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明松

作品数:18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台湾铭传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建筑
  • 4篇贝聿铭
  • 3篇文化
  • 3篇乌托邦
  • 3篇包豪斯
  • 2篇大学校园
  • 2篇战后
  • 2篇乡愁
  • 2篇柯布西耶
  • 2篇华人
  • 2篇建筑师
  • 2篇格罗皮乌斯
  • 2篇合院
  • 2篇粗犷
  • 1篇大学校园规划
  • 1篇丹下健三
  • 1篇道家
  • 1篇地景
  • 1篇董事
  • 1篇董事会

机构

  • 18篇台湾铭传大学

作者

  • 18篇徐明松

传媒

  • 16篇时代建筑
  • 1篇建筑师
  • 1篇城市建筑

年份

  • 3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东海时期的张肇康 摇摆在包豪斯教诲与华人文化间的浪漫主义者被引量:1
2021年
作者接续了对张肇康东海时期作品的分析,文章接着研究其在后东海时期的作品,台湾、香港、纽约都曾经是张肇康工作的地方,不同的地域文化属性也成为激发他建筑创意的根源。文章按张肇康作品设计的时间顺序讨论,如台大农业陈列馆、多福大厦、陈树渠纪念中学、太平行大楼、嘉新大楼、士林牧爱堂及新丰高尔夫俱乐部等,试着揭示张肇康从东海时期到后东海时期的建筑语言演变。其中,最明显的尝试就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全世界盛行的粗犷主义,特别是包豪斯架构下,从马塞尔·布鲁尔所诠释带工业化模矩概念的粗犷主义中汲取灵感,再浪漫地将华人木构的多重意象或"装饰"抽象地转化到建筑立面上。这一贡献使张肇康在华人早年现代建筑文化的开创上扮演了一个无可取代的角色。
徐明松黄玮庭
关键词:包豪斯
多重隐喻的地景美学——谈孙德鸿的十三行博物馆被引量:1
2008年
作者试图论述台湾中生代建筑师孙德鸿座落在台湾台北县八里乡的十三行博物馆,并将其放回台湾战后当代建筑史的发展脉络来重新梳理,并讨论其语言在脉络中的发展性,首先将专注台湾建筑史发展的前期与这批正在活跃的当代建筑师的关系:其次将揭示十三行博物馆的美学与所在地理环境的对话:最后则讨论该语言在台湾当代建筑发展脉落中的地位与可能性。
徐明松
关键词:建筑史柯布西耶
两个“事件”之一 王大闳的反都市与禁欲论述被引量:1
2016年
文章讨论了王大闳的建筑生涯与台湾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位接受完整包豪斯教育的华人建筑师,王大闳因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来到另一个华人社会,如何在远离"故土"(中原文化)的台湾建构他那内省式、禁欲、反都市并带乡愁的住宅美学;他又如何在提出公共建筑的文化认同时,与同样来自"故土"的当权者在意识形态上产生龃龉;最终,在一系列的妥协与磨难后,他如何选择逃离,并归隐文学与寄情外层空间的世界。王大闳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也算高潮迭起,值得诉说,却被长时间遗漏在台湾建筑历史之外。如今重新梳理王大闳走过的道路,或许可以为华人这一阶段看似多元却有点茫然的建筑文化找出更康健的大道。
徐明松
关键词:包豪斯禁欲乡愁文化认同
一八九五,台湾的殖民现代性被引量:1
2015年
文章试图揭示日本殖民台湾的50年中,台湾在资本主义介入后的全面现代化过程,建筑、城市是如何扮演角色,统治者又如何在真正的现代化与不完整的现代化——殖民者欲威吓被殖民者而提供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形式表现——两者间矛盾摇摆。更令人困扰的是日本在台湾留下的建筑现代化经验,由于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及1949年国共内战后、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退守台湾等历史语境让历史变得极端复杂,建筑形式的生产也就在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连接中产生断裂。文章旨在论说1895年之后台湾现代建筑史上第一次断裂的历史。
徐明松
关键词:资本主义殖民
粗犷与诗意 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的多元与囿限被引量:2
2016年
