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贯中

作品数:17 被引量:137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城市
  • 9篇城市化
  • 4篇土地制度
  • 2篇中国农业
  • 2篇人口
  • 2篇三农
  • 2篇三农问题
  • 2篇农村
  • 2篇农民
  • 2篇农业
  • 2篇贫民
  • 2篇贫民窟
  • 2篇户口
  • 2篇户口制度
  • 2篇城乡
  • 1篇抵达
  • 1篇都市
  • 1篇都市经济
  • 1篇移民
  • 1篇源泉

机构

  • 10篇上海财经大学
  • 3篇芝加哥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15篇文贯中
  • 2篇熊金武
  • 1篇刘愿
  • 1篇柴毅
  • 1篇许迎春

传媒

  • 3篇学术月刊
  • 2篇农村农业农民
  • 1篇财经
  • 1篇开放导报
  • 1篇南开经济研究
  • 1篇城市规划
  • 1篇中国证券期货
  • 1篇中国城市经济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经济学(季刊...
  • 1篇中国高新区
  • 1篇新产经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化 从外生型到内生型的转变
2013年
城市化主要是化农村人口,而不是一味为了已有城市人口的舒适而征收农村的土地。这次回国的一个强烈感受是,举国上下都对城市化充满憧憬,期盼城市化能够源源不断地带给中国几十年的红利。多年来我也主张通过城市化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使中国一劳永逸地走出农本社会。看到中国高层结束了在农村工业化道路(所谓的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
文贯中
关键词:内生型城市化道路外生型户口制度城市人口人口城市化
透过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化看城乡和谐
2007年
在其他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城市化的国家里,一般是人口等基础设施。也就是说,一些就业机会增长很快的城市,人口蜂拥而来,以致造成贫民窟,然后是城市政府对此作出反应,向这些贫民窟供水、供电、通路、办学校、开医院,消化这些本来来自农村的人口。
文贯中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城乡和谐就业机会城市政府贫民窟人口
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土地利用效率--来自中国的实证结果被引量:23
2015年
中国至今没有形成要素市场而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因而城市化并无内生动力,主要由政府主导和推动。本文采用中科院遥感卫星获取的城市建成区数据,并以城市年鉴数据作为参照,用计量模型估算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计量结果证实,全国范围内地方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土地利用效率来说已具负效应;成对比的是,城市人口的变动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土地利用效率仍具正效应。从一、二、三线城市看,人口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率同样具有正效应,而地方财政支出、固定资产和外资对不同城市层级具有不同的效应。这说明,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城市化由于要素在现行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的限制下不能自由流动以穷尽集聚效应,使城市土地和资本相对人口而言过度扩张,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
文贯中柴毅
关键词:政府主导型城市化三农问题
结构性失衡、内需不振、过时的土地制度和走出困局之路被引量:22
2010年
由于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世界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变得越来越无法回避。在这种时刻,中国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已明显无法持续。面对外需增长的下降,中国急需提振内需。然而,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已经造成两种结构性扭曲。第一种扭曲表现为中国未能在农业比重急剧下降的同时相应减少农村人口的比重,造成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和城乡收入差的恶化。第二种扭曲表现为中国未能将其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造成农村的普遍隐性失业和集聚效应的浪费。中国必须改革其土地制度以降低高昂的城市化成本,才能提振内需,走上可持续增长道路。
文贯中
关键词:内需城市化土地制度
土地市场缺位的城市化问题
2013年
从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化经验来看,在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没有得到彻底改革的前提下,便要轰轰烈烈地推动新一轮城市化高潮,这种担心恐怕不是多余的。
文贯中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土地制度市场缺位户口制度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农业与城市化被引量:3
2006年
文贯中
关键词:农业
用途管制要过滤的是市场失灵还是非国有土地的入市权--与陈锡文先生商榷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被引量:20
2014年
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之兴起,源于匡正以负外部性和公共用地不足为代表的市场失灵的需要,因而是市场配置的必要补充。作为中央计划的残余,现行规划和管制却违背这一初衷,禁止非国有土地入市,垄断所有土地的转用和交易,却对市场失灵随所有制的不同而差别对待。这种违反法律和市场的平等原则,随意决定土地分类比例和使用方式的行政配置,使土地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显然,现行规划和管制既损害效率,又违反公平,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严重扭曲、贫富和城乡差别居高不下的主要制度根源。除非改革现行规划和管制,使其回归辅助角色,并对所有市场失灵一视同仁,否则土地市场无以发育,结构性失衡也无以纠正。
文贯中
关键词:土地用途管制负外部性
抵达刘易斯拐点的中国道路——关于城市化瓶颈的若干思考被引量:5
2017年
全球化面临的再调整,使中国深化自身经济体制的改革更为迫切。迄今为止,中国主要借助非市场机制配置土地和农村人口的进城定居。不少学者以工资上涨为由,认为中国已抵达刘易斯拐点,但现实却和刘易斯原意相去甚远。由于在现行土地制度下没有挤出效应,农村留下的人口以老弱病妇和儿童为主,土地经营规模狭小而低效,城市的户籍制度和高房价也不利于外来农村人口定居。近40年的实践证明,只要现行土地和户籍制度不彻底改革,通过城市化将农村人口提升到高收入阶层的理想将难以实现。
文贯中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
化地不化人的城市化符合中国国情吗?--人口密集型的“老浦西”和土地资本密集型的“新浦东”的历史比较被引量:30
2012年
基于对城市化真谛的理解,在论证城市化的二重性和城市集聚效应的内生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化地不化人的弊病,在对比"老浦西"和"新浦东"城市化机制及其绩效后发现,"新浦东"受制于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对人口、土地和资本等要素的配置以行政导向为主,以土地密集和资本密集为主要特征,对中国真实城市化率的提高贡献甚微,陷入城市自我现代化的困境,也违反国情和环保的要求,难以持续。对众多农村人口亟待城市化的中国而言,"新浦东"模式不具备普遍意义。市场导向的人口密集型的"老浦西"模式,更符合内生增长的要求,更能发挥城市吸收农村人口的集聚效应,也更符合可持续增长和环保原则,值得今日中国借鉴。
文贯中熊金武
关键词:农村移民城市化
中美农地征收补偿制度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我国现行的农地征收补偿制度因其固有的缺陷,不仅导致了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且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基于对中美两国农地征收的补偿原则、补偿范围、补偿方式和补偿对象的比较,我们发现,有必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美国的农地征收补偿经验,通过采用公正补偿原则、拓宽补偿范围、实行多元化的补偿标准、完善补偿形式、改革集体土地所有制,渐进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地征收补偿制度。
许迎春文贯中
关键词:农地征收公正补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