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继恩

作品数:54 被引量:141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01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血压
  • 15篇心肌
  • 12篇高血压
  • 12篇病患
  • 11篇动脉
  • 11篇血浆
  • 9篇心病
  • 9篇冠心病
  • 7篇肾上腺
  • 7篇冠心病患者
  • 6篇血清
  • 6篇肾上腺髓质素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5篇毒性
  • 5篇心动图
  • 5篇心肌炎
  • 5篇氧化氮
  • 5篇一氧化氮
  • 5篇皮质

机构

  • 45篇解放军第40...
  • 4篇青岛大学医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青岛大学
  • 3篇青岛医学院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青岛市市立医...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第16...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54篇庞继恩
  • 14篇张永生
  • 12篇楚立云
  • 11篇孙铁军
  • 9篇马健
  • 7篇刘松
  • 5篇辛苏宁
  • 4篇高光凯
  • 4篇姜枫
  • 4篇魏立
  • 4篇吕发勤
  • 3篇胡敏
  • 3篇辛辉
  • 3篇陈峰
  • 3篇苏广智
  • 3篇董爱红
  • 3篇王惠敏
  • 3篇曾秋棠
  • 3篇冯增文
  • 3篇马彩娥

传媒

  • 7篇临床心血管病...
  • 4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心血管康复医...
  • 2篇心脏杂志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海军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3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6篇2002
  • 8篇2001
  • 4篇1999
  • 2篇1998
  • 4篇1997
  • 2篇1996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栓体舒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
1998年
笔者着重介绍了椎体舒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过程中的护理,认为溶栓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完善心电监护系统是溶栓治疗的前提。准确及时用药,密切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正确观察冠状动脉再通指征是溶栓成功的关键。
董爱红魏立庞继恩胡敏
关键词:栓体舒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护理
全文增补中
乙醇对血管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Ⅱ型及血压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验证乙醇对血管 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Ⅱ型及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检测饮酒者 80例及非饮酒者 (对照组 ) 2 0例的血压及血浆皮质醇水平 ;雄性Wistar大鼠 4 0只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10只 ) ,其它 3组 (各10只 )分别给予外源性乙醇 0 .7、1.4和 2 .1g·kg-1·d-1(分别为乙醇 1组、乙醇 2组和乙醇 3组 )共 3个月。观察血压及血浆皮质醇水平变化、肠系膜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加压反应、肠系膜血管网离体灌注液中皮质醇及醛固酮的含量 ,以及通过RT PCR观察主动脉 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Ⅱ型及醛固酮合成酶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 :饮酒组血压升高 ,收缩压 139± 1、舒张压 94± 8,对照组收缩压 12 2± 9、舒张压 81± 5mmHg,两组比较P <0 .0 1,饮酒组血浆皮质醇 14 9.6± 2 5 .7ng/L ,显著高于对照组 12 3.8± 2 3.0ng/L(P <0 .0 1)。给予乙醇使Wistar大鼠动脉血压升高(P <0 .0 1) ,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 ,乙醇 1组 15 1.0± 4 8.2 ,2组 2 14 .8± 91.0 ,3组 35 7.1± 113.3;对照组 86 .1± 36 .1ng/L(P <0 .0 1)。肠系膜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加压反应增强 (P <0 .0 1。肠系膜血管网离体灌注液中皮质醇含量增高 ,乙醇 1组 113.8± 14 .6 ,2组 12 2 .3± 15 .9,3组 131.5± 18.8;对照组 70 .7± 6 .
张永生楚立云庞继恩魏立
关键词:高血压乙醇
伴有严重左室肥厚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例
2001年
庞继恩苏广智马彩娥孙铁军胡敏
关键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超声心动图左室肥厚
海勤人员高血压病患者应激情况调查被引量:23
2002年
目的 探讨应激因素在海勤人员高血压病发生学和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方法 对海勤人员 112例、陆勤人员10 0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皮质醇、睾酮水平和抑郁、焦虑分数进行评定。结果 与陆勤人员比较海勤人员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皮质醇、睾酮水平和抑郁、焦虑分数均增高 (P <0 .0 1)。
张永生孙铁军楚立云贾钢锐庞继恩
关键词:海勤人员高血压应激
海勤人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皮质醇、睾酮水平与应激能力(英文)
2004年
