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乳腺
  • 7篇乳腺癌
  • 7篇腺癌
  • 3篇肿瘤
  • 2篇蛋白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细胞
  • 2篇腺瘤
  • 2篇腺肿瘤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多发
  • 1篇新辅助内分泌...
  • 1篇胸大肌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依赖性蛋白激...
  • 1篇易感基因

机构

  • 10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0篇张临风
  • 9篇李靖若
  • 6篇张莹莹
  • 5篇王燕
  • 1篇李淑兰
  • 1篇田艳艳
  • 1篇付靖
  • 1篇辛静
  • 1篇付琳琳
  • 1篇孙丹丹
  • 1篇闫园
  • 1篇孙炳芳
  • 1篇陆江

传媒

  • 2篇中华乳腺病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医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现状
2018年
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是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E(z)]的人类同源物组蛋白甲基化的重要工具酶,也是多梳基因家族Pc G(polycomb group)的核心成员。EZH2参与多梳蛋白复合体2的形成,促使相应组蛋白甲基化,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介导相应靶基因沉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高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极差的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EZH2的致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乳腺癌转移的检测、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笔者就EZH2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以便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这一新的肿瘤标志物。
孙典典李靖若张临风孙丹丹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蛋白质类
乳头部乳头腺瘤一例并文献回顾被引量:6
2016年
乳头腺瘤(nipple adenoma)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乳头部位的乳腺良性肿瘤,发病率不足乳腺良性肿瘤的1%[1],临床上常有乳头红肿、糜烂、渗出、反复结痂等症状,易被误诊为Paget病[2]。病理学上该瘤也被称为乳头导管腺瘤、乳头部乳头状腺瘤、糜烂性腺瘤病、旺炽性乳头状瘤病和乳头部乳头状瘤病等,是一种发生于乳腺集合管及其周围导管的良性上皮增生[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6年3月20日收治1例乳头腺瘤患者,现将诊疗经过报告如下。
孙典典李靖若张临风
关键词:乳头腺瘤乳头部乳腺良性肿瘤乳头状瘤病PAGET病乳头状腺瘤
三叶青总黄酮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三叶青总黄酮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三叶青总黄酮(10 g·L^-1、20 g·L^-1及40 g·L^-1)作用24 h、48 h和72 h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集落实验测定不同质量浓度三叶青总黄酮作用24 h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三叶青总黄酮作用24 h后对细胞迁移、侵袭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CyclinD1、C-Myc、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β-catenin和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q-PCR)检测CyclinD1、C-Myc、E-cadherin和MMP-9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MCF-7细胞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77.265,P=0.000),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抑制率逐渐增加(F时间=14.581,P=0.000)。药物处理24 h后,三叶青总黄酮10 g·L^-1组、20 g·L^-1组及40 g·L^-1组的细胞集落数分别为(90.43±9.17)个、(45.64±4.67)个和(10.21±1.26)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919.002,P<0.05)。三叶青总黄酮10 g·L^-1组、20 g·L^-1组及40 g·L^-1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70.59±7.13)%、(73.64±7.28)%和(78.83±7.89)%显著高于对照组(F=18.812,P=0.000)。三叶青总黄酮10 g·L^-1组、20 g·L^-1组及40 g·L^-1组的迁移、侵袭细胞数分别为(120.17±13.36)个、(96.75±9.81)个和(75.44±7.68)个,(84.08±8.62)个、(66.39±6.81)个和(42.45±4.41)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141.487、286.712,P=0.000)。三叶青总黄酮10 g·L^-1组、20 g·L^-1组及40 g·L^-1 CyclinD1、C-myc、E-cadherin和MMP-9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E-cadherin蛋白和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叶青总黄酮具有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和侵袭的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调节Wnt/β-
杜闯王燕张莹莹张健华张临风李靖若
关键词:乳腺癌增殖WNT/Β-CATENIN
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对于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治疗的可行性,比较三苯氧胺与来曲唑的疗效。方法 51例绝经后乳腺癌晚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三苯氧胺组26例采用三苯氧胺治疗,来曲唑组25例采用来曲唑治疗,比较并且分析2组的临床效果和毒副反应。结果来曲唑组的总有效率为68.0%,明显高于三苯氧胺组的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毒副反应均较轻。结论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对于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治疗安全有效,而且来曲唑治疗效果优于三苯氧胺。
