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波

作品数:26 被引量:353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果实
  • 7篇桃果
  • 7篇桃果实
  • 7篇采后
  • 5篇猕猴桃
  • 5篇基因
  • 4篇果实成熟
  • 4篇成熟衰老
  • 3篇杨梅
  • 3篇栽培
  • 3篇贮藏
  • 3篇枇杷
  • 3篇基因家族
  • 3篇果实成熟衰老
  • 2篇电子鼻
  • 2篇乙烯
  • 2篇脂氧合酶
  • 2篇猕猴桃果
  • 2篇猕猴桃果实
  • 2篇香气

机构

  • 26篇浙江大学
  • 2篇江苏大学
  • 2篇中国农村技术...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科技部
  • 1篇宁波市林特科...

作者

  • 26篇张波
  • 20篇陈昆松
  • 15篇徐昌杰
  • 10篇李鲜
  • 4篇殷学仁
  • 3篇孙崇德
  • 2篇何荣海
  • 2篇宋肖琴
  • 2篇张望舒
  • 2篇葛毅强
  • 2篇陈秋燕
  • 2篇申济源
  • 2篇王平
  • 2篇孙康泰
  • 2篇魏珣
  • 1篇杨绍兰
  • 1篇贾敬敦
  • 1篇吴磊
  • 1篇吴磊
  • 1篇李宏义