目的:探讨海勤人员原发性高血压的特征。方法:对海勤人员112例、陆勤人员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皮质醇、睾酮水平和抑郁、焦虑分数进行评定。结果:与陆勤人员比较海勤人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皮质醇犤(504.6±214.8)nmol/L犦、睾酮水平犤(46.8±18.8)nmol/L犦和抑郁(59.8±11.2)、焦虑(55.7±10.6)分数均增高(t=4.55-5.65,P均<0.01)。结论:与陆勤人员比较,海勤人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皮质醇和睾酮水平升高。
张永生孙铁军楚立云贾钢锐庞继恩
关键词:海勤人员皮质醇睾酮应激能力
海勤人员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被引量:18
2001年
张永生孙铁军姜枫魏立庞继恩刘涌苏广智
关键词: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超声心动图
高糖摄入对大鼠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及血压的影响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验证长期摄入高糖对大鼠血管 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及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10只 ) ,其它 3组 (各 10只 )分别给予葡萄糖 15 0g/(kg·d) (高糖 1组 ) ,2 5 0g/(kg·d) (高糖 2组 )和 3 5 0g/(kg·d) (高糖 3组 )共 3个月。分别于 1个月、 2个月和 3个月末测尾动脉血压 ,肠系膜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加压反应 ,肠系膜血管网离体灌注液中皮质醇及醛固酮的含量 ,以及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观察主动脉 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及醛固酮合酶信使核糖核酸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①长期摄入高糖大鼠动脉血压 1个月时已经升高 ,3个月末仍升高 (P <0 0 1) ;②长期摄入高糖大鼠离体肠系膜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的最高灌注压升高 (P <0 0 1) ;③长期摄入高糖大鼠离体肠系膜血管网分泌醛固酮减少 ,分泌皮质醇增多 (P <0 0 1) ;④长期摄入高糖大鼠主动脉 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及醛固酮合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降低。  结论 :长期摄入高糖抑制 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及醛固酮合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增高血管合成皮质醇、减低血管合成醛固酮、增加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并可引起血压升高 ,可能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
张永生楚立云庞继恩冯增文吴平生刘伊丽
关键词:高血压发病机制
长期摄入乙醇或高糖对大鼠血压和心肌损伤的观察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观察乙醇和高糖可能通过抑制 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 2型导致大鼠血压升高致心肌损伤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7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七组 :对照组 (10只 ) ,其它六组 (各 10只 )分别给予乙醇 0 .7g·kg-1·d-1,1.4g·kg-1·d-1,2 .1g-1·kg-1·d(分别为乙醇 1组、乙醇 2组和乙醇 3组 )和葡萄糖 15 .0g·kg-1·d-1,2 5 .0 g·kg-1·d-1,35 .0 g·kg-1·d-1(分别为高糖 1组、高糖 2组和高糖 3组 )共 3个月。分别于 1月、2月和 3月末测尾动脉血压 ,3月末对大鼠心肌行透射电镜观察摄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长期摄入乙醇或高糖大鼠动脉血压水平升高 (P <0 .0 1) ;心肌细胞结构紊乱 ,Z线变形 ,部分肌丝溶解 ,糖原减少 ,线粒体肿胀、嵴变少、紊乱、消失或空泡变。结论乙醇和高糖可能通过抑制 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 2型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病过程。
张永生楚立云孙铁军姜枫冯增文庞继恩
关键词:乙醇高糖心肌损伤
1例碘普罗胺370注射液过敏患者的急救护理被引量:3
2004年
顾正云庞继恩卢立军马丽杰
关键词:过敏急救
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冠心病患者冠脉循环中浓度的变化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CHD)[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以及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MCF-6)在冠脉循环中浓度的变化。方法:用放免法分别测定不同类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冠状静脉窦与主动脉根部血浆中MCF-6浓度,计算心脏局部分泌的MCF-6浓度(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浓度的差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D患者MCF-6浓度:外周[(294±40)pg/ml∶(265±40)pg/ml]、主动脉根部[(310±47)pg/ml∶(259±43)pg/ml]、冠状静脉窦[(384±42)pg/ml∶(271±37)pg/ml]、心脏局部分泌(74 pg/ml∶12pg/ml)的明显升高(P均<0.01),冠状静脉窦MCF-6浓度明显高于主动脉根部及外周循环的(P均<0.01);且在CHD患者,外周、主动脉根部与冠状静脉窦血浆中MCF-6浓度随CHD严重程度增加而明显升高,以AMI组患者最高(P均<0.01),分别为[(358±51)pg/ml,(366±48)pg/ml,(420±56)pg/ml]。结论:结果提示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有可能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
马健庞继恩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线粒体心绞痛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