陆江李靖若张临风王燕张莹莹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三苯氧胺来曲唑
术中B超定位下经乳晕切口治疗乳腺多发纤维腺瘤被引量:7
2015年
乳腺纤维腺瘤是女性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特别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其发病率为9%-10%,特点为多象限、数目不定、大小不一,同侧及对侧多发概率相等,外上象限是其好发部位,往往通过乳房彩超检查发现。
付琳琳夏曼枝张莹莹王燕张临风李靖若
关键词:术中B超定位乳腺纤维腺瘤乳晕切口
早期持续壁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预防作用的临床评价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对比分析,探讨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改良根治术治疗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三组:试验A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即刻外接壁负压持续吸引,24h后改为每2h一次(q2h)间断壁负压吸引;试验B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24h后外接壁负压q2h间断吸引;对照C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外接普通负压鼓引流,比较三组对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影响。结果三种不同术后引流方式对皮下积液发生率(χ2=12.834,P<0.05)、置管天数(χ2=14.064,P<0.05)及皮下积液累及范围(χ2=12.468,P<0.05)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组(A组)与对照组(C组)比较,积液发生率降低(χ2=12.624,P<0.05),置管天数缩短(χ2=11.665,P<0.05),积液累及范围减小(χ2=11.25,P<0.05);与间断壁负压吸引组(B组)比较,积液发生率降低(χ2=4.114,P<0.05),置管天数(χ2=1.127,P>0.05)及积液累及范围(χ2=2.222,P>0.05)统计学差异不明显。结论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较间断壁负压吸引及传统吸引方式更好的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临床统计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付靖李靖若王燕张临风辛静张莹莹李淑兰
关键词:乳腺肿瘤手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
河南省某综合性大学女性毕业生对乳腺增生诊治的需求调查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调查河南省某综合性大学女性毕业生乳腺增生诊治的需求现状。方法:对1 200名女性毕业生进行临床检查,以乳腺增生诊断标准判断该群体乳腺增生诊治的客观需求现状,设定上述1 200名大学女性毕业生为研究组,同期同地随机抽取600名职业女性为对照组,通过调查问卷获得她们对乳腺增生诊治的主观需求现状。结果:67.92%的大学女性毕业生客观需要进行乳腺增生诊治;研究组在掌握自我检查方法、了解危害及治疗、主动寻求治疗三项主观意识上的需求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女性毕业生乳腺增生患病率较高,主观就诊意识较低,亟需关注。
田艳艳李靖若张临风
关键词:乳腺增生
乳腺癌组织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1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1(PFTK1)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各11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FTK1在其中的表达以及VEGF、MV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FTK1在乳腺癌组织中呈强弱不等的表达,总阳性率为55.8%(63/113),高于癌旁组织的33.6%(38/113),两组总阳性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PFTK1阳性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71.4%(45/63),明显高于PFTK1阴性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26.0%(13/50),两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PFTK1阳性组及阴性组的MVD计数分别为(53.04±8.05)、(44.95±8.72),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及Ki-67表达的分组中,PFTK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根据年龄、肿块大小、ER、PR及Her-2表达的分组中,PFTK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TK1可能促进乳腺癌微血管生成,而且可能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有关。
闫园张莹莹孙炳芳王燕张临风杜闯
关键词:乳腺癌微血管生成
右侧胸大肌变异1例
2017年
胸大肌是临床皮瓣肌手术的常用供体。我们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中,发现1例罕见的胸前壁肌肉变异,该变异的存在容易导致术者在手术的解剖过程中将胸大肌与变异肌混淆,给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胸大肌边界定位及保护肌束完整性带来困难[1-2]。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该类型的变异尚未见报道,为积累国人体质变异资料,
孙典典李靖若张临风
关键词:胸大肌皮瓣移植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乳腺癌易感基因1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收集51例三阴性乳腺癌标本,用高通量测序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RCA1突变和EGFR的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BRCA1突变与EGFR的表达。结果BRCA1突变患者发病年龄较小、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临床分期较晚(P<0.05);EGFR在肿块最大径>2cm、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BRCA1与EGFR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BRCA1及EGFR,对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薛艺萌李靖若孔攀张莹莹张临风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BRCA1EGF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