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立

作品数:26 被引量:32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经济管理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城市
  • 3篇建设用地
  • 2篇地权
  • 2篇整治
  • 2篇人均GDP
  • 2篇人口
  • 2篇适宜性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权
  • 2篇土地权益
  • 2篇土地整治
  • 2篇农村
  • 2篇迁移人口
  • 2篇区划
  • 2篇区域经济
  • 2篇区域经济差异
  • 2篇权益
  • 2篇滤波
  • 2篇煤炭
  • 2篇经济差异

机构

  • 23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国土资源部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中国土地勘测...
  • 4篇中山大学
  • 3篇淮阴师范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深圳市房地产...
  • 1篇奥尔堡大学

作者

  • 26篇庄立
  • 8篇梁进社
  • 6篇蔡玉梅
  • 6篇张文新
  • 4篇马世发
  • 4篇念沛豪
  • 3篇蔡安宁
  • 2篇喻忠磊
  • 2篇张华
  • 2篇董昕
  • 2篇王晓良
  • 1篇刘闯
  • 1篇蔡建明
  • 1篇黄合
  • 1篇王国力
  • 1篇王红瑞
  • 1篇钟连红
  • 1篇丛晓男
  • 1篇宋金平
  • 1篇张路路

传媒

  • 3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理研究
  • 2篇中国土地科学
  • 2篇广东土地科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城市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宏观经济管理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2015年中...
  • 1篇国防光电子论...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推进国土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与管理被引量:1
2014年
一、国土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与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1.有序推进土地资源保护利用.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稳定了15.6亿亩基本农田.并为子孙后代生存发展预留了空间。
庄立刘洋
关键词:资源科学经济社会发展耕地保护制度粮食安全
大城市近郊区耕地流失的驱动机制与保护策略——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被引量:1
2009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大城市郊区化快速发展,城市用地扩展占用近郊区大量农用地尤其是耕地,大城市近郊区成为耕地流失的主要地区。本文基于1996~2006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北京市近郊丰台区耕地流失的时空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对耕地流失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揭示耕地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耕地保护的对策措施。结果表明,近年来丰台区耕地数量不断下降,人口与GDP的快速增长、农地价格偏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丰台区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
张文新赵俊峰梁进社庄立
关键词:近郊区耕地流失驱动力
一种新的MODIS反射率产品时空滤波算法
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以其时间分辨率高、空间覆盖区域广、光谱范围宽、全球免费接收使用等特点成为了应用领域最广、使用量最大的遥感数据。其...
庄立于凯
关键词:MODIS反射率全球变化
文献传递
智慧城市群建设背景下中心城市智慧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武汉为例被引量:5
2018年
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同一城市群内的不同城市间需要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在线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共享,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群建设。由于城市群内各城市在智慧产业供需上的不匹配,少数中心城市将可能成为智慧产业的主要供给地。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推进中心城市智慧产业的升级发展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笔者以武汉为例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指出推进区域协同下的产业链重构、构建智慧产业研发枢纽城市、有效利用智慧城市群市场需求、推动市场导向下的产业升级是长江中游智慧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武汉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丛晓男庄立
关键词:智慧城市产业链城市群
土地利用规划模型研究综述被引量:16
2014年
研究目的:以服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为目标,针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模型研究进行系统回顾。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作者从模拟与优化两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已有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模型,论述了土地利用规划由传统单一数量结构研究向数量、空间协同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这些模型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应用上的优势与不足。研究结论:基于GIS技术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双重耦合空间协同决策模式,是未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建模的发展方向,而关于国土空间多尺度转换机理解释是中国构建"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所在。
马世发蔡玉梅念沛豪庄立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规划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分解被引量:43
2011年
系统地计算了1978—2009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并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区域内经济差异、区域间经济净差异和区域间经济逆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波动性的扩大趋势。在小尺度县域单元上,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受一般县市经济差异的影响,市辖区的差异变化不大。在大尺度区域单元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净差异决定着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随着区域间经济逆差异越来越小,苏北、苏中人均GDP高的县市逐步被苏南人均GDP的低的县市赶上和超过。要积极壮大苏中和苏北县域经济,实施有利于缩小经济差异的区域政策和措施。
蔡安宁庄立梁进社
关键词:基尼系数分解人均GDP区域经济差异
北京市三环沿线土地垂直复合利用结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土地垂直复合利用是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京市三环沿线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建筑物内部各项使用功能的垂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活跃度"指标对土地垂直复合利用特征进行刻画,并从区域历史背景、城市发展规划、区位条件等因素初步探析了建筑物活跃度空间分异的原因,为今后城市发展规划和地产开发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黄合周璞宋金平庄立
关键词:活跃度
农村土地权益对乡—城人口持久性迁移的影响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中国乡-城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国乡-城人口迁移的最大特点是农村向城镇的迁移不完全、不彻底,而土地产权是影响人口迁移最强的因素之一。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提高乡-城人口迁移的持久性。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老家的土地权益主要体现在农地与宅基地两方面,不同的制度变迁路径使农地与宅基地的市场发展状况截然不同,两者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对比影响有待研究。本文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实证分析了老家农地、宅基地两种土地权益对乡-城人口迁移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家农地、宅基地的面积对乡-城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负向影响显著,而且宅基地的影响更大;跨省迁移会减弱老家农地、宅基地对乡-城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负向影响,老家农地、宅基地对于省内迁移的乡-城迁移人口影响更为突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董昕庄立
关键词:迁移意愿
农村土地权益对乡-城人口持久性迁移的影响研究
2019年
持久性迁移是指迁移人口在迁入地长期居住而不再返回原居住地的迁移行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乡一城人口迁移的最大特点是以非持久性迁移为主,乡一城迁移不完全、不彻底,虽实现了人口从农村的流出,但并没实现人口在城市的定居。这种不完全、不彻底的城镇化,已导致很多经济社会问题。现阶段的突出问题,一是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二是经济增长方面的问题。就前者而言,不完全城镇化导致“城乡建设用地双扩张”现象的出现,即城镇土地快速扩张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也在扩张。
董昕庄立
关键词:农村建设用地土地权益迁移人口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利用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基于2001~2006年的数据分解被引量:17
2011年
城市是能源消费的集中地区,能源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目前工业能耗占中国能源消费的70%左右。本文利用一种简单易行的能源分解方法,对99个地级以上城市在2001~2006年问工业能源消费变化量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这一时期中国重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导致新一轮的工业能源消费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扩大是导致城市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因素,技术进步是抑制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手段,结构效应表现不显著。20~5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具有最显著的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超过这一人口规模范围的城市,其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节能作用随着偏离20~50万人口规模程度的增加而减弱。对超大规模城市而言,人口和工业经济扩张不一定导致工业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和低效的能源利用,发挥技术节能潜力是关键。
洪丽璇梁进社蔡建明庄立
关键词:城市工业能源消费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