传媒

  • 10篇果树学报
  • 4篇园艺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中国果业信息
  • 1篇现代园艺
  • 1篇全国杨梅产业...
  • 1篇2011年植...
  • 1篇首届长三角园...
  • 1篇中国园艺学会...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电子鼻技术研究采后桃果实成熟衰老进程
电子鼻(electronic nose)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人工嗅觉系统,专门用于检测、分析和识别复杂风味和挥发性成分,其结果不是样品中某种或几种成分的信息,而是挥发性物质整体信息,即指纹数据。近年来电子鼻技术开...
申济源张波葛毅强陈昆松
关键词:果实成熟衰老电子鼻乙烯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海马及皮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最近研究表明缺血后处理对心脏、脊髓的缺血再灌损伤能发挥显著的保护作用,但是缺血后处理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是否具有相似的
钱胜君张波薛德挺汪敬业夏强
关键词:全脑缺血皮层
文献传递
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家族与果实成熟衰老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1年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是一种膜结合蛋白,参与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植物中的FAD主要存在于内质网和质体,根据反应底物和催化产物可以分为ω-3和ω-6两种类型。FAD通常以基因家族形式存在,它们通过影响脂肪酸组分变化进而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不同家族成员在逆境胁迫反应和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具有功能差异,相关结果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综述了FAD基因家族在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功能与调控机制,概述了FAD基因家族成员与果实脂肪酸组分变化,以及果实采后低温贮藏适应性和香气物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魏雯雯张波徐昌杰陈昆松
关键词:果实脂肪酸去饱和酶脂肪酸香气
用于多基因表达检测的猕猴桃macroarray阵列被引量:2
2007年
基因阵列是开展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对适用于多年生果树猕猴桃的macroarray阵列进行了探索,构建了含有42个基因的macroarray阵列,与α-32P标记的cDNA探针杂交产生清晰信号,有效分辨了不同基因或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表达差异。DNase处理可去除基因组DNA污染,提高结果准确性。
张波徐昌杰陈昆松
关键词:猕猴桃MACROARRAY基因表达
采后玉露桃果实冷害发生与ROP基因的表达调控被引量:11
2009年
以软溶质玉露桃果实为材料,于8℃、5℃、0℃和LTC(8℃锻炼3d再转到0℃贮藏)下贮藏30d后转至货架(20℃)2d,对各个处理果实的腐烂和冷害程度、果实品质变化规律以及ROP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比较,以探讨ROP基因与低温胁迫的关系。结果表明,经5℃和0℃贮藏30d的玉露桃果实在货架期间褐变加重,经5℃处理的果实褐变最重,经0℃处理果实表现后熟障碍;经8℃贮藏30d以及后续2d货架期的果实不出现冷害症状,但果实腐烂严重;LTC处理果实经冷藏后在货架期后熟正常,且果实冷害和腐烂均被明显抑制。各处理桃果实在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总可溶性糖和总有机酸质量分数均趋下降,其中5℃处理果实总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下降幅度最大。结合应用EST检索和RT-PCR克隆扩增,分离出桃ROP基因(PpROP)。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PpROP在5℃下表达迅速增强,第5天达到高峰,其丰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LTC处理使PpROP表达维持较低水平。
金微微徐昌杰李鲜王平张波孙崇德陈昆松
关键词:果实低温胁迫
采后枇杷果实的质构变化研究被引量:47
2010年
为全面了解采后枇杷果肉组织木质化现象,应用质构仪,采用质地多面分析(TPA)方法,对洛阳青、大红袍、夹脚和大叶杨墩4个枇杷品种果实的采后质地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和0℃2个贮藏温度下,4个品种枇杷果实的硬度、黏着性、凝聚性、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都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而出汁率均明显下降;且4个品种枇杷果实在0℃冷藏40d转3d货架(20℃)后,各TPA参数增加更显著。4个品种枇杷果实各TPA参数与出汁率间均呈显著负相关性,而绝大多数TPA参数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证实TPA试验法可用于评价采后枇杷果实的质地变化。
宋肖琴张波徐昌杰张九凯李鲜陈昆松
关键词:枇杷果实木质化出汁率
猕猴桃6个LOX基因家族成员实时定量PCR引物特异性的检测与应用被引量:7
2008年
从基因家族成员的视角开展基因表达研究是阐明基因功能的重要组成内容,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是分析基因表达的有效手段.以猕猴桃脂氧合酶(LOX)基因家族6个成员为对象,分析了引物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整合了熔点曲线分析、琼脂糖电泳、交叉PCR扩增和PCR产物测序等分析手段,有效消除其它成员的交叉扩增干扰,为利用QPCR检测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提供了特异、准确与可行的途径.
张波徐昌杰陈昆松
关键词:引物特异性实时定量PCR
科技创新驱动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为了对我国当前的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状况进行系统梳理,促进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从食品全产业链、全创新链的角度阐述了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分析了进入新世纪以来食品产业科技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呈现出的新特征,按照"民生为本、创新驱动、营养健康、优质安全、绿色高效"的指导方针,提出了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构架、主要任务和重点方向,并讨论了促进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相应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魏珣朱华平孙康泰何荣海张波车东升蒋大华王旭波葛毅强
关键词:食品产业
白肉枇杷与红肉枇杷成熟果实可溶性糖组成差异及其与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被引量:21
2010年
比较了甜种、荸荠种和冰糖种白肉枇杷以及宝珠、大叶杨墩和大玫瑰红袍红肉枇杷成熟果实果肉的可溶性糖含量、组成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显示白肉枇杷果肉可溶性总糖含量高于红肉枇杷,且以蔗糖为主(占60%~70%),其次是果糖(20%~30%)和葡萄糖(9%~11%),而红肉枇杷中3种可溶性糖的含量比较接近。白肉枇杷果肉蔗糖占总糖的比例显著高于红肉枇杷,而葡萄糖则相反,但果糖占总糖的比例在2类枇杷中比较接近。白肉枇杷果实中性转化酶(NI)、酸性转化酶(AI)、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SUS-synthetic)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US-cleavage)活性均低于红肉枇杷,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则比较接近。2类枇杷果肉蔗糖代谢酶的净活性均为负值,但红肉枇杷酶的净活性较低。研究认为,蔗糖代谢酶活性与2类枇杷果肉可溶性糖含量和组成差异存在密切关系。
陈秋燕周京一张波傅秀敏宋肖琴李鲜徐昌杰陈昆松
关键词:白肉枇杷可溶性糖转化酶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
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与果实成熟衰老研究进展被引量:53
2007年
综述了LOX在果实成熟衰老进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LOX与乙烯合成、果实软化、香气物质合成以及LOX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张波李鲜陈昆松
关键词:果实脂氧合酶基因家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