180 Ma,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导致佳木斯地块与西部松辽地块最终拼贴,沿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形成一弧形高压带(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黑龙江蓝片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长春—延吉带),这里简称'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之后东北地区进入了环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并持续至今。
- 周建波曾维顺曹嘉麟韩杰郭晓丹
- 关键词:大地构造学
-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初步厘定:证据和意义被引量:60
- 2013年
-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的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侏罗世(180~210Ma),为佳木斯——兴凯地块向西冲增生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而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由一系列特征性俯冲——增生杂岩组成,包括石头口门——烟筒山红帘石片岩带、呼兰群变质杂岩、色洛河群变质杂岩、青龙村群变质杂岩和开山屯变质杂岩等,形成时代为187~230Ma,峰期为220~230Ma。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曾被认为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东延部分,但是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相同,均为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过程。我们将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发育的三叠纪——早侏罗世增生杂岩带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来考虑,结合该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压变质带,因此命名为"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简称吉黑高压带"。吉黑高压带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的过程,同时该带记录了古亚洲构造域的结束和太平洋俯冲开始的关键时期,为两大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关键性地质证据。
- 周建波韩杰Simon A WILDE郭晓丹曾维顺曹嘉麟
- 关键词:太平洋板块俯冲中亚造山带
- 牡丹江地区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20
- 2010年
- 牡丹江地区的蓝片岩分布于牡丹江东部的椅子圈、磨刀石等地。野外调研表明:牡丹江蓝片岩主要呈透镜体状或构造残片状发育在长英质片岩中,并部分可见变余枕状构造和气孔状构造;主量元素岩石化学分析得到这些蓝片岩为亚碱性玄武岩组合;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与洋中脊环境(E-MORB)配分曲线一致;微量元素蛛网图曲线也与E-MORB一致,部分易活动元素(Ba,Sr等)一定程度的分异应与海相玄武岩形成时遭受海水蚀变或后期绿片岩相变质有关。代表性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牡丹江地区蓝片岩的原岩形成于大洋板块内的洋中脊环境。因此,黑龙江蓝片岩应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块之间碰撞拼贴而形成的具有蛇绿岩性质的高压变质带;而目前保存下来的蓝片岩带应为遭受高压变质作用并仰冲到佳木斯地块之上的大规模增生杂岩带的残余部分。结合作者近年取得的牡丹江地区蓝片岩SHRIMP锆石年龄210~250 Ma和变质云母等单矿物180~190 Ma的年代学证据,证明它们为晚二叠世—晚三叠世的玄武岩经过印支期前后高压变质而形成。黑龙江蓝片岩带的形成是印支期前后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结果,即黑龙江杂岩带为典型的构造转换带——古亚洲洋构造拼合的结束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俯冲开始的标志。
- 周建波韩杰张兴洲曾维顺
- 关键词:增生杂岩蓝片岩地球化学特征高压变质带变质岩
-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确定及意义被引量:6
- 2013年
- 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的西、南缘发育一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增生杂岩带(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为典型的高压变质带,形成于晚三叠-早侏罗世(210-180 Ma);而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以发育高压红帘石片岩为标志,形成时代为187-230 Ma.吉黑高压带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的过程.该带记录了古亚洲构造域的结束和太平洋俯冲开始的关键时期,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启动的标志.
- 周建波曹嘉麟曾维顺王斌
- 关键词:变质带太平洋板块俯冲
- 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格局与演化:来自苏鲁超高压带浅变质岩的制约被引量:4
- 2013年
- 苏鲁超高压带内部及其北缘广泛发育以绿片岩相为代表的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如超高压带内部石桥浅变质岩,超高压带南部的海州群和超高压带北部的五莲群、蓬莱群以及鲁西地区的土门群等.其中五莲群和海州群具有扬子型新元古界岩石组合特征,以发育含磷、冰碛砾岩和双峰式火山岩为特征,碎屑锆石在这些地层中也记录了丰富的新元古代年龄信息;而鲁西土门群和胶北蓬莱群华北型新元古界在苏鲁地区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代表,其碎屑锆石在这些地层中记录了与华北基底变质岩相似的年代学信息.根据这些浅变质岩系的地质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特征,我们对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格局,板块缝合线位置和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构造推覆提出了新的认识.
- 周建波曾维顺曹嘉麟韩杰
- 关键词:浅变质岩新元古界苏鲁造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