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晋刚

作品数:49 被引量:176H指数:8
供职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脊柱
  • 12篇腰椎
  • 12篇骨折
  • 11篇干细胞
  • 10篇间充质干细胞
  • 10篇充质干细胞
  • 9篇细胞
  • 9篇内固定
  • 8篇人骨髓
  • 8篇骨髓间充质
  • 8篇骨髓间充质干...
  • 7篇手术
  • 7篇人骨髓间充质...
  • 7篇椎体
  • 7篇间充质
  • 6篇脉冲电磁场
  • 6篇结核
  • 5篇胸腰椎
  • 5篇椎弓
  • 5篇椎弓根

机构

  • 35篇绵阳市中心医...
  • 1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0篇绵阳市人民医...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绵阳市妇幼保...

作者

  • 47篇宋晋刚
  • 30篇尹振宇
  • 30篇崔易坤
  • 17篇赵兵
  • 14篇黄海锋
  • 12篇苗艳
  • 12篇羊刚毅
  • 11篇许建中
  • 8篇周强
  • 8篇罗飞
  • 6篇陈利江
  • 5篇李洪鹏
  • 5篇黄海峰
  • 3篇赵贵能
  • 2篇王泉容
  • 2篇何清义
  • 2篇孙玮
  • 1篇陈平
  • 1篇罗发明
  • 1篇王序全

传媒

  • 6篇华西医学
  • 6篇生物骨科材料...
  • 5篇中国误诊学杂...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医学信息(中...
  • 2篇重庆医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成都医学院学...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河北医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9篇2005
  • 3篇2004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观察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7月9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给予TLIF,对照组给予PLIF。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研究组的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6个月,2组的VAS和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时间短、症状改善显著以及正常活动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赵兵崔易坤尹振宇宋晋刚羊刚毅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呼吸功能障碍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分析急性颈脊髓损伤后并发呼吸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以减少呼吸功能障碍发生,降低死亡率。方法对2002年7月-2006年8月收治的48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根据瘫痪程度、脊髓损伤平面、吸烟及年龄与呼吸功能障碍发生率的相关性,采用维持有效呼吸、颈部制动、减压复位内固定等相关措施,减少颈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并发呼吸功能障碍的发生。结果 22例发生呼吸功能障碍;9例死亡,其中7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心跳骤停死亡,1例合并脑干损伤死亡。结论全瘫、脊髓损伤平面高、吸烟、高龄是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呼吸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对高危患者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态度应积极。
尹振宇黄海锋宋晋刚崔易坤
关键词:颈脊髓损伤呼吸功能障碍气管切开
经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侧方椎体压缩性骨折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侧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0例侧方OVCF患者,随机行凹侧或双侧球囊撑开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分别在术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对椎体高度恢复、脊柱后凸、侧凸Cobb角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6、12个月的随访结果比较发现,凹侧撑开及双侧撑开组患者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脊柱后凸、侧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术后定期随访无丢失.凹侧撑开组与双侧撑开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凹侧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治疗侧方OVCF,与双侧撑开相比疗效相当,可简化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伤、减少费用,是治疗侧方OVCF的有效方式.
宋晋刚苗艳崔易坤尹振宇黄海锋
关键词: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骨折
脉冲电磁场在组织工程骨培养中的研究与进展
2004年
骨组织工程是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进行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培养过程中模拟细胞在体内生长的微环境是组织工程发展的方向。电学环境是骨组织生长的重要微环境之一,能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分泌,促进骨的形成与成熟。综述脉冲电磁场刺激对成骨系细胞的影响及在组织工程骨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其作用机制,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探讨。
宋晋刚许建中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电磁场成骨细胞
侧前方减压、双钉-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侧前方减压、双钉-棒内固定在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4月应用胸腰椎前路技术,行椎体侧前方减压、XIA双钉-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14例。结果:随访3~18个月,疗效满意,内固定可靠,植骨愈合,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侧前方减压可靠有效,前路XIA双钉-棒内固定固定系统能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崔易坤宋晋刚陈利江王泉容
关键词:脊柱骨折内固定胸腰椎多节段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本院收治的12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双水平正压呼吸机(BiPAP)行无创通气治疗。观察患者通气治疗前、通气治疗2h、24h及通气治疗结束时的动脉血气参数变化,并记录临床好转率。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明显好转103例,好转率为85.00%。与治疗前相比,通气治疗2h、24h及治疗结束时,PaO2明显升高(P〈0.05),PaCO2明显下降(P〈0.05)。结论早期干亍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有效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
马春华宋晋刚范波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
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12月,选择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21~65岁,平均36.5岁。骨折部位:胸8 1例,胸9 2例,胸10 4例,胸11 8例,胸12 7例,腰1 10例,腰2 4例,腰3 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平均4.5 d。对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矢状面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变化等指标进行测量并随访。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8例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钉棒断裂、无死亡或神经损伤加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X线片复查示伤椎高度恢复达90%以上,外形正常;CT复查示椎管内有效矢状径恢复满意,椎管前方无明显骨性压迫,伤椎椎体骨愈合良好。术后1、12个月时伤椎前、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复位、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节段少、脊柱稳定性好、能有效矫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等优点。
宋晋刚苗艳崔易坤尹振宇黄海锋赵兵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13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且行手术治疗的LDH患者中筛选出895例,以是否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为依据,划分为观察组(并发感染者,38例)与对照组(未并发感染者,857例)。统计LDH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及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回顾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895例LDH患者中,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有38例(4.25%);8例未能检测出病原菌,另外30例检测出病原菌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所占比例为30.30%,其次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21.21%)与大肠埃希菌(15.15%)。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BMI、营养不良、手术时间、术后合并其他系统感染为LDH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5岁、有糖尿病史、BMI≥27kg/m2、营养不良、手术时间≥3h、术后合并其他系统感染为LDH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LDH术后不易并发椎间隙感染,发生率在低水平,但在术后康复过程中仍需对并发椎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给予重点关注,并且可基于病原菌分布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加以预防,规范操作从而减少或避免术后椎间隙感染情况。
赵兵黄海锋尹振宇羊刚毅宋晋刚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病原菌影响因素
前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手术清除病灶、异体骨植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优点。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腰骶椎结核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传统的经侧前方清除病灶、异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一期经后路清除结核病灶、异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术后1、3、6、12个月定期随访复查:(1)一般项目,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2)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3)影像学指标,评价患者的后凸Cobb角度矫正度、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位置;(4)临床症状好转情况,利用患者术前、术后的腰腿痛VAS评分、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脊柱结核病症控制良好,1年后全部骨性融合,均有效矫正后凸畸形,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A组(P<0.05)。结论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操作相对简便、创伤较小,异体骨植骨量充分,椎弓根内固定有效可靠,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宋晋刚崔易坤赵兵尹振宇羊刚毅黄海峰
关键词:脊柱结核后路腰骶椎异体骨
一期后路清除病灶、异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老年腰骶椎结核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腰骶椎结核患者20例,均采用一期经后路清除结核病灶、异体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用时90~220 min,中位数160 min;出血量300~800 ml,中位数400 ml,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26个月,中位数18个月,所有患者结核均控制良好,后凸畸形得到有效矫正,椎间植骨全部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异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老年腰骶椎结核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创伤小,能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无需二期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宋晋刚崔易坤尹振宇黄海峰羊刚毅赵兵
关键词:脊柱结核腰骶椎结核异体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