文章试图分析与王大闳、陈其宽同一代的台湾建筑师如何在当年特殊的政治经济氛围下从事创作。他们创作的高峰期约略在1950年至1970年之间。这代建筑师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三种类型:其一是跟着败退的国民政府来到台的外省籍建筑师;其二是日据时期在台湾接受日式教育,随后赴日本求学的建筑师:其三是因西方教会来台湾引介而来的外国建筑师。当年的台湾建筑界,呈现出既极权又开放的现象,加之整个营建体系仍处在一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建筑师只能用有限的技术与材料来表现建筑,今天以回顾的眼光来看,会发现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粗犷与诗意的面貌,相对于当下有点"甜腻"的建筑形式,更显珍贵。
徐明松
关键词:粗犷诗意丹下健三
建国南路王大闳自宅 在密斯的语境中探索华人住宅的现代性被引量:3
2015年
文章试图梳理台湾"光复"后最重要的建筑师王大闳如何思考华人住宅现代性的问题,借由他最早的自宅重建,我们有机会深入一个不曾走过的构建过程,不只是表面的形式,而是形式、构造都捆绑在一起的建筑语言,其中涉及密斯的语言、中国庭园与合院,还有王大闳个人对揉合后的东西方的独特想象。
徐明松
关键词:密斯
两个“事件”之二 早年东海大学校园的乌托邦被引量:2
2016年
东海大学早期校园规划与设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重要的建筑实验,其中关键人物为贝聿铭、张肇康、陈其宽等三人,前两位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是格罗皮乌斯的学生,陈其宽亦曾在其事务所工作过。东海大学的建筑经验一方面继承了包豪斯现代主义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尝试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再运用的可能性。这三位建筑师中,陈其宽与张肇康的角色最为关键,前者全程参与各阶段的规划与设计,后来创办了东海大学建筑系,对建筑教育也提出不少看法;后者在东海大学校园的第一阶段着力甚深,特别是在细部设计现代性的转化方面。文章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厘清台湾这一重要建筑"事件"的发展过程。
徐明松
关键词:包豪斯贝聿铭
汉宝德的大乘建筑与那一代
2017年
汉宝德与他那一代建筑师的"建筑养成"都来自本土教育的初步"给养"。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学习的动力完全来自自身,这不仅体现在汉宝德身上,也体现在高而潘、蔡柏锋与吴明修的职业生涯中。这一代建筑师尽管受到王大闳、陈其宽、张肇康等上一代的影响,却在建筑语言上产生了一种"疏离",几乎看不出任何继承性,这经常成为研究台湾现代建筑史时的困惑,难道华人社会那么渴求向外学习而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章以汉宝德作为讨论的核心,并对他同时代的几位重要建筑师也进行了研究,试图为台湾匮乏的年代勾勒出一个整体性的建筑样貌。
徐明松
一九四九,战后重建与“美援”时期
2016年
文章试图从二战后台湾的特殊历史情境回顾当时的建筑发展,其中1951年重新启动的"美援"在台湾的政治经济变化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1965年"美援"结束,这同时也是台湾建筑繁花盛开、多元杂陈的年代。事过境迁,如今台湾建筑发展回归社会制度面的正常运作,人们才惊觉过去年代的珍贵,那份资产是许多不期然的历史外力与内部力量结合而形成的。华人若是想要找到建筑文化前进的动力,台湾这段时期的建筑发展是不可忽略的。
徐明松
关键词:朝鲜战争二·二八事件
历史演变中的校园现代性从中国十三所教会大学到东海大学被引量:1
2020年
文章试图爬梳中国教会大学在空间规划上的历史演变,特别聚焦在格罗皮乌斯主持的协同建筑师事务所(TAC)主导的华东大学规划案(1946-1948年)及贝聿铭领军的东海大学规划案(1954-1963年)。这两个规划案涉及了如何将现代的观念置入华人校园,传统中国园林与合院又如何与西方最前卫的观念对话。这是一场不容易的战役,看似是在封闭校园里的战役,其实所呈现的观念在任何华人社群的地方都值得参考。因此,我们试着揭示规划设计背后的历史脉络与复杂性,并分析其不断挑战自身的创作手法。
徐明松黄玮庭
关键词:格罗皮乌斯贝聿铭中国园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