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强

作品数:4 被引量:79H指数:3
供职机构: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盆地
  • 2篇塔里木盆地
  • 1篇盐岩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 1篇油气运移
  • 1篇油源
  • 1篇油源对比
  • 1篇原油特征
  • 1篇源岩
  • 1篇运移
  • 1篇造山带
  • 1篇志留纪
  • 1篇志留系
  • 1篇山带
  • 1篇石炭
  • 1篇石炭纪
  • 1篇塔中北斜坡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机构

  • 4篇塔里木石油勘...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作者

  • 4篇曾强
  • 2篇赵孟军
  • 2篇肖中尧
  • 2篇张水昌
  • 2篇黄智斌
  • 2篇李曰俊
  • 1篇张宝民
  • 1篇李梅
  • 1篇谭泽金
  • 1篇彭燕
  • 1篇胡世玲
  • 1篇买光荣
  • 1篇罗俊成
  • 1篇郑多明
  • 1篇陈从喜
  • 1篇贾承造

传媒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地球学报(中...

年份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瓦基里塔格辉长岩^(40)Ar^-^(39)Ar年龄及其意义被引量:21
1999年
瓦基里塔格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构造带 (即中央隆起) 的西部, 巴楚县城南东约40km 。这里发育一套轻微变质的碎屑岩哑地层, 其中有基性-超基性岩体侵入。对在此采集的2 块辉长岩样品进行Ar-Ar定年, 获得的坪年龄分别为825.0±2.0Ma 和837.3±2.0Ma, 相应的等时年龄为821.4±8.0Ma和833.3±15.3Ma。这是首次获得的塔里木盆地腹地较可靠的前寒武纪同位素年龄数据, 为塔里木盆地的构造类型、基底性质、组成和时代等地质问题的正确认识, 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基础资料, 对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曰俊贾承造胡世玲黄智斌曾强谭泽金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辉长岩同位素年龄
陆-陆碰撞造山带双前陆盆地模式——来自大别山、喜马拉雅和乌拉尔造山带的证据被引量:25
2000年
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往往形成不同成因类型的周缘前陆盆地 (系统 )。根据对几个典型大陆造山带的研究 ,我们把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分为陆 -陆拼接和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 (陆内俯冲 )两个阶段 ;早期陆 -陆拼接阶段直接在俯冲板块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形成的前陆盆地称为“原前陆盆地” ,后期大规模陆内逆冲 -推覆 (或陆内俯冲 )阶段在俯冲板块内部形成的前陆盆地称为“远前陆盆地”(它比原前陆盆地距主缝合带远 )。原前陆盆地和远前陆盆地是同一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 ,是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周缘前陆盆地 ,它们构成了同一大陆造山带的双前陆盆地 ,而不是传统概念的单一成因类型前陆盆地。
李曰俊陈从喜买光荣曾强罗俊成黄智斌郑多明彭更新
关键词:大陆碰撞造山带周缘前陆盆地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巴楚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及其原油特征被引量:2
2000年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巴楚组有一生屑灰岩段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为台地边缘—台缘斜坡相沉积,厚度40m 左右。烃源岩中干酪根主要为Ⅱ型,其次为Ⅲ型;腐泥组含量较高,一般大于50%,主要由碎屑类脂体、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组成;钻井揭示的 TOC 值为0.10%~1.27%。已在麦盖提斜坡上倾部分曲1井和曲3井中获得来源于该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工业性原油。与源自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原油相比,该油源的原油具有下述特征:Pr/Ph 值偏高,反“L”型分布的规则甾烷,三环萜烷/藿皖值较低,较高含量的四环萜皖,偏重的全油和族组分碳同位素值等。
赵孟军张水昌曾强张宝民泰胜飞李梅彭燕肖中尧
关键词:烃源岩碳酸盐岩油源对比石炭纪塔里木盆地
简析塔中北斜坡A井志留系油气藏成藏期被引量:31
1997年
塔中北斜坡A井是塔里木盆地第一口在志留系发现工业油气流的探井。本文对塔中A井志留系下砂岩段进行了详细的储层地球化学描述;根据有机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并结合塔中地区构造演化和热演化史,对塔中A井志留系油气藏的成藏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综合研究认为:塔中A井志留系存在三期油气运移、聚集和两次油气破坏。三期油气运移聚集分别发生在志留纪-泥盆纪末、二叠纪末-三叠纪和喜山期。其中,第一次油气聚集规模大,在泥盆纪末,由于地层整体抬升遭到剥蚀,油气受氧化和生物降解等破坏作用,形成广泛分布的沥青砂;第二次油气运移聚集量较大。
肖中尧张水昌赵孟军曾强
关键词:油气藏成藏期油气运移志留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